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二至丸在皮肤病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7 17:20: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二至丸出自明代医家吴旻辑所著的《扶寿精方》,有补养肝肾、滋阴凉血之功。其在皮肤科的应用广泛,有着广阔前景,笔者根据理论来源及临床经验整理了二至丸在部分常见皮肤病中的应用,为读者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思路。

关键词:二至丸;肝肾;皮肤病

本文引用格式:叶晟桢.二至丸在皮肤病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4):170-171.

0引言

二至丸是滋养肝肾的千古名方,虽仅有女贞子、墨旱莲二味中药,却有着显著的治疗作用。现代社会皮肤病与日俱增,尤以中老年病人为多,中医认为肝肾二脏在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故在临床实践中,要重视对肝肾的调补,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二至丸的方义解析

二至丸首载于明代医家吴旻辑的《扶寿精方》,书中言:“女贞丹,冬青子本草名女贞实。采去梗叶,酒浸一昼夜,粗布袋擦去皮,晒干为末。待旱莲草出时,采数石捣汁熬浓,丸前末如梧桐子大。每夜酒下百丸,旬曰间膂力加倍,发白返黑,健腰膝,强阴不足,能令老者无夜起之劳。”指出该方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生乌发的功效。二至丸由女贞子、墨旱莲两味中药组成。《本草纲目》记载女贞子味苦、性平,无毒,能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病。《本草蒙筌》云其能黑发黑须,强筋强力,多服补血去风。墨旱莲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名得来原因为揉搓其茎叶时,可见黑褐色汁液流出,故名“墨旱莲”,《本草纲目》载墨旱莲可“乌髭发,益肾阴”。清代医家汪昂在《医方集解》书中论述道二至丸可“补腰膝,壮筋骨,强阴肾,乌髭发”。《饲鹤亭集方》亦曰:“二至丸,益肝阴,补肾精,壮筋骨,调阴阳,乌须发。莫谓价廉,其功实大。”可见二至丸滋养肝肾、凉血止血之功效显著。“二至”则指采药季节。女贞子采于冬至前后,墨旱莲采于夏至前后,冬夏二至采集二药,得四季出生之阴阳,对于补益肾脏有奇妙之用。

\

 
2二至丸的现代药理研究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1],女贞子主要含有三萜类、黄酮类、环烯醚萜类、苯乙醇苷类、挥发油、多糖、氨基酸、磷脂、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在预防肿瘤、糖尿病、肝炎等疾病中疗效显著。墨旱莲中的蟛蜞菊内酯具有较强的抗炎和抗凋亡作用,在临床上可应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为临床上治疗病毒性肝炎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等。临床上合用两味药,其作用与氧代谢、氧化应激反应等生物过程的调节及对恶性肿瘤、炎症通路的影响密切相关,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二至丸可通过PI3K/Akt/RAPTRO/RICTROR信号通路保护肝细胞,抑制其凋亡等。总体具有保肝降酶、抗肝纤维化、抗衰老、益智、抑制肿瘤、抗炎、降血糖、抗疲劳、降低血脂、血糖等作用,还可改善、保护、兴奋免疫器官组织。墨旱莲一药更是具有明显的促凝活性,对内外源性凝血系统有影响[2]。在现代临床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肝炎、高脂血症、心律失常、老年性便秘、更年期综合征、不孕症等病证。二至丸的副作用相对于西药少,安全性高,赖药性低,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二至丸的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3二至丸在常见皮肤病中的应用

3.1斑秃,中医称之为“油风”,是一种头发突然发生斑块脱落的慢性皮肤病。俗称“鬼剃头”。明代医家陈实功所著
《外科正宗油风》云:“油风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空,脱落成片,皮肤光亮,痒如虫行,此皆风热趁虚攻注而然”。可见斑秃中医病因总属精亏血虚,发失所养而致。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精足则发旺,且发为血之余,为肾之外侯,肝血不足,血不养发,肾阴亏虚,肾失固摄,发生无根而脱。故常治以补养肝肾,养血生发。临床常以二至丸为基础方加以首乌藤、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等药物,共凑生发之效。现代研究亦表明,精神神经紊乱是斑秃发生的一种重要因素,从肝肾而治,与西医所言精神因素诱发斑秃不谋而合。

