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通腑法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17 11:45:2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急腹症是以急性腹痛为共同表现的腹部脏器疾病的统称中医对此虽然没有专的论著,但可散见在腹痛、胁痛、结胸、黄疽、肠痈、便等多门类文献之中。按照中医理论体系从病位、病因、病机和病证探讨急腹症的有关问题,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急腹症;以通为用;通腑法

本文引用格式:李泽虹,赵建更.通腑法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1):275,278.

Application of Tongfu Method in Surgical Acute Abdomen

LI Ze-hong,ZHAO Jian-geng*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aiyuan Shanxi)

ABSTRACT:Acute abdominal disease is a general term of abdominal organ disease,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cute abdominal pain.Although there is no special work on it,it can be found in many kinds of literature,such as abdominal pain,hypochic pain,chest knot,yellow gangrene,intestinal carbuncle,stool and so on.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t is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discuss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acute abdomen from the aspects of disease location,etiology,pathogenesis and syndrome.

KEY WORDS:Acute abdomen;General use;Purgation Method

急腹症即急性腹痛,是位于腹腔六腑疾病的总称。急腹症发病原因复杂,发病率高,并且由于发病急、变化等特点而常常预后不佳。本病类属于祖国医学的“腹痛”、“肠结”、“肠痈”、“脾心痛”“胰瘅”。西医归结为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肠梗阻、溃疡病急性穿孔等。

急腹症病位多在六腑,少数累及其他脏器。《素问·举痛论》记载:“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经典所谓导致疼痛的主因是“寒气”。而此处的“寒气”并非寒冷之气,凡可致不通者,均可为寒气。气机不畅(包括气滞、气陷、气脱、气脱等)、淤血、湿、食、热、寒、虫为常见的病理因素。痛主要的病机为不通,即经脉气血涩滞不畅,“泣(涩)而不行”。又《五藏别论》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由于六腑的生理功能以传化物为主,故传化不利导致的实证即为其主要病理结果。中医治本当以扶正祛邪,恢复六腑的之“通”。故治以通腑为基础。

\

 
中医辨病辩证颇具整体性,强调证的相对阶段性、发展连续性和动态变化。充分了解急腹症发病的一般规律,把握特殊规律,通过八纲、病因病理、脏腑辨证。结合中西医辨病、证特点,将郁、结、热、瘀四证看作是急腹症的一般病理特点。

四证的具体含义:四证并不是凭空想象的,也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基于急腹症发展过程及特点,由浅及深由轻而重的病理演化过程。分别为气失宣降(郁证),气机郁滞(结证),热邪炽盛(热证),血行疲滞(瘀证)。正如疾病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四证只是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其可单独出现,也可相兼发生。临床应当全面系统的辩证。

基于六腑的生理特征,急腹症的文献记载,以及大量临床研究。“不通则痛”是急腹症疼痛主要成因,遵循“通则不痛”的原则,当尽快恢复六腑通畅,实现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指的注意的是,此处的“通法”不能等同于下法。下法只是众多通法中的一种,凡可使六腑恢复“通”的方法,都应当归于通法。常见的方法有:疏肝理气、疏肝利胆、通下泄热、消食导滞、行气导滞、活血化瘀等。

以下,我将以四证为主,具体阐述通法是如何在急腹症中发挥作用。

郁证:古籍记载“升降者无器不有”,“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龠,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废则神机复灭”。可见,气的正常运行是生命活动的前提,气机不畅是疾患产生的开始。因此,郁证常常见于急腹症的初期以及轻型急腹症。湿、饮、痰、瘀不仅是气机郁滞的病理产物,同时也是导致和加重气机不畅的原因。两者互为因果,在疾病发生中形成恶性循环,不断加重病情。

临床可以通过以下症状协助辩证,气痛、阵痛、串痛、时痛时止、恶心呕吐、胸胀,舌苔白腻、少腹痛、纳少、胸痛、恶心、胃脘痛、腹胀、纳呆、太息、胁胀、胁痛、胸闷、大便不调等。

症状并不是单一存在,而是关系密切,紧密联系,单纯的气郁很少能见到,大多与其他病理因素相兼出现,实际应用中,以郁症为基础,针对相兼症状,采用和法(清热、化湿、消导、降逆)治疗,以实现行气开郁。常用的理气药物有木香,枳实,桔梗,厚朴、柴胡,香附等。这类药物同时具有解痉、降低消化道张力,增强肠道蠕动的作用。

结证:疾病在郁证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或预后不佳,病情发展,六腑郁结不通,谓之“结”。症状较前加重,以痛为主,腹部包块,痛处不移,压痛拒按,或见绞痛、呕吐、大便闭结等。其脉实,苔多腻。结证的治疗,以“下法”最为显著。

