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所以其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优点一直受到广大患者的喜爱。但是,随着长期的使用,出现了“中药是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或是“有病治病,没病防病”的观点,从而导致中药泛滥使用的现象。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我院出现的一些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就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引发因素,阐明我院临床药师在预防中药不良反应中怎样开展药学专业知识进行临床指导用药的工作。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引发因素;临床药师
本文引用格式:陈华生,林伟群.论我院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与药学预防策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6):300-301.
1近年来国内外中药不良反应现状
回顾近年来国外有关于中药的一些报道,例如著名的强生爽生粉致癌案件,因为爽身粉含有滑石粉,致使强生公司败诉,并被判决向原告赔偿4.17亿美元;滑石粉具有清热解暑,收湿敛疮的功效。滑石粉主要用于湿疹、湿疮和痱子。在国外,爽身粉被女性用于私处干燥,长期使用,最终致使卵巢癌的发生。从20世纪比利时的“马兜铃酸事件”,广防己致肾功能衰竭的事件,广防己中医一般用于风湿热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长期使用损伤胃气,引起肾气败损。而国外有些妇女则长时间使用于减肥,致使肾功能衰竭;日本的“小柴胡事件”、小柴胡汤是《伤寒论》里治疗少阳证的经典方剂,“有是证用是药”患者证型变化了就要停药或换药。而在国外,即使“证”消失了为了治疗肝硬化还盲目、大量使用,最终致使有些患者出现间质性肺炎甚至死亡。这些中药安全性事件,有关中药安全性的问题应该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笔者从深层次分析一下发生这些不良反应的因素,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高人们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广泛认识和防范意识,现总结以下内容。
2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中药所出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通常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后遗效应、特异质反应、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依赖性等[1]。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这就是真实的写照。
3中药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3.1毒性反应
慢性毒性反应是长期服用或重复多次服用中药或中成药造成的反应。根据中药的动物长期毒性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中药长期毒性损伤的“靶器官”中,以肝、肾、胃肠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心肌、骨髓、肺、中枢神经系统等[2]。目前多数中草药尚缺乏完善的药理及毒理实验资料,在多数毒性较强的药物中,其治疗量与中毒量或致死量比较接近,一般以口服形式为主,因此,发生不良反应时胃肠道症状最早出现。
急性毒性反应临床上表现为昏迷、发热、呼吸不规律、胸闷、心悸、血压下降、口麻肢麻、血尿、少尿、无尿、肾衰竭等,可引起胃肠道、肾脏、肝脏等中毒反应,如抢救不及时可致死亡。如中药马钱子、川乌、生天南星等。因为马钱子主要含有番木鳖碱(士的宁),毒性大,成年人服5~10 mg即可发生中毒现象,30 mg可致死亡。
3.2过敏反应
过敏体质的患者对某些具有免疫原的中药容易发生过敏反应,轻者表现为皮疹、皮肤黏膜水泡以及发热;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等;造成心、肺、肾、肝等器官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某些中药口服后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口服菲牛蛭冻干粉、蝉蜕等。
4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
4.1大剂量使用、长时间使用中药超出证候
部分人认为中药是天然、无毒的药材,所以长期使用或超过疗程使用,这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例如,天王补心丸具有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功效,如长期大量服用,其主要成分朱砂可水解生成2价汞离子,2价汞离子被机体吸收后迅速弥散到各个器官和组织,过量和长时间使用会引起慢性2价汞离子中毒。
4.2我院中药制剂自身存在的因素
4.2.1中药品种繁多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药用资源丰富,地域广阔,南北差异很大,容易出现同品种中药由于产地不同而导致同名异物,同物异名及品种混乱等问题使用不当易发生不良放应。随着我国中药的市场化,大多数野生中药变成了培植的品种,不少“地道药材”也被药农普及化种植。饮片质量也因此下降,也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4.2.2炮制不当或者未经炮制的药物容易导致不良反应
中药的炮制技术,积累了许多减毒增效,改变药性的经验。一些有毒药材经炮制后可缓和药物的毒副作用,达到应用安全、有效的目的。但是有些中草药未经炮制或者炮制不当就会造成毒副作用。如草乌含有毒性极强的乌头碱0.2 mg即令人中毒,3~4 mg可将人毒死,通过加热方法进行煮制或蒸制,使其水解成毒性极小的乌头次碱或乌头原碱,而药效不变,可供内服。若乌头碱未有水解,服用后便会发生中毒。乌头碱中毒的主要症状为心悸、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出汗心源性休克甚至心搏骤停,心电图可见早搏,心动过速,结性心动过缓,束支传导阻滞心室纤颤等[3-5]。
