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创伤骨科四肢骨折中外固定架的疗效。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到院实施治疗的74例四肢骨折患者为调查对象,在任意编号的模式下划入内固定组与外固定组(n=37)。内固定组实施内固定术治疗,外固定组实施外固定架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症状治疗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外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均低于内固定组,差值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4.59%,数据比较高于内固定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81.08%,数据差距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外固定组患者发生2例并发症,内固定组发生8例并发症,差异比较包含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骨科四肢骨折中外固定架的应用,能够提升患者治疗有效率,避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大量出现,对其术后早期恢复影响较大,临床治疗安全有效。
关键词:创伤骨科;四肢骨折;外固定架
本文引用格式:卢全忠,蔡成名,沈林华,等.创伤骨科四肢骨折中外固定架的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4):94-95.
0引言
随着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快速发展,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治疗的方式不断增加[1]。外固定架手术为四肢骨折的常用治疗方式,对保持患者骨折关节稳定性,维护其正常生理结构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且能够降低患者骨折断端后续伤害发生率[2]。文章以74例四肢骨折患者为调查对象,在差异性的治疗方式下,评估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患者的外固定架治疗效果,资料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到院实施创伤骨科手术治疗的74例四肢骨折患者视为调查对象,双盲法划入内固定组与外固定组(n=37)。内固定组男女占比为20:17,年龄22-63岁,平均(38.72±2.65)岁。闭合性骨折30例,开放性骨折7例。外固定组男女占比为21:16,年龄21-63岁,平均(38.59±2.82)岁。闭合性骨折30例,开放性骨折7例。入选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数据差距比较无显著区别(P>0.05)。
1.2方法
1.2.1内固定组实施内固定术治疗,在牵引的路径下,提升其骨折固定稳定性。通过X线检查的模式,对患者复位状态予以观察。患者骨折远端或者骨折近端切口,在清理软组织、骨折碎渣基础上,构建隧道。解剖钢板放在患者骨折部分,安放螺钉。X线观察其复位情况,效果较好则实施钢板内固定处理。
1.2.2外固定组展开外固定架手术,开放性骨折则应当先处理创面,见到患者新鲜组织位置后,骨折断端复位处理。闭合性骨折则应当实施闭合复位治疗,而后在其骨折远端与骨折筋端分别打孔,安放螺纹钉且对骨折断端予以固定。根据患者骨折类型与位置选择适宜的外固定架,在医护人员根据其骨折类型、位置等,应用适宜的外固定架。C臂机辅助下适当调整位置、对线情况等,而后加压固定处理,外固定架和患者皮肤之间距离为2 cm。
1.3评价标准。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症状治疗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优则表示患者骨折解剖对位且骨折结构愈合,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畸形、感染等症状。良代表患者检查显示骨折解剖对位或者接近对位,骨折结构基本痊愈且关节功能基本恢复,但是存在部分功能受限的问题,具有轻度皮肤感染症状。中表示患者活动功能部分受限,无畸形,骨折结构有所改善。无效代表患者活动功能严重受限,皮肤严重感染且难以正常生活[3]。
1.4统计学处理。以SPSS 20.0实施数据的统计学整理,χ2对计数资料组间差距予以计算,t实施两独立样本的差距比较,P<0.05则包含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外固定组与内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对比。外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均低于内固定组,差值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外固定组与内固定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对比。外固定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4.59%,数据比较高于内固定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81.08%,两组数值差距对比包含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外固定组与内固定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治疗后外固定组患者发生2例并发症,内固定组发生8例并发症,差异比较包含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近年来四肢骨折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外固定架主要根据人体自身结构,在重建与再生思想引导下,通过外固定架与人体骨骼融合的方式,打造良好的恢复体系,对四肢骨折患者症状的治疗,生活质量的提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相较于内固定治疗的方式,外固定架的应用具有操作方式简单,结构稳定及手术创伤较小的等应用优势。内固定治疗以金属螺钉等将患者断骨实施连接,切口较大,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多,且易于发生切口感染、二次伤害等问题。外固定架的应用下,其稳定效果更加稳定,组织内不留异物,能够降低患者切口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期间患肢能够自主活动,且不需要再次实施手术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感受。
梁春林等人在研究报道中,以92例创伤骨科救治的四肢骨折患者为调查对象。在纳入两组且分别实施内固定治疗、外固定架治疗后,结果显示外固定架治疗的患者,其治疗效果优良率(95.7%)高于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优良率(82.6%)。
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其手术持续时间较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整体治疗效果差于外固定架治疗的患者。
根据数据调查结果来看,外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均低于内固定组,且外固定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4.59%,数据比较高于内固定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81.08%。在外固定架术治疗的方式下,患者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且能够其整体治疗优良率较高。在小切口的治疗方式下,治疗后外固定组患者发生2例并发症,内固定组发生8例并发症,能够避免患者术后各类并发症的产生,对其术后的恢复能够形成积极影响,更好的彰显临床治疗价值。
综合上述内容,创伤骨科四肢骨折中外固定架的应用,能够提升患者治疗有效率,避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大量出现,对其术后早期恢复影响较大,临床治疗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张小军,李军,习勇,等.附带负压吸引材料的外固定钢板在四肢开放性骨折中的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2019,21(01):36-39.
[2]胡攀勇,杨绍安,蔡保塔,等.可调外固定支具和铰链外固定架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22(35):5607-5613.
[3]江益锋.急诊外固定架与VSD治疗小腿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30):21-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