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据本次研究目的需要,对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间中医内科收治的血瘀证患者进行分组选择,其中中医组选择在本院进行中医活血化瘀的患者59例,西医组选择在本院进行常规西药治疗的患者59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数据的统计整理,并对统计结果进行相关的比较分析。结果与西医组相比,中医组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表明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中医内科的血瘀证患者,使用中医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预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中医内科;临床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蒋重锦.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0):195,228.
0引言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临床治疗血瘀证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法。中医所说的血淤证,是指患者因瘀血内阻、血液在经脉和器官内壅积瘀滞,而引起患者临床出现头痛、胸痹、心悸、腹痛、胃脘痛等症状[1]。西医对此类病症的治疗,一般是通过CT的检测结果,使用硝酸酯类、抗血小板凝聚类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而中医对该症根据辨症施治的原则,按照患者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进行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所用中药以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痈)、降香油(行气活血、止痛、止血)、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等为主,并结合患者病症配合其他中药进行治疗[2]。本次研究,通过对本院的118例患者分别进行中医、西医的方式治疗,通过对两种治疗方式的结果进行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探讨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间中医内科收治的血瘀症患者进行分组选择,其中中医组选择在本院进行中医活血化瘀的患者59例,西医组选择在本院进行常规西药治疗的患者59例。
如表1所示,患者其他资料的数据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影响相关指标的组间对比(P>0.05。)
1.2方法
1.2.1西医组患者实施常规西药治疗
内容包括:(1)对患者进行CT检查,确定患者的血瘀部位及病变程度;(2)根据检查结果及患者临床表现症状,给予患者对症西医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钙拮抗剂、利尿剂、抗血小板凝聚类药物等[3];(3)使用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血管状态,以便采取后续治疗措施。
1.2.2中医组患者使用中医的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
采取中医辩症施治的方法,针对不同症状的患者,施以相应的活血化瘀中药成药或方剂予以治疗:对因血瘀阻窍而致的头痛症患者,可用通窍少血汤进行通窍和化淤治疗[4];对于血运淤滞、心脉不畅而致胸痹症的患者,可使用柴胡疏肝散,进行通脉化淤;对于心脉淤阻而致心悸的患者,使用川芍、桃仁、丹参、赤芍、红花活血化瘀[5];对因淤血内停而致的腹痛症患者,进行止痛和活血化淤治疗。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1.3.1治疗效果
主要通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评定,包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项评定指标。其中,以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且愈后三个月无复发为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但仍有不适感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好转,但有显著不适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变,为无效。指标数据的表示方法为(n,%)。
1.3.2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包括:恶心、乏力、呕吐三项指标;计算方式为:不良反应发生率Σ(三项指标)÷本组患者例数×100%。指标数据以(n,%)表示。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当比较差异P<0.05时,表示数据比较的差异显著,组间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统计数据显示,与实施常规西医药物治疗的西医组患者相比,中医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见表2。
2.2两组患者治疗阶段不良反应对比
如下表3的统计数据所示:实施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的患者,其临床不良反应的相关指标均低于西医组,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西医组。
3讨论
随着对传统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和挖掘,辨证施治的中医治疗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的认可,中医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肯定。血瘀证是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的证型,中医认为“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都叫血瘀”[6]。内科常见疾病如冠心病、脑中风、脑梗死等,都可归为气血瘀滞的血瘀证。因此,如不能予以准确及时的治疗,将会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不利的影响。中医对该症临床治疗采用活血化瘀法,是通过中药对患者进行散瘀止血、通经止痛、消肿祛痈,恢复患者的血液循环,达到治疗效果[7]。
本次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实施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的中医患者,其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与西医组患者相比,中医组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表明两组患者数据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综上所述,对中医内科的血瘀证患者,使用中医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预后生活质量[8]。
参考文献
[1]李雪.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中的应用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9):188-189.
[2]王双娜,袁小辉.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0):92-93.
[3]杨程.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8,41(03):39-40.
[4]李明伟,李同军.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0):146.
[5]黄立刚.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1):89-90.
[6]方枢人.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7):62-63.
[7]王思燕,赵春红,王淑杰等.中医内科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9):149-150.
[8]王国玺.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与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8):1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