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标本在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针对我院检验科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集的180例实施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为患者实施血常规检验的标本收集后,针对血常规检验标本在放置0.5 h、1 h、2 h、3 h及6 h后进行血常规检验,分析不同混匀静置时间的检验结果差异。结果静置3 h以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等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静置6 h后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与静置3 h以内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不同混匀静置时间对于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影响较大,应合理掌控检验时间,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检验结果;影响
本文引用格式:桑东海,张海燕.分析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结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8):174-175.
0引言
血常规检验属于临床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检验形式之一,能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估提供相应的参考及依据,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1]。但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存在很多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这些因素经常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不利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2]。现阶段,临床中关于血液标本检验前混匀静置时间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这一方面的探究较少,为了分析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我院检验科针对参与血常规检验的180例患者进行了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针对我院检验科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集的180例实施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180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中男性95例,女性85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3岁,均值为(40.15±3.69)岁。
本次观察收治的实施血常规检验的患者均已排除存在溶血现象、脂血血样及严重血液疾病的患者;本次观察均在180例接受血常规检验患者及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
1.2方法
针对180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实施血液标本的收集,选择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其配套的试剂、质控剂等开展相应的血常规检验,采用EDTA-K2的抗凝管进行血常规准备。针对180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实施采血操作,将检验室的温度控制在26℃左右,湿度控制在75%左右,检验前针对仪器进行校准、检查仪器正常性及稳定性,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收集患者2 mL的肘静脉血,采用EDTA-K2抗凝管进行血液收集处理,在对血液标本进行混匀操作后,分别在静置的0.5 h、1 h、2 h、3 h及6 h后开展相应的血常规检验,每次检验重复3次,选择中间值作为标准,记录每一时间段内血常规指标的具体数据。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在血液标准混匀静置0.5 h、1 h、2 h、3 h及6 h后各项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的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对不同时间点下血常规检验的各项指标结果进行处理,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表示不同时间点下血常规检验的各项指标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静置3 h以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等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静置6 h后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与静置3 h以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
3讨论
血常规对于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及预后的评估等均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属于临床中不可或缺的检验方式之一,方便临床医生全面、整体地掌握患者血细胞中的各项指标,为患者临床诊断及治疗奠定基础提供依据[3]。
现阶段临床中一般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开展相应的血常规检验,能很好地反映血常规各项血细胞的情况,且检验操作方便、重复性好、检验结果精确,具有一定的检验优势[4]。但在血常规的检验过程中,血常规检验指标受到检测试剂、检验室温度、血液标本存放时间、检测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临床中关于以上因素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分析及探究报道较多,但关于临检前血液标本混匀静置时间长短对于血液标本的影响这一方面探究较少[5]。本次观察为了明确血液标本在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长短对于血常规指标检验结果的影响,针对180份血液标准进行了不同时间段的静置处理,以此寻找出最佳的检验时间。在血液标准混匀静置0.5 h、1 h、2 h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等血常规血细胞水平变异系数相对较小,混匀后静置0.5 h、1 h、2 h产生的微小气泡由于标本静置逐渐呈现上浮的趋势[6],距离试管底部约5 mm的血样在这一时间段气泡几乎完全消失,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检验结果最为准确。而后,随着混匀静置时间的延长,受到细胞比密的影响,部分细胞的沉降速度快[7],血小板比密比红细胞小,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会逐渐呈现上浮的趋势,在静置2 h内处于稳定状态,但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会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白细胞计数会逐渐呈现上升的趋势[8-12]。本研究结果显示,血常规检验中,血液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3h内的血常规指标稳定性较高,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之间的差异不存在意义,但静置6 h后与静置3 h内之间对比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存在差异,说明不同时间段血液标本混匀静置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较大。
在血常规检验中应严格掌控标本采集后静置时间及检验时间,最大程度上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患者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艳冬.血液标本静置时间对血常规结果影响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6,48(7):856-858.
[2]唐晓茹.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4):14583-14584.
[3]熊志刚,费阳,王旭.临床检验急诊血常规标本周转时间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1):40-43.
[4]吴燕琴.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1):62-63.
[5]李明.探讨凝血检验及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变异方法研究[J].医药前沿,2017,7(4):351-352.
[6]陈首新,刘祥.探讨静脉血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3):134.
[7]李晶.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常见误差问题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8):160-161.
[8]卓淑发,李康生.血常规检验两种标本类型及静脉血不同检测时间结果比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4):75-77.
[9]孙会.PDCA循环提高检验血液标本合格率[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5,15(33):739-741.
[10]杨茂.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4):509-510.
[11]谢中建.探讨血液细胞形态学镜下复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J].智慧健康,2017,3(10):117-118.
[12]詹学良,潘宝龙.血液分析仪联合血细胞形态观察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1(4):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