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逐渐强调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疾病与情绪等心理问题相互影响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目前虽然没有明确的遗传、生理机制说明心理社会因素与恶性肿瘤具有相关性,但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有些心理社会因素对于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危害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的状态的自信程度,大量研究显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创伤、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及与疾病的关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情绪控制与情绪表达相反,即有意识对负性情绪表达的控制。大量证据调查显示,控制情绪表达的癌症患者会体验到强烈的抑郁情绪体验,情绪控制可作为预测癌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并且可能会影响癌症的预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情绪控制是影响情绪调节效果、情绪管理的重要变量,也是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
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1.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情绪调节是目前国内外情绪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一方面,有效情绪调节对注意、记忆、推理等认知过程产生积极影响[1,2];另一方面,情绪调节困难是导致情绪紊乱和焦虑的主要原因[3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4]提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认为不同个体在管理情绪体验有很大差异,尤其是个体在调节、管理自身情绪能力感上有较大差异。Bandura[5]等学者同样重视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包括调节情绪的能力感、理解自身对他人感受的能力感以及表达管理消极和积极情绪的能力感。概念提出后,Caprara和Bandura等[4,5]多位学者研究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结构及对其的测量,根据Bandura与Caprara等人的观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在个体应对负性消极情绪、表达积极情绪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负性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
1.2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测定主要以下两种,(1)传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Caprara2008年研制、文书峰等修订的中文版,共包括3个维度:表达积极情绪效能(POS)、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DES)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ANG)。(2)王玉洁修订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王玉洁于2013年修订的中文版,在传统的基础上增加了管理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我效能感和管理内疚、羞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两个维度。修订的量表评定了所有类型的情绪,更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抑郁、压力应对的关系以及疾病关系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国内,汤冬玲等[6]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另有文书锋、张萍等学者采用Caprara于2008年最新修订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中文版对国内的研究生和大学生群体进行了测试。林颖等国内学者对医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生的总体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调节负性情绪效能感较低,并给出结论:在日常生活与教学实践中,通过技能训练、知识、观念等多种方式对医学生进行干预,使其正确认识情绪,从而有效地调节自身情绪。
国内关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与疾病的研究主要以吴道仙、曾德文为代表。曾德文[7]针对COPD患者进行调查,分别对189例COPD患者和55例健康老年人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RESE得分COPD组(31.10±5.41)明显低于正常组(44.76±5.95),尤其是表达积极情感的自我效能感得分低。吴道仙[8]等对患有SLE的205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SLE疾病患者的RESE得分为(32.02±6.54)分,RESE的得分指标为53.37%,其中RESE为高、中、低等水平者分别有39例(19.02%)、87例(42.44%)、79例(38.54%)。并得出结论,对此类患者应采取情绪调节、应对方法指导、与患者探讨及总结情绪调节经验等方法来提高患者情绪管理的能力和信心。但纵观以往研究,尚存在值得进一步扩展和深入探索的空间。
2情绪控制
2.1情绪控制的概念
情绪控制(emotional suppression),也称情绪抑制[9,10],指个体控制情感表达的企图,是一种有意识自我约束的情绪调节策略[11],是情绪表达的反义词。情绪控制,即有意识对负性情绪表达的控制,是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间关系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有研究发现,患者的情绪状态与机体的免疫力具有相关性,负性情绪可以降低机体的免疫力水平。与西方国家比较,中国人在表达情绪方面会更加含蓄,不鼓励公开表达情感状态,对于不同的情绪类型,情绪控制产生的结果不同。
2.2情绪控制的相关研究
目前,情绪控制在国内的专业测量工具较少,主要采用由Watson和Greer[9]编制的考陶尔德情绪控制量表(CECS),2013年我国学者李玲艳[12]重新翻译和修订了CECS中文版,并对其进行信效度的验证,证实其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以及适用性。
国内关于情绪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普通人群。沈晓红[13]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利用写作方式发泄情绪的被研究对象在第一次实验时便发生了心率变化,实验一个月后,写作发泄组躯体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基线水平,而控制组则没有变化,说明善于表达情绪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国外大量研究已经显示,情绪控制与疾病的发生有关。
