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抽取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为这些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对患者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分析控制方法。选择另外120例患者未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及控制方式,对比两组患者预防效果。结果采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干预前,患者存在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例数较多;采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干预后,患者患病几率、危险因素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用合理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患病几率,因此医务工作者需加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控制方法
本文引用格式:夏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3):227+241.
0引言
由发病之日开始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就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主要包含: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为提升人们生存质量医务工作者需加强对此类疾病的研究,科学制定预防及控制措施。本文分析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抽取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为这些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对患者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分析控制方法。其中包含男性60例,女性60例,年龄在24-76岁。选择另外120例患者未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及控制方式,其中包含男性59例,女性61例,年龄在25-7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并不大,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选用电话随访、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患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情况。观察组患者采用有针对性预防、控制方式,对照组患者并未采取有针对性预防及控制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患病概率、死亡率等。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患病概率、患上恶疾的几率,并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结果对比。研究发现,采用有效控制、预防措施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患病几率,提升患者生存者质量。两组干预后情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危险因素。依据电话随访结果、调查问卷结果可分析,饮酒、吸烟、不良饮食习惯都是导致患者患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见表1。
3讨论
3.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方法
3.1.1定期对居民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诊断:为了解居民患病情况、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医院需定期对居民进行体检,并对患者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诊断,了解居民是否患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依据患者实际患病情况制定相应预防及控制措施。医院需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健康档案,针对已患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保证患者生活习惯的正确性、服药的正确性,如此才可提升患者生存质量;针对未发病的潜在患者,需采取有针对性预防措施,降低患者患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几率。
3.1.2加强健康教育:任何疾病的发生均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具有重要联系,因而为避免居民患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需加强对居民的健康教育,使居民了解慢性疾病患病原因,并主动加强运动、养成正确生活习惯。医院需定期到社区为居民举办健康讲座,并由医学专家、健康养生专家为居民详细讲解疾病预防及控制方法。另外,可采用发放宣传手册、微信、QQ等方式,为居民讲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知识,如此可使居民了解如何正确预防、控制慢性病。
3.1.3落实综合型预防措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控制工作并不简单,仅依靠医院方面的努力并不能完成此项工作。因而,政府部门需充分落实综合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由医院、疾控部门、社区等其他医疗服务机构等组织间的合作,提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效果,如此才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方面的积极作用。政府部门需加强对居民的健康管理,制定多方面政策鼓励医疗服务机组参与慢性病预防及控制工作。
3.1.4增设锻炼设备:为保证身体健康,需加强体育锻炼,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其年龄具有一定联系。因此,为提升老年人生存质量、降低老年人患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几率,需提高老年人身体素质,以免老年人患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激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其身体素质,需在社区增加运动设备,并加强向居民的宣传,以提升居民对锻炼身体的重视程度。此外,也可通过举办竞赛的方式,激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锻炼或比赛过程中,需积极向居民宣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提高居民对锻炼身体的正确认识,提高居民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
3.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方法
3.2.1控制相关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若居民一直保持不良生活习惯,其患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几率较高,因而,为避免居民患上此类疾病,提升居民生活质量,需严格控制相关危险因素(部分患者在患上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后,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可控制患者疾病发展)。调查发现,吸烟、饮酒、饮食不健康、不参与体育锻炼、熬夜等均属于可引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另外年龄、遗传等因素也属于非环境性危险因素。因而,为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减少患病率,需严格控制这些危险因素。首先,居民需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早睡早起),需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食用多种营养元素,尽量不要暴饮暴食);其次,居民需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升其身体素质及免疫力;最后,居民需积极调解其心理情况,居民需保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尽量保持心态平和。
3.2.2提高居民心理调节能力:情绪将影响患者治疗依从度,若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可能并不会配合治疗(患者家属及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将与影响患者情绪)。因此,为保证患者心理状态良好、预防及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医务工作者需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提升其对相关疾病的认知程度。医务工作者需通过教育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预防及控制措施,如此才可保证患者可正确面对慢性疾病,并保持正确心理状态,使患者可配合医生治疗。患者可采用听音乐、看电影等方式舒缓自己的压力,如此才可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3.2.3加强健康管理:医疗卫生机构将为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医疗卫生机构需积极采集患者的健康信息,并总结、整理这些信息,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此后,医疗卫生机构需依据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评定标准研究患者身体健康情况,之后针对患者的健康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计划。医疗卫生机构可通过电话随访、上门访问、微信、QQ等多种方式了解患者健康情况,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并为患者提供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等方面的服务,同时还需定期为患者进行健康检查,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健康管理计划。
本次研究表明,干预后,可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患者患病几率,且对医疗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由此可见,为提升居民生存质量,医务工作者需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吉.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干预措施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7(44):145.
[2]黄荣超,卢秀梅,覃凌峰,等.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现况调查[J].应用预防医学,2017,23(4):271-275,279.
[3]德吉,多吉班丹,万霞,等.西藏自治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防控体系管理的实证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3):133-1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