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胸腔积液中医药研究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17 15:54: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胸腔积液是以胸膜腔内病理性液体积聚为特征的一种常见临床症候,可由全身多种疾病引起,临床常以呼吸困难、胸痛、咳嗽为主要表现,归属于中医“悬饮”范畴,治疗当温、化、利、行,且中医药在治疗胸腔积液上也取得了确切的疗效。本文总结近十年中医治疗胸腔积液的情况进行综述,较客观的反应近年的研究概况。

关键词:胸腔积液;悬饮;中医药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卿世花,王飞.胸腔积液中医药研究现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1):140,143.

0引言

任何因素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缓,即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水。其产生可因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胸膜通透性增加、胸膜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壁层胸膜淋巴结引流障碍、损伤(包含药物或操作)等原因。临床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常伴有胸痛、咳嗽等表现。悬饮归属于痰饮。痰饮是体内液体不归正化所导致的一类病证,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疾病过程中多种复杂症状、体征的内在本质,其既可是病因,也可以是病理产物或临床表现。《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又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结合胸腔积液的胸痛、咳嗽的临床表现胁下有水的体征,将其归属于中医“悬饮病”范畴,其总治法同痰饮,为“温药和之”,但究其饮邪形成的原因不同,治法上又有所差别,本文总结如下。

\

 
1逐水化饮、益气扶正法

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肝癌等都常可引起胸腔积液,李俊娇[1]总结葛信国教授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经验指出:早期治疗扶正为主兼攻逐水饮,晚期扶正为主兼温化水饮,用药既包含人参、麦冬、五味子、焦山楂、鸡内金等扶正健脾的药物,也包含葶苈子、猫人参、蜈蚣、石见穿、山慈菇、红豆杉等逐饮化瘀,以及现代医学研究有抗肿瘤效果的药味。可以达到去水不伤正、标本兼治的目的,对于不耐受西医治疗的患者,疗效显著,副作用低。与其有相似理念的医师甚多,他们在长期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明辨病机,因势利导,祛邪为主,兼扶正气的主要治则,认为恶性肿瘤引起的胸腔积液有水饮之邪实,治疗当攻逐水饮为主,但其本因是正气不足,或为阳不足或为气有虚,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后期尤当重视扶正之法。其他非肿瘤引起的胸腔积液亦可运用本法,如陈思洁等[2]用制附子、山萸肉、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丹参、牛膝、车前草、麻黄、杏仁、炙甘草、生姜等组成的“温阳化饮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并胸腔积液,结果显示两组胸腔积液大部分均吸收或减少,但治疗组吸收更显著,治疗组患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更好,总体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从其方药组成上可以看出,其治法也是以逐水化饮为主兼以扶正。

2补虚培元法

悬饮又可见于肺痨者,其临床以潮热盗汗、咳嗽痰中带血为主要表现,可见其阴虚尤甚。如《寿世保元》有云“夫阴虚火动,劳瘵之疾,盖有相火上乘肺金而成之也。”陈氏[3]在论及自己对此病的认识时也指出:本病应结合脏腑病机进行分证,区别阴虚、阴虚火旺、气虚的不同,掌握肺与脾、肾的关系。因其临床以肺阴亏损为重,治疗当补虚培元和治痨杀虫为原则,重视阴虚不足之本,此外可视其情况,兼或不兼以温化饮邪。如孙氏[4]运用“百合固金汤”联合化疗治疗肺痨发现,使用百合固金汤加减的观察组患者痰结核菌检测转阴率明显高于仅使用常规化疗的对照组,X线检查结果也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肺痨为痨虫为病,其病有传染性,治疗除药物上的治疗外,还需重视隔离患者,以免传染致病,如《外台秘要·传尸方》所说“传尸之疾……莫问老少男女,皆有斯疾……不解疗者,乃至灭门”。