4.3药物配伍的因素
4.3.1中药品种配伍复杂
不同中药品种复杂配伍会导致各种物理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毒副作用。据报道[6],同时用7~8种药物的病人,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左右,而同时用药超过11种以上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将会增加3倍。
4.3.2中西药不合理联合使用
如中成药牛黄解毒片、麻仁丸等不宜与红霉素、士的宁、利福平等同用,因为鞣质具有吸附作用,使这些西药透过生物膜的吸收量减少,影响疗效。近年来中药尝试与西药联合使用,虽然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相互作用十分复杂,组方不合理也能产生毒副作用,如含有朱砂的成药如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与其有还原性的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钾等配伍可生成溴化汞、碘化汞等毒物,容易产生药源肠道炎症。
4.4人们在诊治过程中的因素
4.4.1中医师在治疗疾病时经验不足,辩证不准
四时气候的变化,每一季节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把握好辩证就能把握好用药的尺度。合理使用中药,既要辨证论治,又讲究辩证与辨病相结合。运用望、问、闻、切,气血津液、八纲辨证等病证结合进行诊断,只有辨证辨病精确得当,才能合理使用中药,确保疗效;临床因辨证失准,寒热错投,正治反治,攻补倒置而引起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的案例时有发生。
4.4.2中药饮片的汤剂煎煮方法不适宜。
汤剂煎煮按一般煎药方法煎煮,需要特殊煎煮的未有按照特殊煎煮方法煎煮。在煎煮过程中要经常搅动,使中药饮片充分煎煮,避免煎干或煎糊的现象,煎煮时间不够,出现上述等现象容易导致不良反应。
4.5各别人体有所差异
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使用中药制剂的剂型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生理特点对药物的应答情况不一样,妇女哺乳期时母子双方对不同药物有不同的敏感度。
4.6违反中药饮片的用药禁忌
根据影响较大的中医药书籍《儒门事亲》的“十八反”和《医经小学》的“十九畏”,各种中药有适应证也有禁忌,例如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禁用解表发汗药;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温里药等,即使是甘草这样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品,亦有湿盛胀满及浮肿者不宜用以及反大戟、甘遂等禁忌及注意事项。
4.7盲目使用偏方、单方或秘方
一般来说,单方或偏方均有较强的针对性,如果药不对证,滥用误用,则更容易造成毒副作用。有报道[7]11例小儿因患“疳积”而服用乡村“医生”自制的疳积散,由于该药中含有铅丹、朱砂而致肝脏损害和溶血性贫血。说明医生对铅丹、朱砂的药性不太了解,而且违背了疳积健脾消积的治疗原则。
5中药的临床应用需要在临床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针对以上诸多方面,笔者认为,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需做到如下两点。
5.1临床药师做好合理使用中药宣教和加强中药的管理
作为一名临床药师通过中医中药的用药教育,向医生、护士、患者宣传中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常用剂型分类、功效分类、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预防方法。深入科室进行临床观察中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加大对己在我国市场上上市的中药或中成药进行监测,查阅文献,并将信息及时反馈于临床,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5.2辨证治病
选择药物时,要辨证选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选择适宜的中药或者中成药治疗;当多种中成药联合应用时,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在指导老年慢性病人使用多种中药时,注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关系到母子双方安全,要注意中药之间的配伍和禁忌症;婴幼儿和儿童的用药时,要注意小儿为纯阳之体、体质柔嫩、气血未成的特点,要避免或减少使用猛药重剂,以免伤害儿童及婴幼儿。
6结语
为了能让我国的中医药走向世界,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研究中药的不良反应,这是从更高的一个层次认识和发展中药。因此,必须加强中药的药理学、毒理学研究,通过药理及毒理研究,阐明药物作用原理、药效、毒性、副作用,从而确定用药的适宜剂量,并以科学的方法客观地反映药物的安全性,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
参考文献
[1]俞亚红.论中药不良反应[J].中国医疗前沿,2007,2(14):20.
[2]侯家玉,方泰惠,等.主编.中药药理学2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11-12.
[3]王炳申.乌头碱中毒引起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一例[J].佳木斯医学院学报,1995,18(1):90.
[4]邱位文,等.川乌引起心脑综合征16例报告[J].福建中医药,1993,24(4:):21.
[5]余化平,等.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16例临床分析[J].医学研究进展,1993,22(8):31.
[6]曹恒炎,江艳华.正确认识中药不良反应[J].海峡药学,2010,6.
[7]张京春,陈可冀.国外学者关于植物药研发难点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5):3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