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化瘀利水方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我院2014~2017年收治的120例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抗病毒保肝利尿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脾化瘀利水方,4周为1个疗程。对两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为90.0%,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肝生化都有得到有效的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肝生化改善程度及腹水减少幅度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健脾化瘀利水方治疗肝硬化腹水可有效改善肝生化指标并促进腹水消退,值得推广。
关键词:健脾化瘀利水方;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田兰清.健脾化瘀利水方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60例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8):207-208.
0引言
肝硬化是临床较常见的慢性进展性肝脏疾病,病情发展到失代偿常会出现肝硬化腹水。我国肝病以乙型肝炎为主,是导致肝硬化腹水的主要原因之一[1]。本研究选取2014~2017年我院收治的120例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抗病毒保肝利尿对症等常规治疗及常规治疗同时加健脾化瘀利水方,通过对比两种疗效探讨健脾化瘀利水方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4~2017年收治的120例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为乙肝后肝硬化伴腹水,腹部胀满,排除合并腹腔感染及肝肾综合征,病毒量≤105拷贝/mL,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3倍正常值,总胆红素≤2倍正常值,白蛋白≥30 g/L。将这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观察组中男性45例,女性15例;年龄25~64岁,平均(45.2±11.8)岁;对照组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年龄24~65岁,平均(44.8±12.2)岁。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主要为恩替卡分散片0.5 mg,1次/d,口服;复方甘草酸苷80 mg,1次/d,静点;螺内酯100 mg+呋塞米片40 mg,1次/d,口服,患者充分休息并清淡饮食。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脾化瘀利水方加减,主方:青皮6 g、丹参10 g、桂枝6 g、泽泻10 g、郁金10 g、茯苓10 g、大腹皮10 g、炒白术10 g、黄芪15 g、车前子15 g、太子参15 g,杜仲、山药各10 g,浸泡30 min后煎汤,1剂200 mL,100 mL/包,早饭前、晚饭后各1包口服。
1.3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都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的肝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白蛋白(ALB)、腹围、B超腹水量积分。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分为无效、有效及显效[2]。无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观察的肝生化指标都无好转,腹围无变化甚至增加,B超提示腹水无减少或增多;有效,即患者临床症状有改善,肝生化指标有所好转,腹围减小,B超提示腹水减少;显效,即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肝生化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腹围明显减小,B超显示无腹水。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使用(±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肝生化指标对比
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见表1。
2.2治疗前后腹围对比详细情况见表2。
2.3治疗前后腹水消退情况对比详细情况见表3。
2.4临床疗效对比详细情况见表4。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乙肝后肝硬化的治疗方法多样,西医对症治疗疗效并不理想[3]。中医分析乙肝后肝硬化病机主要为机体被虫毒-乙肝病毒侵袭不得治,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土壅木郁、肝脾俱病,病延日久,累及于肾,肾关开阖不利,水湿不化,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腹中导致腹部胀大如鼓,故名鼓胀,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脾、肾三脏倶虚为本,气滞、血瘀、水停为标实,虚实证交杂,病情易于反复,属于中医四大难症之一。治宜辨证论治、攻补兼施,表实为主者当行气、活血、祛湿、利水,同时疏肝健脾,本虚为主者根据阴阳不同分别采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同时配合行气活血利水,由此可见健脾化瘀利水方在治疗鼓胀中的合理性。
本研究中,对照组进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脾化瘀利水方。健脾化瘀利水方主药为:桂枝、青皮、丹参、泽泻、郁金、茯苓、大腹皮、车前子、炒白术、黄芪、太子参、杜仲、山药。其中,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青皮性温,味苦,可疏肝解气;丹参性寒,味苦,可活血化瘀;泽泻性寒,味甘,可利水祛湿,对人体免疫机制进行调节,清除腹水;郁金性寒,味辛,可活血止痛,促进白蛋白有效合成,抑制肝纤维化;茯苓性平,味甘,能够有效保肝,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大腹皮性温,味辛,可利水行气;车前子性寒,味甘,可利尿止泄;炒白术性温,味苦,可利水祛湿、健脾益气,保护肝脏,抑制谷丙转氨酶的活性;黄芪性温、味甘,归于脾、肺,可益气生津;太子参性平,味甘,可益气生津;杜仲、山药补肾。该组方配伍合理,各种药材合用,可活血化瘀、健脾益气、利水祛湿,对乙肝后肝硬化可标本同治。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相对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更优(P<0.05),其肝功能改善程度及腹围减小幅度都更显著(P<0.05),这表明健脾化瘀利水方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极为有效,值得临床治疗借鉴。
参考文献
[1]刘静.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医疗效观察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4):38.
[2]覃杰锋.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11,27(5):28-29.
[3]彭福秀.中医为主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0):183-18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