Kossakowska等学者对皮肤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牛皮癣患者的情绪控制程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Ando等学者[14]对诊断为乳腺癌患者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情绪控制对确诊后患者心理问题预测作用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是情绪控制乳腺癌患者抑郁症状等心理问题的影响是动态的水平。值得重视的是,大量研究显示,情绪控制可能是癌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当癌症患者经历负性情绪时会长期采用控制的应对方式[15]。
国内关于疾病情绪控制的研究仅见于李玲艳[16]、杨磊[17]等的报道,其调查发现国内乳腺癌患者的情绪控制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显示情绪控制可以作为预测癌症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往结果表明,当个体在接受一些强烈的刺激,采用一种控制的情绪调节方式时,会使其主观负性情绪体验增强[18],而自由表达负性情绪,可帮助个体对刺激情景进行梳理、重整其想法及意义并且寻求支持。纵观以往研究,国内关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的研究不多,还处于初探阶段,而且研究对象选取均来自医院,研究结论外推受到限制,因此研究场所应扩展至社区居民。
3小结
现阶段,国内针对疾病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的研究尚处于探索期,尤其在国内。大量研究显示,疾病与情绪等心理问题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的因果关系。因此,有必要继续探讨研究不同疾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控制的水平,以及制定其相关的干预措施,从而提高患者的情绪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静,卢家楣.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1084-1092.
[2]张敏,卢家楣,谭贤政,等.情绪调节策略对推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8,31:805-808.
[3]Goldin,P.R.,McRae,k,Ramel,W.,et al.The neural bases of emotion regulation:Reappraisal and suppression of negative emotion[J].Biological Psychiatry,2008,63:557-586.
[4]Caprara G V,Giunta L D,Eisenberg N,et al.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
-Effi cacy in Three Count ries[J].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008,(3):227-237.
[5]Bandura,A.,Caprara,G V.,Barbaranelli,C.,et al.Role of affective self-regulatory efficacy on diverse spheres of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J].Child Development,2003,74:769-782.
[6]汤冬玲,董妍,俞国良,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4):598-604.
[7]曾德文,廖素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9):16-18.
[8]吴道仙,龚琴英,杨观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护理,2015,7(1):1-4.
[9]Watson M,Greer S.Development of a questionnaire measure of emotional control[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1983,27(4):299-305.
[10]HO TH,CHAN LW,H0 MY.Emotional control in Chinese female cancersurvivors[J].Psycho-oncology,2004,13(11):808-817.
[11]Cordova M J,Giese-DaviS J,Golant M,et al.Mood disturbance in community cancer support groups:The role of emotional suppression and fighting spirit[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3.
[12]李玲艳,朱熊兆,陈干农,等.考陶尔德情绪控制量表中文版的信度、效度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2):206-208.
[13]沈晓红.善于表达情绪的人更健康——爱泼斯坦的“情绪表达一写作暴露”实验[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8:34-34.
[14]Ando N,Iwamitsu Y,Kuranami M,et al.Predictor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fter diagno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nd patients with benign breast problems[J].Psychosomatics,2011,52(1):56-64.
[15]Butow P N,Hiller J E,Price M A,et al.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for a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events,coping style,and personality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reast cancer[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0,49(3):169-181.
[16]李玲艳.女性乳腺癌患者情绪抑制及其与抑郁症状的关系[D].长沙:中南大学,2013.
[17]杨磊,鱼星峰,李妍,等.女性人格特征、情绪控制与乳腺癌发生危险的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2):202-205.
[18]Dunn B D,Billotti D,Murphy V,et al.The consequences of effortful emotion regulation when processing distressing material:A Comparison of suppression and acceptance[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9,47(9):761-7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