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变应性鼻炎的中西结合治疗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03 14:08:0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变应性鼻炎是五官科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变应性鼻炎患病率明显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增加了社会负担。本文作者查阅了近年临床文献资料,对变应性鼻炎的西医、中医病因病机及中、西治疗方法,从而明确各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中西医治疗;现状

本文引用格式:刘博,汪常伟.变应性鼻炎的中西结合治疗现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8):200-201.

0引言

变应性鼻炎,即过敏性鼻炎,为鼻黏膜的I型(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上以鼻痒、喷嚏、鼻塞、流涕、鼻黏膜肿胀为主要特点,属祖国医学“鼻鼽”范畴。有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随着工业化生产快速发展、人类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AR发病率有全球增长的趋势,其发病率约占人口5%~50%[1]。2012年美国在AR上的医药花销为1.2亿美元[2],AR给世界卫生支出造成的负担已不容忽视。

\

 
1西医病因

西医学认为,AR主要是由IgE介导的鼻黏膜I型变应性炎症[3],基本病理表现为阻力血管收缩,容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感觉神经敏感性增强。现在通过研究加深及扩展了其发病机理主要在下述四方面:(1)组胺在变应性鼻炎反应的多个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正反馈作用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致使变应性鼻炎迁延不愈。(2)细胞因子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具有强大炎性作用,与组胺有协同作用。(3)鼻黏膜存在第六种功能性受体-神经肽受体,其中P物质受体广泛分布于鼻黏膜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腺体细胞,P物质可引起鼻黏膜上皮细胞离子分泌特征性改变致上皮的通透性功能改变,并形成P物质诱导的SPR的正反馈调节从而导致鼻炎症状[4]。(4)与C类感觉神经的高敏感性及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有关[5]。对其发病相关因素阐述如下:变应原是诱发AR必不可少的因素,常见的变应原主要有以下五类:吸入性、食物性、接触性、注入性、感染因素[6];遗传因素是AR的发病基础,有相关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AR病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7],但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持,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2西医治疗

2.1一般治疗


尽量避免暴露于致敏物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8],可减少许多常年性的诱发因素。如花粉、动物毛及食物等;刺激物如烟雾、PM2.5生活物品棉絮等。

2.2药物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尤其是糖皮质激素用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能抑制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抑制参与炎症反应的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提高机体对毒素的耐受力,所以对变态反应有较强的拮抗作用。目前应用皮质激素鼻喷雾剂治疗过敏性鼻炎是国际公认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已经被ARIA推荐为治疗中、重度过敏性鼻炎的一线用药。

减充血剂:鼻内充血是过敏性鼻炎最严重的症状之一,减充血剂具有拟交感活性,经鼻使用减充血剂可使鼻黏膜血管收缩,减少组织的肿胀,有效缓解鼻充血致鼻塞,改善鼻腔通气,常和抗组胺药合用,由于这类药物会引起反跳性鼻充血,因此在过敏性鼻炎的长期治疗中不推荐使用。鼻塞症状一旦减轻应及时停药,不可久用,临床中鼻喷减充血剂的使用时间为3~5 d。

抗IgE抗体:目前抗IgE抗体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药物,该药通过抑制炎症级联反应中的主要启动因子而发挥功能。奥马珠单抗是人工合成的单克隆抗IgE抗体,可直接作用于IgE及其高亲和力的Fc受体结合位点,减少血清游离IgE水平,同时使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细胞IgE受体表达降低,有效地阻止血清游离IgE与肥大细胞及其他效应细胞的结合,从而阻止IgE介导的炎症反应。

3中医病因病机

根据“十二五”教材《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述:鼻鼽,又称鼽嚏,《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曰:“鼽者,鼻出清涕也”。本病患者多为禀赋异常,肾阳不足,在肺脾之气均现虚弱的情况下,经此一系列的生、克、乘、侮等复杂病机变化,可进而波及肾命之火,出现三脏气阳亏虚,寒水上泛而不能制,尤易受风寒异气刺激而发病。因此,鼽嚏频作不止。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