3.2黄褐斑中医称之为“黧黑斑”,是一种发生在面部的色素沉着行皮肤病。本病多发生于孕妇或经血不调的妇女。明《外科正宗▪女人面生黧黑斑》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清代《外科大成▪分治部下(小疵)面部》言:“黧黑斑多生于女子之面……。宜服肾气丸以滋化源,洗玉容散,兼戒忧思方可”。中医认为,黄褐斑的发病与肝、脾、肾有密切联系。肝郁、脾肾两虚是其病因,久之气机不畅,气血瘀滞,不能润养面部则发斑。黄褐斑的女性患者常伴有失眠、月经不调等症状,究其因多是肝藏魂,虚火内扰,魂不守舍,则夜寐不安;肝肾亏虚,冲任失养,则月经不调。治宜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临床治疗多用圣愈汤合二至丸,女贞子滋肝益肾,旱莲草养阴凉血,配以当归补血养血、行气调血;白芍养血益阴;首乌藤补益精血、养肝安神等。

3.3银屑病即中医所言“白疕”,是一种临床以红色丘疹或斑块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的皮损为特征的有遗传背景、与免疫反应异常有关的、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认为银屑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标实”为热毒之邪,“本虚”为营血亏虚,且病程长,反复发作,易耗伤气阴精血。临床中“血热”证型患者为多,在清热凉血的基础上要兼顾“本”,即滋阴养血,有“火郁发之”之意。治本临床常用二至丸合玄麦甘桔汤加减。

3.4白癜风中医称为“白驳风”,指皮肤出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局限性或泛发性色素脱失斑的皮肤病。古文中亦有“斑白”、“白癜”之称。中医辨证分型常分为:肝郁气滞证、肝肾不足证、气血瘀滞证,而肝肾不足证临床最为常见。素体肝肾亏虚,或因亡精失血伤及肝肾,致肝肾不足,精亏血少,水火不济,气血不和,脉络不充,血不滋养肌肤腠理而致病。现代研究证明中医肾与人体免疫系统有密切关系,肾阳不足,免疫功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且研究表明滋补肝肾法对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有正向的调节作用[4]。女贞子TNF-α和IL-10表现出正向调节作用,可作为治疗白癜风组方主要成分。墨旱莲IL-10有负向调节的作用。故白癜风的治疗补益肝肾是关键,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可转化,肝与肾在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生成、输布、代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共同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不能营养皮肤,皮肤失去濡养就会出现皮肤色素沉着或脱失,毛发枯槁,肌肤甲错等。白癜风患者多属肝肾不足或在肝肾不足基础上夹有他邪,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常表现为皮肤色素脱失斑,且伴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弱等。临床用药中常加以二至丸滋养肝肾。

3.5脂溢性脱发中医称之为“发蛀脱发”,病机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及酒类,伤及脾胃,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上蒸于巅顶,侵及发根,气血运行不畅,致毛发失养而脱落。本病初期多以脾胃湿热为主,湿热久之可阻止气机,耗伤气血,故在后期可出现阴血耗伤、肝肾不足之证[3]。《外科证治全书·头部证治》记载:“蛀发癣,头上渐生秃斑,久则运开,干枯作痒,由阴虚热盛,剃发时风邪袭入孔腠,抟聚不散,血气不潮而成。”《诸病源候论》记载:“若血盛则荣于须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秃落。”肝藏血,发为血之余;肾藏精,发为肾之华。肾精耗伤,肝不藏血,毛发失其滋养,故见发枯脱落。四川地处盆地,乃湿热地区,饮食喜辛辣肥甘厚腻,易损伤脾胃,加之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学习压力大,熬夜多,损及肝肾,致虚火上炎,气血失和,毛发失养,脂溢性脱发呈年轻化趋势发展。临床上常用楂曲平胃散合二至丸加减治疗,楂曲平胃散消食化积、行气散瘀、燥湿运脾,二至丸养阴清热,全方合用,滋肾阴而调理内环境,清湿热而去脂解毒,从而达到标本兼治之效。

\

 
4结论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大,老龄化严重,属肝肾不足的皮肤病日益增多,在临床工作中应当重视对肝肾的调补,二至丸滋养肝肾的作用显著,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馨,刘端勇,赵海梅,等.二至丸临床应用综述[J].江西中医药,2015,46(04):67-70.
[2]王浩,庄威,薛晓鸥.中药复方二至丸考源、沿革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12):93-97.
[3]李浩慧,朱培成,等.国医大师禤国维辨治脂溢性脱发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7,36(5):393-395.
[4]王亚梅,康永,张锁.温阳散寒、补益肝肾治疗白癜风[J].中医杂志.2019,60(5):436-4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973.html
本文标签: 二至丸 ,肝肾 ,皮肤病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