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12-01 11:43: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目的 分析积极心理学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的作用。方法 对 120 例 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1 月间到我院进行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开展临床对比实验,为两组患者进行系统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性心理护理,实验组患者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状况。结果 在使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干预护理后,实验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幸福进取感和健康状况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入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护理中,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积极心理学;康复护理

本文引用格式:许晓娥 , 王礼宾.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4):258-259.

0引言

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最终目的,不仅要使患者的临床表现显著消除,而且要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情况,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加强对患者复发情况的防范 [1]。基于此,生活质量和精神病症状成为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很大比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虽然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但是仍存在绝望、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限制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2]。此次研究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到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护理中,在促进患者康复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现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数据。选取 120 例于 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1 月, 到我院进行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全部病例确诊为精神分裂症。②处于恢复期。③ 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上。④知晓并同意此次研究方案。排除标准:①伴有心、肾等重大功能疾病。②智力障碍者。患者入院后使用利培酮进行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分组。将全部患者平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60 例,男 35 例,女25 例;年龄在 28-62 岁,平均年龄(39.2±10.2)岁;平均病程(3.2±0.9)年。实验组患者 60 例,男 33 例,女 27 例; 年龄在30-63 岁;平均年龄(40.3±9.8)岁,平均病程(3.4±1.0)年。对比两组患者一般数据,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 均无明显差异(P > 0.05)。

1.2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干预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由护理人员定期为患者进行健康宣讲,使患者了解精神分裂相关知识,随后由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参与打牌、下棋、读书等文娱活动,通过患者之间的交流,缓解其身心压力,恢复其社会功能。由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密切交流,为其提供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出现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保持患者心理健康。

1.2.2实验组干预方法。为实验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其进行积极心理学指导。选派2名兼具心理咨询师资质和丰富心理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搭配 2-3 名普通护理人员,组建专职的精神分裂症积极心理干预小组,对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系统学习和深入解读,根据实验组患者实际病情,为其设计心理康复训练方案,分四个环节为患者进行积极心理干预,每次干预时间 40-60 min。在第一环节中,通过基础知识讲解、心理疏导等方式,指导患者对自我形成正确认知。在第二环节中,通过合唱、读书、朗诵等方式,培养患者的感恩情怀,为其重新回归社会提供良好基础。在第三环节中,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为患者营造良好、融洽的交流氛围,以感恩、正能量为主题,引导患者进行交谈与分享,使患者能够从心理和环境两个层面,获得较高的程度的情感支撑。在第四环节中,寻求患者家属的配合,引导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围绕“未来的路”、“幸福的家”等正能量主题,为患者及其家属设计实践活动,使患者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来自社会、家人、医院所带来的温暖,重拾对于人生和社会的信心,并积极参与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取得良好疗效,及早回归社会生活。

2.1评价指标。在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一段时间,每月分别为其提供健康状况自评量表和幸福进取感评分量表,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填写。两项量表评分范围均为 0-10 分。对两组患者数据回收分析后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借助于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确定统计学标准为 0.05,当P < 0.05 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幸福进取感对比分析。如下表 1 所示,在接受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幸福进取感评分大致相同,干预后 1 个月, 实验组评分略高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 > 0.05)。在干预后 2 月和干预后 3 月,实验组患者在幸福进取感方面的评分, 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

2.2健康状况对比分析。如下表 2 所示,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前和接受护理干预后 1 个月,在健康状况评分方面, 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 > 0.05)。在接受护理干预 2 月后,实验组患者的健康状况评分大幅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处于恢复期时,通常会表现出复杂的消极情绪,常见表现为焦虑、紧张、自卑等,不仅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而且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3]。在此背景下,医学人员提出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入到精神分裂症护理临床中[4]。此次研究发现,通过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配合干预, 可调整患者对于自我、生活及社会的认知与理解,为患者提供来自医护人员、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情感支撑,使患者感受更多正能量,并更加主动、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抵御病魔。幸福是心理学中的重要命题,借助于有效的积极心理干预, 可以显著减轻痛苦对心理健康的危害,提高幸福感,因此被愈加广泛的应用到临床护理中 [5]。此次研究不仅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专业的健康宣讲,使其对疾病具有较为合理的认知,而且通过演讲、观影、实践活动等方式,为患者营造积极的康复环境,向患者渗透积极的价值观念,为患者幸福进取感和健康状况方面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

综上所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不仅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幸福进取感,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为患者及早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顾晓燕 , 徐国英 , 顾玲敏. 积极心理学评估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J]. 中西医结合护理( 中英文),2018,04(03):37-40.
[2]刘娟.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国医药指南 ,2018,16(07):247-248.
[3]徐静.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J]. 当代医药论丛,2018,16(03):268-269.
[4]赵万霞. 分析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08):128+131.
[5]徐敬.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6,54(27):142-144.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201/20181201114441947.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3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