3.1中医辨证分型

参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出版《中医耳鼻咽喉科学》鼻鼽的辨证分型。分为肺气虚寒证、脾气虚弱证、肾阳不足证、肺经伏热证4型。当代中医名家干祖望认为肺经伏热是一个常见重要的原因,痒之证可源于津枯,更有发自郁火。《医旨绪余·鼻鼽》中提到鼻鼽与郁热有关,“素有郁热者,微触风寒,即鼻塞嚏涕”。《医碥·卷之四·杂症·鼻》阐述了热致鼻鼽的病机,“常清涕名鼻鼽,肺热者,气盛化水成清涕”。

\

 
3.2辨证论治

目前国内对于AR的辩证分型有诸多的论述,本文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出版《中医耳鼻咽喉科学》鼻鼽的辨证分型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专家共识,共分为4型如下。

(1)肺气虚寒证,治法温肺散寒,予温肺止流丹《辨证录》加减,干老经验,重用黄芪往往有奇效。
(2)脾气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予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结合患者舌脉象,加入淡渗利湿药物效果更佳。
(3)肾阳不足证,治法温补肾阳,予金贵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适当加滋补肾阴药物能有额外收益。
(4)肺经伏热证,治法清肺通窍,予辛夷清肺饮《医宗金鉴》加减,干老经验适当加入搜风通络药物效果更佳。

3.3中成药治疗

(1)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使用于肺脾气虚型鼻鼽,有研究发现,持续使用玉屏风颗粒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长期鼻塞、鼻痒评分,使患者的血清总IgE降低以及使Thl/Th2水平升高。

(2)辛芩颗粒,益气固表、祛风通窍,适用于肺气不足,外感风邪证的过敏性鼻炎,有研究表明辛芩颗粒通过降低血浆IL-4、IgE水平和升高IL-10水平从而达到改善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提高疗效,同时降低了药物治疗后的复发率。

(3)香菊胶囊,辛散祛风,清热通窍,能够帮助患者改善病症,从而对患者体内的白细胞产生一定量的干扰素,对患者体内的病毒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3.4中医外治法

(1)针刺疗法(埋针),鼻三针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名家靳瑞教授所总结的“靳三针”疗法中的一组,由鼻通、迎香和印堂三穴组成。

(2)贴敷法,有研究表明夏季三伏天中药穴位敷贴能有效的治疗常年性变应鼻炎,增强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从而减少发作次数,减轻临床症状,但其近期疗效不明显,而是具有远期疗效,且远期疗效较持续长久。该方法简便、无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药外治疗法。

总体来说,AR的根治较为困难。中医药治疗AR,在辩证论治控制症状的基础上,具有提高机体免疫,降低机体过敏状态的功能,与其他疗法相比,具有安全可靠、副作用小、疗效持续、降低复发率等优势,但中药治疗存在见效慢、疗程长、难以解决鼻黏膜肥大增生等问题。西医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疗效确切,能有效控制症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脱敏疗法治疗该病,疗效确切,治愈率高,但西医疗法存在较多不良反应,如抗组胺类药物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嗜睡、疲乏等副作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鼻腔局部副作用包括鼻腔干燥、鼻中隔穿孔等以及儿童生长发育的抑制等不良反应,都是在临床中无法忽视的难题。所以,在临床实际治疗中,“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更应考虑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完善,总结归纳出较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为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提供更加有效便捷的途径,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安杨,高丽,刘俊昌,等.乌鲁木齐市成年人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3(4):231-232.
[2]Miescher SM Vogel M.Molecular aspects of allergy[J].Mol Aspects Med,2002,23(6):413-462.
[3]陈峰,李玲.变应性鼻炎病理进展与治疗途径[J].宜春医专学报,2001,12(2):166-167.
[4]赵素萍,周新富.实验性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神经生长因子的测定[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36(4):275-277.
[5]余亚斌.变应性鼻炎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1):385.
[6]秦乐,曾强,欧云娜,等.过敏性鼻炎的治疗进展[J].中药与临床,2014,5(4):50-55.
[7]林士军,王桂杰,刘玉春,等.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9,16(16):946.
[8]孙晓雷,黎琳,张俊,等.中重度过敏性鼻炎345例临床疗效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5(5):538-54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35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