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改良肱动脉穿刺在PCI治疗中的临床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14 12:54: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肱动脉穿刺在PCI治疗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行PCI治疗的患者共90例,据穿刺路径分为桡动脉组30例、肱动脉组30例、改良肱动脉组30例,比较3组患者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穿刺并发症、预后等情况。结果肱动脉组、改良肱动脉组穿刺时间均少于桡动脉组(P<0.05),穿刺成功率均高于桡动脉组(P<0.05),桡动脉组、改良肱动脉组之间的穿刺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穿刺并发症均少于肱动脉组(P<0.05),3组之间的预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改良肱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术路径,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肱动脉穿刺;PCI治疗;临床

本文引用格式:王锋军.改良肱动脉穿刺在PCI治疗中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1):175,177.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心血管发病率逐渐升高[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stervention,PCI)已经成为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目前PCI的主要穿刺路径有桡动脉、肱动脉和股动脉,但临床中常有部分患者存在桡动脉纤细且容易痉挛,血管存在畸形、狭窄、闭塞等情况而无法进行桡动脉穿刺[2],特别是需要二次或者多次行介入治疗时,桡动脉闭塞发生率逐渐升高。肱动脉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包括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正中神经损伤等[3]。股动脉穿刺中常见到髂总动脉闭塞、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等,且术后卧床时间长,血栓事件概率相应提高,部分患者难以耐受,护理相对困难[4]。本文探讨了改良肱动脉穿刺在我院的实施,并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行PCI治疗的患者共90例,其中桡动脉穿刺路径30例,对于桡动脉穿刺困难的患者行肱动脉和改良肱动脉穿刺各30例,全部采用空心钢针套装进行穿刺。桡动脉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4.69±6.46)岁;肱动脉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55.13±5.51)岁;改良肱动脉穿刺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53.83±7.19)岁。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经济状况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1.2桡动脉穿刺及包扎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手臂自然外伸外展,常规消毒铺巾,穿刺点多选在距腕横纹2-3cm处(桡骨茎突内侧近心端1-2cm),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将左手中指或食指指腹置于穿刺点桡动脉搏动最强处,右手拇指和食指持穿刺针进行桡动脉穿刺,穿刺针与皮肤呈30-45º夹角,针头斜面朝上,进针至见回血即停止进针,送入导丝,用手术刀尖沿穿刺针正中切开皮肤2mm,注意刀尖不可过深,以免伤及桡动脉,撤出钢针,沿导丝置入带有扩张管的桡动脉鞘管,退出导丝和扩张管。术后采用桡动脉专用止血器加压包扎。

1.3肱动脉穿刺及包扎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手臂自然外伸外展,常规消毒铺巾,穿刺点选在肘关节上方1-2cm肱动脉搏动最强处,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将左手中指或食指指腹置于穿刺点肱动脉搏动最强处,右手拇指和食指持穿刺针,穿刺针与皮肤呈30-45º夹角,针头斜面朝上,采用单壁穿刺法,尽量不要穿透肱动脉后壁,针尾喷血流畅时按步骤置入鞘管。穿刺时要注意避开浅静脉,注意询问患者有无麻木,避免损失神经。术后拔除鞘管,将无菌纱布折成小方块,置于穿刺点稍上方,加压压迫15分钟,然后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1.4改良肱动脉穿刺及包扎方法

改良肱动脉穿刺与肱动脉穿刺基本类似,区别主要有:穿刺点选择在肘横纹上下不超过0.5cm肱动脉搏动最强处,采用单壁穿刺术,不能穿透肱动脉后壁,如患者有麻木时停止进针,术后无菌纱布卷紧成团在穿刺部位加压包扎,保持肘关节制动。

1.5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包括①穿刺时间;②穿刺成功率(一针穿刺成功);③穿刺并发症(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正中神经损伤);④预后(心衰、恶性心律失常等)。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以百分数(%)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肱动脉组、改肱动脉组穿刺时间均少于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均高于桡动脉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

