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迷走神经刺激技术在难治性癫痫治疗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9 13:30: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难治性癫痫患者应用迷走神经刺激技术的治疗效果。方法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难治性癫痫的患者中随机抽取2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技术,分析患者病情控制效果,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结果I级患者3例,占12%,Ⅱ级患者6例,占24%,Ⅲ级患者8例,占32%,Ⅳ级患者6例,占24%,V级患者2例,占8%。治疗后患者行为、社会活动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各评价指标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身体状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声音嘶哑患者2例,总发生率为8%,1例患者咳嗽,占4%,1例患者喉部疼痛,占4%,均未超出患者耐受度,对仪器参数进行适当调整后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现象。结论难治性癫痫患者应用迷走神经刺激技术治疗效果确切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使患者生活质量获得改善。

关键词:迷走神经刺激技术;难治性癫痫;治疗效果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李佳.迷走神经刺激技术在难治性癫痫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4):110-111.

0引言

癫痫属于临床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体征主要表现为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对患者身心健康会造成极大的损害。部分患者需要联合应用或者序贯用药,病情控制效果不佳,难治性癫痫发病率较高,患者预后不佳。迷走神经刺激技术具有治疗安全性高以及创伤小等特点,有助于缓解患者病情并可显著减少发作频率[1]。此次研究以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难治性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应用迷走神经刺激技术的效果,总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以25例于我院接受难治性癫痫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病情经脑电图检查、MRI检查、胸片检查等确诊;患者接受抗癫痫药物等系统治疗且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患者。排除标准:全身合并症患者;心律失常患者;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哮喘疾病患者;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颅内占位病变引发的癫痫患者;消化性溃疡患者;不能配合完成此次研究患者。纳入男15例,女10例;年龄8-35岁,平均(33.6±5.4)岁,病史为1-10年,平均为(4.2±0.7)岁。本次研究在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

1.2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技术,应用国产迷走神经刺激系统,包括延长线、刺激电极、刺激脉冲发生器等体内设备以及磁铁、体外参数程控仪等体外设备[2]。全麻后调节患者体位为仰卧头偏右侧位,在其甲状软骨水平左侧部位做横切口,长度以4 cm为宜,分离颈阔肌,沿胸锁乳突肌前缘打开颈动脉鞘以及颈深筋膜,充分显露左迷走神经干。辨别迷走神经干并进行游离,长度约3 cm。在左迷走神经干上缠绕螺旋型刺激电极,最大限度地保证迷走神经与电极的接触面。分别在深筋膜以及肌肉上固定延长导线[3]。于患者左腋前线上端沿腋下皱褶作切口,长度以7 cm为宜,对胸大肌浅层筋膜以及皮下部位进行游离,形成囊袋,将刺激电极通过皮下通道导入囊袋并将之与VNS刺激器相连并锁定。术中检测系统运行正常工作后将囊袋内植入刺激器。检查器械及纱布,确保一切无误后,对颈部以及胸部切口进行缝合,再次检测系统,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后完成手术[4]。根据患者耐受程度以及病情好转情况对输出电流强度进行分次调整。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刺激参数方案以及时间进行调整,调整频率为1次/1-3个月,降低或者增加幅度以0.25 mA/次为宜,最大输出量不可超过3.0 mA,直至取得理想的病情控制效果。将脉冲发生器输出电流调节至0.75 mA时将磁铁启动,间歇、脉宽及信号频率保持不变,刺激时间调节为60 s,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发作情况调节至最佳刺激参数[5]。

1.3评价指标

(1)疗效评价标准,I级:治疗后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减少幅度超过治疗前的80%;Ⅱ级:治疗后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减少幅度为治疗前的50-79%;Ⅲ级:治疗后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减少幅度低于治疗前的50%;Ⅳ级:患者仅在应用磁铁时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V级:患者病情未见好转[6];

(2)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应用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问卷(QOLCE)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其生活质量,主要包括行为、社会活动、情绪、身体状况、认知以及总体生活质量;

(3)观察和对比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是否出现声音嘶哑以及感染等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分析。此次研究进行数据资料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s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以t、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若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患者病情控制效果分析。I级患者3例,占12%,Ⅱ级患者6例,占24%,Ⅲ级患者8例,占32%,Ⅳ级患者6例,占24%,V级患者2例,占8%。

2.2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患者行为、社会活动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各评价指标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身体状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3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声音嘶哑患者2例,总发生率为8%,1例患者咳嗽,占4%,1例患者喉部疼痛,占4%,均未超出患者耐受度,对仪器参数进行适当调整后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没有患者出现感染现象。

3讨论

难治性癫痫容易导致患者躯体以及智能受损并导致患者出现诸多心理问题以及社会问题,不但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家庭和谐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为患者提供具有针对性且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式对于改善其身心健康、促进其家庭和谐以及维持社会稳定均具有很大的必要性[7]。

迷走神经刺激技术治疗过程中患者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声音改变、咳嗽以及喉部疼痛等,患者不适感较轻且调整刺激参数后其不适感可明显减轻。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为迷走神经刺激术刺激参数的调整,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必须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输出电流进行调整,由癫痫治疗专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以及耐受度对输出电流进行分次调整,避免超出患者耐受度而导致其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影响临床治疗安全性[8]。一般情况下,需要逐步增加输出电流,但是若高输出电流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适当调低参数,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控制效果并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迷走神经刺激技术有助于使患者情绪以及认知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不但能够减少癫痫发作,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记忆力、认知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进而可改善其生理和心理健康以及生活品质[9]。

难治性癫痫患者在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技术治疗时固然抗癫痫药物的调整对癫痫发作频率变化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迷走刺激技术在难治性癫痫患者治疗中能够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可能与抗癫痫药物调整、刺激参数调整以及两者协同作而产生的结果有关[10]。

此次研究中,I级患者占12%,Ⅱ级患者占24%,Ⅲ级患者占32%,Ⅳ级患者占24%,V级患者占8%。治疗后患者行为、社会活动、情绪、认知以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各评价指标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身体状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没有患者出现感染等不良反应,对仪器参数进行适当调整后临床症状有所减轻。综上所述,难治性癫痫患者应用迷走神经刺激技术治疗能够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进而可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闵令钊,李玲,何大可,等.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疗效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7,27(4):431-433.
[2]严得斌.神经调控技术在癫痫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7,44(3):302-307.
[3]赵萌,关宇光,周健,等.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儿童脑炎后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33(23):1820-1822.
[4]范文斐,刘献志.脑深部电刺激在药物难治性癫痫中的应用[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7,14(6):475-478.
[5]罗雯怡,丁晶,汪昕.无创性神经调控技术治疗癫痫的临床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9(5):407-410.
[6]赵市伟,史有才,魏成,等.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3例[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9,14(1):15-18.
[7]夏露,欧舒春,夏莉,等.抗癫痫药物早期治疗反应预测癫痫患者长期结局的价值[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8,25(1):105-107,111.
[8]王娴,李莉萍,遇涛,等.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性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10):819-823.
[9]王天鹏,王冠宇,王小峰,等.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伴发抑郁的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7,43(9):573-576.
[10]赖其伦,丁美萍.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研究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2017,29(4):423-4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14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