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分别采用交锁髓内钉和外固定架在治疗四肢骨折时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四肢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法,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架治疗法,观察对比两组最后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做评估。结果实验得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果表明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的效果更佳理想,并且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几率,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外固定架;四肢骨折;并发症
本文引用格式:赵勇.交锁髓内钉与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114+116.
0引言
四肢骨折是一种因为外伤因素或者遭到疾病破坏了骨骼结构完整性的创伤性骨科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肢体疼痛、肿胀、畸形和功能障碍等。如果发生了四肢骨折却没有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患者的运动功能遭到不可逆转的损害,会极大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到生命安全[1]。理想的固定治疗方式可以有助于骨骼愈合,预防二次受伤,合理的固定物需要具备固定牢固,且不印象骨折愈合以及应力遮挡效应小的特点。为了探究目前常用的两种治疗四肢骨折的方式,交锁髓内钉治疗和外固定架治疗哪一种更为理想,进行分组对比探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采用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四肢骨折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其中观察组男33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36.1±12.7)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3例,坠落16例,其他因素6例;对照组男34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35.7±11.8)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5例,坠落15例,其他原因5例。两组患者的个人信息以及病理信息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架治疗方式,对患者执行硬膜外麻醉,并进行常规消毒,然后清理行扣的杂物,确定血管和神经的位置,将骨折端完全暴露出来,再对其进行复位和固定等相应的措施,分别选择骨折的远端和近端位置钻个小孔,用于放置外固定架,并且使用螺钉钻入小孔,再用螺母锁紧固定,并对骨折处进行常规加压,保证骨折处和固定支架完整且稳定,并将切口逐层合闭[2]。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方式,在术前先对患者的骨折处做一个CT影响,用于评估在骨骼处需要用到的骨髓钉直径、长度等数据,并使用X线拍摄患者的髓腔大小,实行硬膜外麻醉,在骨折处外侧切一个弧形切口,使骨折处完全暴露出来,并对其进行牵引、固定和复位的操作,将髓内钉和连接器固定好,并选择骨折处断端两头打小孔,用瞄准器辅助,将髓内钉置入后仔细检查,确认无误之后将骨折的两个断端锁定,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都要做到动作轻柔,防止骨折端发生分离的现象,最后缝合切口[3]。
1.3观察指标。以两组术后的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作为评估指标。治疗总有效率=优+良+中,治疗效果评定以AO创伤协会的评定作为评判标准:术后三个月内,骨折处完全愈合,并且患者的关节活动正常,无疼痛感、畸形和感染现象为优;骨折处愈合程度较好,患者的大部分关节可正常活动,但是对抗能力较弱,无感染现象,有并发症现象为良;骨折处愈合,但只有一半的关节科正常活动,并且对抗能力较弱,伴有轻微疼痛感,无感染现象,有并发症现象为中;骨折未完全愈合甚至有骨不连的现象,关节活动受到限制,没有对抗能力,并且伴有强烈疼痛感,有感染现象,且有并发症现象为差。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切口感染、螺钉处感染和血管神经顺损伤作为并发症依据。
1.4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均纳入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对比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检验标准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总有效率。治疗三个月后检测两组患者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果评定为优20例,良15例,中10例,差1例,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果评定为优13例,良15例,中8例,差9例,其治疗总有效率为80%,检验结果为(χ2=16.054,P=0.000),根据结果得知观察组最后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2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检查两组患者伤口处是否有感染现象,结果得知观察组仅有1例发生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2%;对照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3例,发生螺钉处感染6例,发生血管神经顺损伤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2%,检验结果为(χ2=18.671,P=0.000),根据结果得知观察组最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临床骨科中,四肢骨折较为常见,虽经济发展,机械设备增多,车辆增多,相关车祸事故、机械创伤发生率上升,骨折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骨骼作为人体正常活动的主要受力制成无,骨折发生后机体活动能力立即受到限制,尤其以上肢、下肢的四肢骨折,由于上下肢日常使用最多,骨折发生后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生活影响较大。目前手术治疗多采用手术治疗,由于骨折的骨块失去血液供应,因此愈合速度极为缓慢并且特别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干扰,手术切开复位后还需进行固定,避免骨折部位在此发生位移,选择一个有效、合理并且稳定的固定措施对骨折处愈合有着明显的帮助[5]。
外固定支架法是一种耗时短且创口小的临床手术,操作相对容易,手术耗时较短,可在体外进行骨折对位调整及向骨折端施加压力,对于骨折部位缺损、伴有感染和不易切开复位的患者较为适用,但是这种手术方式也有它的弊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增长,外固定支架安装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切口感染、螺栓部位发炎、固定针松动且血管神经受损等不良反应,对患者今后的生活及骨折处恢复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6]。而交锁髓内钉是以轴向性的固定方式将骨折处上下端锁定,可为患者骨折处提供骨骼相同的力学行为,保持骨折端所承受的轴向压力保持均匀,由于偏心固定导致产生压力遮挡,促使其旋转、剪切应力提高。而另一方面,应用交锁髓内钉无需从患者骨折端软组织及骨膜剥离,保留了外周血运,减少了手术创伤[7]。相关研究指出,使用交锁髓内钉固定后可使患者骨折端出现重复损伤,进而刺激多次形成骨痂反应,促使丝裂原与生化介素的释放,且可对骨折处的生物力学环境及血液供应干扰较小,利于患者骨折愈合。实施交锁髓内钉后,很大程度地提升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并且为骨折处骨骼提供了稳定的愈合环境,不容易产生不良症状。本次研究表明交锁髓内钉法相较于外固定支架法而言,对患者术后的愈合和生活质量都有着更明显的提升[4]。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对照,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更低(P<0.05)。
综上所述,为四肢骨折的患者采取交锁髓内钉法治疗比外固定支架法的效果更为理想,大幅度地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孟凡泽.交锁髓内钉与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2):171-173.
[2]吴长诗.交锁髓内钉与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8):83-84.
[3]邓桂,杜远立,梁杰,等.交锁髓内钉和外固定支架在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7):3358-3359.
[4]李广彬,陈秀民,王在斌.交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效果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6,22(4):84-85.
[5]吴长诗.交锁髓内钉与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8):83-84.
[6]千东升.比较交锁髓内钉与外固定支架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6):2200-2201.
[7]李文武,吴巍,杨川.交锁髓内钉与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7):1027-102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