桡动脉组、改良肱动脉组的穿刺并发症相比,P>0.05无明显统计学意义,2组的穿刺并发症均少于肱动脉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

3组患者在心衰、恶性心律失常等预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股动脉做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经典路径,早期应用较广,但其并发症也多,患者术后卧床时间长,下肢制动,血栓风险概率相应增高,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成本。目前经桡动脉行PCI受到广大介入医生的青睐,与股动脉相比具有并发症少、不需要卧床和制动、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成本等优点,但其仍有一定局限性,不能完全替代股动脉路径。肱动脉穿刺术后无需卧床,对于高龄、高血栓风险、心衰患者尤其适用[5],但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1%,如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正中神经损伤等[6]。由于肱动脉缺乏有效地侧支循环,一旦闭塞其后果极其严重,但是由于肱动脉较粗、手术时对血管壁损伤轻微及围手术期大量应用抗凝药物等原因,术后发生肱动脉闭塞的可能性小,本研究中未观察到肱动脉闭塞。改良肱动脉穿刺与肱动脉穿刺比较,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改良肱动脉与肱动脉穿刺一样,不做为常规首选穿刺路径,仅在桡动脉穿刺失败或禁忌后选择。②熟悉肱动脉解剖,掌握改良肱动脉穿刺的部位及方法,穿刺点选择在肘横纹上下不超过0.5cm肱动脉搏动最强处,采用单壁穿刺术,不能穿透肱动脉后壁,避免反复穿刺,如患者有麻木时停止进针。③术后无菌纱布卷紧成团在穿刺部位加压包扎,保持肘关节制动,严密观察患者右上肢有无血肿、出血、疼痛、麻木等,早发现早处理。

改良肱动脉穿刺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方法与肱动脉相同:①患者出现局部血肿后,应立即用血压计袖带缠绕上臂,以高压力阻断上臂血流,撤除原弹力绷带,将一块无菌纱布两次对折成小方块状,按压穿刺点15分钟,再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若患者疼痛难忍,可给予止痛治疗。如果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应尽早外科手术切开,减轻局部张力,避免肢体坏死。出现张力性水泡时,要避免水泡破裂,保持创面完整,避免感染,创面破损后要注意消毒,无菌纱布覆盖,隔日换药直至创面痊愈。②患者出现假性动脉瘤时,可采用压迫法尝试将瘤口压闭,必要时超声精确定位瘤口压迫,压迫无效时可行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栓塞治疗,不适用凝血酶栓塞或栓塞无效时可行外科手术切除治疗。③正中神经支配前臂旋前、屈腕、屈指、屈拇及拇指外展,感觉方面供应桡侧三个半手指皮肤,损伤早期可以做屈指动作检查[6]。患者发生正中神经损伤时,给予硫酸镁外敷减轻血肿,口服甲钴胺等营养神经药物,同时要配合康复治疗。正中神经损伤要早期发现、早期确诊,争取一期修复和最大限度的恢复。

综上所述,经改良肱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术路径,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6):521-530.
[2]Slattery MM,Goh GS,Power S,et al.Comparison of ultrasound-guided and fluoroscopy-assisted antegrade common femoral artery puncture techniques[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15,38(3):579-582.
[3]Hildick-Smith DJ,Ludman PF,Lowe MD,et al.Comparison of radial versus brachial approaches for diagnostic coronary angiography when the femoral approach is contraindicated[J].Am J Cardiol,1988,81(6):770-772.
[4]Rutka JK,Bryniarski K,Tokarek T,et al.Comparison of patient comfort after coronary angiography by standard arterial access approaches[J].Kardoil Pol,2016,74(1):68-74.
[5]王汝涛,戴一,刘毅,等.冠状动脉造影术中肱动脉穿刺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32):115-116.
[6]崔婷,孙万峰,王峰,等.经皮肱动脉穿刺的临床应用及其并发症处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1):97-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06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