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CTA的临床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15 09:36: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CTA是临床病情诊断中常用的人体检测技术,这项技术的重点是显示血管结构。本文报道CTA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CTA;临床;应用

本文引用格式:奴尔曼古丽·买买提依明,蔡林洪,唐育红.CTA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7):154-155.

0引言

CTA即CT血管造影[1],是在人体接受静脉注射造影剂后使用螺旋CT机对其进行扫描的一种医学检测技术,扫描所得原始信息经过图像处理后三维重建,过程中去除皮肤、骨骼等机体结构,只保留血管部分图像。近年来临床上CTA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下对CTA的临床应用情况展开研究。

\

 
1冠状动脉CTA的临床应用

对32例高度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检测,其中男性24例,女性8例,总体年龄在44~76岁,部分患者属窦性心律不齐,剩余部分为轻微心律不齐。CT检测时患者心率在50~75次/min。扫描上下范围:从气管隆突下方1 cm处起向下扫描,经过心脏膈面后再下行2 cm;扫描前后范围:心尖前缘前方2 cm,向后至脊椎前后径中心位置。通过高压注射器注入造影剂双北注射液,速度把控在每秒3.5~4.5 mL,注入液体须多于90 mL,少于100 mL。然后再追加注入20~40 mL生理盐水。充分利用CT设备的回顾性心电门控和造影智能追踪技术,重置设备运行指数,调节层厚为1.25 mm,层间距为0.625 mm,管电压120 kW、电流400~450 mA,采集数据时确保一次性完整采集[2]。原始数据采集完成后需进行三维及横断面重建,经过VR、CPR、MPR、MIP等多种重建方式处理后,选取多个结果中最清晰的图像作为病情评价依据。

CT检测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的左主干、左前隆支近、中段等部位的图像较为清晰,能得到较好的评价,而前隆支远段在心脏跳动的干扰下成像较为模糊,增大了评价难度[3]。心率、屏气、造影剂等因素与图像清晰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心率越低,心脏跳动越慢,肌体振动幅度越小,CT设备采集到的图像就更清晰;心律不齐则R-R间期差距大,心脏搏动对数据采集工作造成伪影干扰,导致成像中管腔模糊甚至移位,对比剂密度也不够均匀,如能将心脏跳动频率保持在65次/min以下的范围内,CT检测冠状动脉将会收获更好的效果,图像质量不仅能大幅提高,还能与国外文献报道趋于一致。

冠脉CTA成像技术在检测冠脉粥样硬化上独具敏感性与特异性,能有效诊断冠脉狭窄病症,清楚呈现冠脉管腔狭窄和管壁斑块软硬的具体程度[4]。临床治疗中,管壁斑块的软硬对冠心病的防治有着重大意义,软斑和硬斑对该病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如软斑稳定性差,十分容易破裂,破裂后可能导致冠脉栓塞。常规DSA造影可以反映管腔狭窄程度,但没有显示管壁斑块软硬的能力,这一点上冠脉CTA成像具备领先优势。虽然心率等干扰因素仍无法避免,但冠状动脉CTA技术通过不断的发展进步,在临床诊断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5]。

2腹部CTA的临床应用

对28例腹部疾病患者进行SCTA扫描,其中12例为单纯血管性病变,16例为肿瘤病变;依据具体发病部位细分,4例发病于胰腺,12例发病于肝脏,8例发病于肾动脉,4例发病于肠系膜动脉。不同患者的病变性质和需检测的身体部位不同,CT扫描参数及延迟时间也应随之调节改变。三维重建采用MIP、SSD、MPR、CPR等技术手段。

正确设置CT扫描参数、增强技术可以采集到优质的血管图像,从中医者可观察到明显的血管形态,从而判明病变,诊断结果包括但不限于血管狭窄程度、血管变异状况、肿瘤位置、波及范围等。本研究中,医者通过CT成像成功对患者病情做出诊断:在8例肾动脉疾病患者的CT图像中,5例显示出肾动脉主干狭窄,3例显示为副肾动脉异常而非肾动脉病变;12例肝脏疾病患者与4例胰腺疾病患者的CT图像都呈现肿瘤染色,12例肝脏疾病患者中8例显现肿瘤血管症状,4例显现病变肝叶一侧肝动脉增生粗大,4例胰腺疾病患者中3例显现胰周血管遭到肿瘤侵害。

腹部CTA技术对人体零伤害,成像快速,图像直观、立体,能全面检测腹部病变、反映肿瘤与周边血管的关系,是一种功能性较强、实用性较大的血管成像技术[6]。它能补足常规CT和MRA功能上的部分空白,为评估器官移植手术、肿瘤切除手术、血管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提供真实可信的影像资料[7]。

3头颈血管CTA的临床应用

对100例高度怀疑为头颈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64层头颈部螺旋CT扫描,其中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龄最小的患者18岁,最大的85岁。经检测,所有患者均无肝肾疾病史,也未曾出现过碘过敏症状。患者临床病症主要表现为头部疼痛、行走困难、偏瘫等,部分患者没有临床病症表现。扫描前首先从正侧位固定头颈部,其次采用少量对比剂测试颈动脉时间密度曲线,再次以配备20 G套管针的双筒高压注射器对患者右手肘部进行静脉注射,液体注入速度控制在4~5 mL/s,同时注入生理盐水和非离子造影剂各20 mL。一切就绪后,使用64排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扫描,从患者主动脉弓起一直扫描到颅顶,按从下到上的方向行进,每次扫描间隔2 s,总共扫描10~15次。扫描一般分为两组,第一组扫描为平扫,第二组扫描为增强扫描,增强扫描的扫描方案需依据平扫中测得的延时扫描时间来制定,两组扫描大概耗费60~70 mL造影剂。为简化图像数字剪影处理工序,扫描中要注意匹配两组扫描的起点与终点。64层螺旋CTA采集所得的图像清晰呈现了颈内外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其主要分支等部位的样貌,显示出动脉阻塞的具体部位和阻塞长度,其中的血管横截面图像能够揭示管腔狭窄的成因、确定斑块的性质,同时设备具有的CT值测量功能可以区别钙化和非钙化的斑块,这些数据对于临床上头颈部疾病的诊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结束语

CTA检查费用低、可操作性强,且不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成像方面虽然仍受屏息、心率等的限制,但大部分图像都具有高清晰度,能全面、直观地反映患者患处血管状况。未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医学技术的发展,CTA技术将继续进步,为临床病情诊断做出更大的贡献[8]。

\

 
参考文献

[1]宋方,蔡登华,周厚荣,等.冠状动脉CTA在疑诊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8,34(9):151-155.
[2]王卉.椎动脉双点智能追踪法头颅CTA的应用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8,33(9):898-902.
[3]姜雪,张丽娟,黄琳,等.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与常见并发症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8,24(6):89-94.
[4]师毅冰,高永广,张培影,等.应用冠状动脉CTA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对冠心病的评估[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7,23(4):329-332.
[5]杨克勤,莫勇军,谭海涛,等.CTA技术在小腿穿支皮瓣修复踝周组织缺损中的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7,40(2):168-171.
[6]何伟红,赵昕,符熙,等.下肢动脉CTA与ABI分析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7,33(11):1739.
[7]Qiu L,Tan H,Cheng D,et al.The incremental clinical value of cardiac hybrid SPECT/CTA imaging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Nuclear Medicine Communications,2018,39(6):469.
[8]Kong WF,Wang YT,Yin LL,et al.Clinical risk stratification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comparing the usefulness of CTA obstruction score and pulmonary perfusion defect score with dual-energy C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2017,33(12):20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517.html
本文标签: CTA ,临床 ,应用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