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浅析中医二十四节气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1 15:36: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一种古代先人为表述太阳及月亮运行周期的历法,是对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的高度总结,而内经中的“天人相应论”认为节气交替变化时人体生物学也会出现相应的改变,节气的阴阳转化与疾病演变也有密切联系,因此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简要总结中医节气思想及与疾病关系的现代研究成果。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疾病演变

本文引用格式:马楚龙,李风森.浅析中医二十四节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2):222-223.

引言

中医学是古代先人智慧的瑰宝,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科学,她不同于西方现代医学的核心思想就是《黄帝内经》所提及的“天人相应论”,主张不以人作为独立的个体,而是与自然天地相互感应不可分割;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讲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意指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气角之中,人体的脏腑经络气机等生理情况与天地间昼夜交替、阴阳转换,气候变化有密切的相关性,这与现代时间生物学所提出生物体乃至植物体的生命随昼夜交替、四时更迭的周期性运动,揭示出生理活动的周期性节律如出一辙[1]。

1二十四节气概况

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历法,是自然界天时阴阳变化周期的高度总结,至今已沿用千年。《内经》曰:“五日一候,三候一气”,正是先祖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并将运动轨迹划分为24个时段,每个时段成为一个“节气”赋予应时的名称,直观地表述了一年气候的变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广泛用于医学、气象以及农事活动中。

2中医节气思想的应用

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者也”,意指节气的更变化生了万物,周而复始、环而无端,与此同时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生理情况受节气候变化的影响,发生着“应时而变”的调控机制[2],此外节气更替还影响着“舌、脉”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便有:“四时之动,脉与之上下……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指脉象随节气有着相应的变化,有学者通过对15例健康男性进行追踪,通过自身对照发现脉象图确实随着节气有着节律的变化,证实了内经的说法。除了生理方面的变化,在病理方面节气思想也有独特的观点。《金匾要略》中便以雨水为例,提出“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的观点,认为节气气候反常便会对机体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疾病。故《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中有“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飨泄;夏伤于暑,秋必疚疾;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说明疾病具有节气气候的归属,再到四时用药,药谱中说“正月、二月初春微阳不宜过汗,宜参苏散,三月外实中虚,宜用四物参苏饮,四月火热正令,宜五苓、清暑、益气等,《伤寒论》人参白虎汤附注提及:“此方在夏至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服,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而节气在中医中的运用远远不止于此,还对养生保健、生长发育、月经周期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

 
3节气与疾病的关系

首先在疾病死亡方面,黄慕君等[3]对4435例死亡患者研究发现,死亡与节气交替有着密切联系,死于节气交替之时的人数明显多于节气中的死亡人数,冬至到春分交替时,死亡人数达到高峰,大可认为季节与季节交替时病机也产生了变化,致使疾病恶化。还有具体到个别疾病的相关数据,王永涓等 对因呼吸疾病、消化道疾病死亡的患者进行统计,发现分别死亡高发的季节是冬季和夏季末,王桂倩等[5]对524例急性脑梗死亡的患者进行统计,在节气大寒、雨水、谷雨死亡率最高,因大寒隶属冬季最冷的时期,冬则阳气收敛,温煦能力弱,阴气增强,复又寒邪入侵,内外皆寒,寒性收引,影响血脉循行,寒容易导致血液凝滞,循环受阻,故致瘀血滞窍,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供血不足病情恶化。而立春到谷雨隶属春季,根据五行归属原则,春季属木,为肝脏所主,春季多风,风盛则动,中风与风及肝关系密切,除外风侵袭经络致中经络者外,主要以外风引动内风,风阳亢动,上扰于脑,或夹痰、夹瘀上壅于头,闭塞清窍,而见中风中脏腑等急重病症。“风为百病之长”,故急性脑梗死在春季发病率高,病死率较高则不难理解,王薇等[6]对1219例肺癌死亡时间进行分析发现,肺癌患者秋季死亡率高峰为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秋天主气为燥,燥气通于肺,肺癌患者肺气本就受损,不耐燥邪,且燥易伤阴耗气,而患者以气阴两虚证为多,故更易被燥邪所伤。肺主宣发肃降,肺病患者多肺失宣降,而秋气收降影响到人体,肺气宣降更加失衡,使病情加重甚至患者死亡。总之,正所谓《素问·生气通天论》所提到的“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中医先辈所提及的节气思想与现代医学研究的结果异曲同工。

疾病演变方面,李建军[7]研究发现季节更替之时褪黑素含量的变化规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果证实了季节变化确有生物学基础。有专家对五脏病变恶化死亡时间进行过统计,发现肺心病的死亡及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脑溢血的发作以冬季为多。李蕴铷等[8]研究了4513例肝炎发病时间,发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后皆为肝炎发病高峰期,大寒前发病率达到高峰。还有研究指出立春到清明,人体内的生物激素分泌正处于高峰期,易发生高血压、女性月经失调和过敏性皮肤病等疾病。

中医学尽管没有如同现代时间生物一样从微观上探讨药物在不同时间对疾病疗效的影响,但从宏观上认识到疾病的治疗,随着时节的不同而异。天人相应理论及其表述的时间生物学思想,为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研究中医药开辟了新的途径。

4总结

中医治病的核心思想便是“治未病”“因时制宜”,因此掌握四季节气变化规律对“疾病防治”“临床诊治”“养生保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现今通过历代先人的不断探寻和继承,结合现代时间生物医学,中医节气思想体系不断完善,作为新一代的中医人,因当汲取先辈的智慧“古为今用”,不断寻求中医节气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碰撞,为中医药事业贡献力量。

\

 
参考文献

[1]孙杰,贾玉红,姜妙娜,等.中西医观解读时间生物学[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11):2194-2196.
[2]马淑然,刘燕池,郭霞珍,等.中医五脏是人体生理调控模板[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1):1-3.
[3]黄慕君,乐锦茂,李冠贤,等.试论病死与节气的关系[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30(7):44-46.
[4]王永涓,潘小英《.内经》天人相应观与死亡关系刍议-附464例分析[J].吉林中医药,1995,17(6):8.
[5]王桂倩,张寅,谢雁鸣,等.基于真实世界的急性脑梗死死亡患者死亡节气时辰与用药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5):1844-1849.
[6]王薇,黎元元,杨薇,等.基于HIS真实世界1219例肺癌患者死亡时间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12):1668-1669,1701.
[7]李建军.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文献与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8]李蕴铷,谢雁鸣,王卓月.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病住院时间与节气的相关性分析[J].中医杂志,2015,56(1):52-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660.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