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艾灸双侧足三里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2 13:49: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析应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艾灸双侧足三里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选取78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依据患者就诊时间先后平均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39例患者。常规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艾灸双侧足三里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病情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2.31%)相对高于常规组(74.36%);研究组患者胃痛复发率(2.56%)低于常规组(17.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艾灸双侧足三里对于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后期复发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艾灸;足三里;脾胃虚寒;胃痛

本文引用格式:冯永红.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艾灸双侧足三里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3):157+159.

0引言

胃痛是一种临床极为常见的非特异性症状,患者可出现嗳气、反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明显的上腹部疼痛感[1]。该病症多是因不良饮食习惯所致,患者喜食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导致脾胃受损,进而引发胃痛,影响患者的日常饮食生活,若不能及时给予有效治疗,病情可呈进行性发展。目前临床通常采用西药治疗该疾病,可较为快速地改善患者病情,但通常治标难以治本,后期疾病再次复发的可能性较高,预后效果较差[2]。为探寻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本次研究应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艾灸双侧足三里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进行治疗,分析其效果,报告以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选取78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依据患者就诊时间先后平均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39例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在18-65岁;②均具有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等特征;③治疗前1个月未使用西药进行治疗,以免影响疗效判定。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②存在重要脏器功能异常的患者;③对此次研究用药过敏的患者。常规组中有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在21-62岁,平均(35.74±2.17)岁;病程在1-15年,平均(6.74±1.09)年。研究组中有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在19-63岁,平均(学35.95±2.33)岁;病程在1-16年,平均(6.82±1.13)年。经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较小(P>0.05)。

1.2治疗方法

1.2.1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给予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444)治疗,用量为每次2片,每天2次。研究组患者则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艾灸双侧足三里进行治疗。黄芪建中汤基础药方为:黄芪(30 g)、饴糖(30 g)、桂枝(12 g)、白芍(15 g)、生姜(12 g)、大枣(9枚)、炙甘草(6 g),以上药方根据患者病情可适当加减,若患者有返酸症状则加吴茱萸、瓦楞子;若出现便溏则加炒白术和薏苡仁;若出现泛吐清水可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等。将以上药方加至300 mL水中煎煮,取汁100 mL/剂,早中晚分三次服用。

1.2.3艾灸治疗取穴双侧足三里、内关、脾俞、胃俞等,点燃艾条在距皮肤约2 cm处进行熏炙,以局部有温热感,出现红晕为度,每次15-30分钟,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后6个月的复发情况。疗效判定:胃痛、胃胀等相关症状全部消失,经胃镜检查正常为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痛发作次数减少,胃镜检查见轻微炎性改变为有效;若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检查病情无好转则为无效[3]。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s)采用t比较,计数资料则采用χ2比较,若P<0.05,则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2.31%)相对高于常规组患者(7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2两组复发情况比较。治疗后6个月,常规组共7例(17.95%)患者出现复发情况,研究组患者共1例(2.56%)患者出现复发情况。经对比,研究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胃痛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病症,常见于中青年群体中,与暴饮暴食、过度劳累、饥饿等不良饮食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在中医学中,胃痛属于“嘈杂”、“痞满”、“胃脘痛”等范畴,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可导致患者脾运失常、胃失和降,进而引发胃脘痛[4]。治疗原则为理气和胃止痛。胃痛分七种证型,临床以寒邪、食停、气滞、热郁、血瘀为常见,五者多属实证,治宜祛邪为主,如脾胃虚寒和胃阴亏虚胃痛,临床亦不鲜见,二者多属虚证,治宜养正为先。但各类型,往往不是单独出现或一成不变的。若见虚实互见者,治宜邪正兼顾;寒热错杂者,治宜平调。而必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胃为水谷之海,仓廪之官,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冷热不适等,皆能直接影响胃之功能而发生病变或加重病情。胃为燥土,其性喜润恶燥,因而醇酒辛辣,肥甘厚味之品食饮过度,均能生热化燥伤胃而引起病变,在饮食上须少吃多餐,禁酒忌辣,注意调摄。

本文应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艾灸双侧足三里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2.31%)明显高于常规组(7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采用汤药联合艾灸治疗的效果相对高于单纯采用西药治疗的效果。本文所用黄芪建中汤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药,益脾气而养脾阴,温补中焦,兼可缓肝之急,润肺之燥。桂枝温阳气,芍药益阴血,并为臣药。炙甘草甘温益气,既助饴糖、桂枝益气温中,又合芍药酸甘化阴而益肝滋脾,为佐药。生姜温胃,大枣补脾,合而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而行津液,和营卫,亦为佐药。再加黄芪脱毒生肌、益气健脾[5]。艾灸是通过燃烧艾条散发药力,可调节机体功能。艾灸取穴双侧足三里穴,可借助温热作用促进机体气血运行,以达到补胃健脾、散寒温中、温通气血的效果,从而有效缓解疼痛。对内关、胃俞、脾俞等穴位进行熏炙可健运脾胃、温阳救逆、调理肠胃。此外,中医治疗的疗效也更为持久,可达标本兼治之效,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可见应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艾灸治疗的预后效果较好,可减少后期复发率。

综上所述,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应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艾灸双侧足三里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且预后效果较好,患者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沈金石.黄芪建中汤联合艾灸双侧足三里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5):69-70.
[2]褚金国.黄芪建中汤加艾灸联合西药常规治疗虚寒型胃脘痛60例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8):194-195.
[3]曾宜干.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45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7,9(9):13-14.
[4]王小辉,黄慧芝,葛来安.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12):41-42.
[5]憨兰.督灸配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刊,2017,44(1):125-1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71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