下法亦称之为泻下法、攻下法,主要作用是泻下大便,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内经》已有记载,“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是因势利导之法。经过后世医家不断探索应用,已颇具完善。常见的引起“结”的原因有:粪结、水结、气结、血结、食结、虫结。根据原因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下法”。

寒下法,是以性味苦寒、功效泻下为主药物组方而成,起泻热通腑的作用,热结旁流或结便秘等多用此法,承气汤类为代表方;温下法,应用于寒凝积滞证。有驱寒通便的作用,例如温脾汤。对于伤津不足、或素体阴虚者、润下法作用和缓,以润肠而达到通便的作用,常用方有麻子仁丸。逐水法具有攻逐水饮的作用,适用于水结加重的症候,通过逐水外出实现气机通畅,例如十枣汤。泻热逐瘀法顾名思义,在泻下药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之品,实现标本同治,例如抵当丸。

\

 
无向下病势、虚症及腑实未成,三种情况禁用下法。攻下之品多几药性峻猛,易伤正气,要注意全面分析,辨证施治,非里实证者不宜攻下;可功之情,宜当机立断采用下法,同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中病即止。急腹症在治疗初期常常要求禁饮食,下法常常会耗伤津液,故而应当注重津液的补充。

热证:热证是急腹症中热相明显的阶段,也是患者就诊时常见阶段。其在郁、结、基础上继续加重,发展至化热阶段与毒热阶段。临床多见发热、烦躁口渴、脉洪大或数,舌苔黄等。

热是一种外在表现,对于有热证的急腹症,应关注感染的程度及兼证的病理意义,当以清热解毒为总的治疗原则。然而发热的原因各异,临床当结合其它症状及体征,辩证施治,不可笼统以清热解毒药治之。气郁致热者,治以解郁的同时清热。热毒壅滞化脓成痛,当化腐排脓为主,辅之以清热;湿热蕴结,清热利湿为治疗大法;血热妄行之证,治则为清热凉血;热伤阴液,清热的同时注重滋阴。

瘀证:血行不畅,瘀滞不通,称之为淤。患者多疼痛剧烈,痛处固定拒按,肿块、舌质红(或见瘀斑),脉弦数为主要表现。作为急腹症的最后一个证,同时也意味着疾病的恶化,且多兼其它三证,尤以热证多见。

活血化瘀是治疗瘀证的核心治则,目的在于疏通经络以通脏腑之气血运行以及热毒消除。此外,经大量的现代药理学研究,活血药物有以下功效。(1)促进肠道血液循环,肠管蠕动,促进对腹膜腔的液体的吸收。(2)抑菌、抗炎,降低内毒素损伤。(3)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

四证的描述是针对急腹症一类疾病共有特点的总结,不同的急腹症生理功能的不同,决定病理特点各有千秋。在四证为主要辩证的前提下,抓住各类具体疾病的主要矛盾,具体施治。

肠结以“痛、吐、胀、闭”为主要病理特点,临床常见结症,故在治疗中当以散结为主。急性阑尾炎病情变化较快,郁证,结症往往表现不明显。发病长以热为主,并很快转人瘀热相结阶段,当以清热化瘀为治则。脾心痛类疾病应重点区别热证,结证的主次关系,以主要病机为治疗原则,辅之治疗此证。“郁极化热”是胰瘅的生理特点,治以解郁清热为主。急腹症病情继续恶化,患者发生厥证,此时当治标为主,佐以必要的扶正疗法。

参考文献

[1]刘清涛,张玉泉.急腹症中医药疗法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9):36-37.
[2]常建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4):155-156.
[3]黎丽娇.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早期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08):191-192.
[4]韩正阳,周永坤.中医治疗肠梗阻文献述评[J].新中医,2018,50(06):39-41.
[5]李思娴,彭万年,彭君达,等.中医急症救治验案3则[J].中医药导报,2018,24(14):109-110.
[6]孙尚龙.肠梗阻中西医发病机制概述[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26):16-18.
[7]吴传超.急腹症应用大柴胡汤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7(14):21.
[8]李元玉.活血通腑法治疗急腹症三则[J].中国中医急症,2006(06):669-670.
[9]程炎衣,张善明.泻热通腑法治疗急腹症近况[J].中医临床与保健,1989(01):60-62.
[10]李金萍.活血通腑法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02):83-84.
[11]武雪萍.雷忠义主任医师治疗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12]黄爽明,彭德攀.痰瘀互结证的辨治探讨[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8):9-11.
[10]支艳,马建伟,魏汉林,等.试论中医痰瘀相关理论[J].中医临床研究,2013,3(2):58-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33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