3清热利湿、化痰利水法

痰热湿邪阻滞水液运行,导致水液停聚局部,成湿成饮也是临床胸腔积液常见致病原因。其标为水饮停聚,但其本在于痰热湿邪阻滞水液运行,故其治疗主要在于清热除湿、化痰利饮。如周氏[5]选择了44例复杂性肺炎旁胸腔积液患者进行观察,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中药桂枝、桃仁、金银花、鱼腥草、黄芩、甘草、连翘、川贝母水煎服治疗。此方以清热化痰、排脓利浊为主,结合其药物现代医学发现有杀菌、抗炎、康宁、促纤溶等作用,治疗后能明显增加治愈率,加快胸水吸收、缩短住院天数,适合推广。肺炎旁胸腔积液根据其水饮停聚胁下的特点可归属于悬饮范畴,根据其热腐化痈的特点又可归属于疮疡内痈范畴,但无论如何,总结其病因常为感受痰湿热邪或是外感寒湿郁久化热而起,故治以清热化痰为主要治法,结合化痰利水。

4活血化瘀、行气逐饮法

心气不足,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常常导致血液壅塞、瘀血内生,瘀血又进一步使血液运行受阻加重,导致心气壅塞不畅、肺气喘满不降,对应到临床上即可出现急性、慢性心力衰竭,引起胸腔积液。其病机多为心气不足(不畅)、瘀血内生,故治疗重在行气活血、化瘀逐饮。如张同风[6]用三子逐饮汤治疗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的胸腔积液时,采集了7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后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三子逐饮汤治疗(葶苈子、白芥子、苏子、瓜蒌皮、云苓皮、当归、丹参、桃仁、红花),以达到行气逐饮、活血化瘀散结之功,试验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胸腔积液可以取得满意疗效。此外创伤引起的胸腔积液也多因为创伤导致血行脉外、瘀血内生,水液运行不畅,故停聚于局部成水饮之害,故其治疗仍重视活血化瘀之法。如周炜东[7]等在观察创伤性胸腔积液患者的治疗时,治疗组加用选用血府逐瘀口服液(组成为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川芎、桔梗、牛膝、甘草)治疗,治疗3-4周后发现,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50%),且治疗组胃肠道反应轻。伍氏[8]则研究了四子散药熨肺俞穴治疗肋骨骨折导致的胸腔积液,认为四子散熨烫肺俞穴可以达到活血化瘀、温中行气、调理气机的作用,结果显示其胸腔积液、胸闷症状消失及住院时间等都远短于仅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胸腔积液是临床常见病症,可见于多种疾病,众多研究显示,中医药结合现代医学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胸腔积液可增加疗效、缩短病程,又可减少其副作用、减轻经济负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确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值得广泛应用。但临床需要注意:胸腔积液归属于中医“悬饮”范畴,病机主要为阳虚阴盛、水饮内停,且现代医学治疗之法大都损伤正气,故其本在虚,治疗需兼顾正气,不可一味重在利邪;且阳虚阴盛,水饮为阴邪,又可损伤阳气,故其虚又重在阳虚,治疗主要在于“温药和之”。但临床治疗不可盲目遵从温法,例如痨病也常见悬饮之症,但其病机则多为肺阴亏损,一味温化水饮,反可能导致肺阴进一步损伤。再则结合胸腔积液病因复杂,常与瘀血、水饮、气郁等实邪有关,故还当辨证结合化瘀、利水、行气之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

 
参考文献

[1]李俊娇.葛信国教授运用扶正逐饮法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1):159-161.
[2]陈思洁,龚保文,黄润山,等.温阳化饮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并胸腔积液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9):1542-1544.
[3]陈亚军.关于中医治疗悬饮症的一点体会[J].黑龙江中医药,2016,2:73-74.
[4]孙洋.百合固金汤联合化疗治疗肺结核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1):101-102.
[5]周海云,张凤宇.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杂性肺炎旁胸腔积液24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3):336-337.
[6]张同风.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胸腔积液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6):525-526.
[7]周炜东,张国均,斯厚刚.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创伤性胸腔积液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5):805-806.
[8]伍慧群,麦秀欢.四子散药熨肺俞穴治疗肋骨骨折致胸腔积液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11,12:121-1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38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