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术前访视在改善择期手术患者不良情绪状态的效果。方法 选择 2018 年 8 月至 2018 年 12 月收治的 60 例择期手术患者,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空白组(30 例)与试验组(30 例),术前分别予以常规访视与个性化访视,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访视后,两组患者 SAS、SDS 评分均有改善,试验组情绪评分更低于空白组(P<0.05);试验组手术耐受性优良率为 93.3%,较高于空白组 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性化前访视可明显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状态,提升手术耐受性,对疾病转归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择期手术;术前访视;不良情绪;手术耐受性;效果观察
本文引用格式:程芳兰 , 李文静 , 李冬蓉 , 等. 术前访视对择期手术患者改善不良情绪的效果观察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66):348-349.
0引言
手术是当下临床改善患者疾病症状、治愈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对于患者而言,因为其对手术方法、过程与疗效缺乏全面认知,故而很可能出现焦躁、紧张、恐惧等多种不良情绪。而以上不良情绪反应还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造成其术中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对手术进度、术后恢复效果造成负面影响[1]。对择期手术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前访视,对手术顺利开展与改善医患关系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对不同术前访视方法的应用效果做出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督下,采集2018年8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行择期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资料分析,所有病例均有择期手术指征,且对本次研究知情参与。排除肝肾器官严重不全、活动性出血倾向及认知障碍者。分为两组,空白组(n=30)男女构成比为3:2,年龄21~75岁;试验组(n=30)男女构成比为1:1,年龄19~76岁。两组患者以上资料经比较分析,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空白组予以术前常规访视,包括术前1d,巡回护士与患者及其技术交流手术方法、麻醉类型、手术操作流程与相关注意事项、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常规处理方法等,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试验组在以上常规干预基础上,由巡回护士依照如下方法进行个性化的术前访视:
1.2.1编制术前访视表,内容以人员介绍,手术室环境介绍,术前注意事项,相关疾病知识宣传教育,拟行手术方案内容介绍等为主。
1.2.2在术前1d进行访视,选择2名专业理论知识较扎实、与患者交流能力强、善于变通的护士作为术前访视人员,并加强对其业务知识与技术的培训。
1.2.3访视阶段
护士主动查阅患者的病历,并认真阅读拟进行手术的相关知识。在访视时坐在患者的床旁,设定访视时间约为30min。在与患者交流中,积极掌握其情绪状态,适时进行心理疏导,有针对性的宣传疾病相关知识,或通过阐述本病证手术治疗相对成功的病例,协助患者树立政府疾病的信念。针对情绪波动性较大者,引导其通过聊天。看书、看视频等方式,实现对术前焦虑、抑郁等情绪的有效转移,实现放松心理状态。访视期间,护士要体现出足够的爱心、耐心、同情心与责任心,积极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对患者发泄内心不满情绪表示出支持的态度,这是协助患者化解抑郁情绪的有效方法之一。
1.2.4制定并严格执行访视监督管理体制。要求巡回护士一定要采用国际认可的情绪状态评估量表对患者做出评估,以保证术前访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针对访视前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发生明显改善者,护士应对其做出适当嘉健。同时也要加强对患者的家属情绪的引导,鼓励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患者,以对患者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进一步舒缓不良情绪。
1.2.5呼吸放松训练
护士需引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呼吸训练方法,以深呼吸、慢节律腹式呼吸等为主。
1.3观察指标
1.3.1情绪状态评价[2]
采用Zung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焦虑、抑郁情绪做出评估。分别在术前1d与术后20~30min各评价1次。
1.3.2手术耐受性
①优:访视后情绪状态稳定、术前心率、血压得到良好控制;②良:访视后情绪波动较小,术前心率、血压等指标基本符合手术要求;③差:情绪及血压等指标未得到良好控制,甚至出现了抗拒手术治疗的情绪。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研究选用SPSS 16.0软件包,独符合正态分布的分别用立样本t与2进行检验,否则用LAD-t检验。差异检测标准:P=0.05。
2结果
2.1情绪状态
访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访视后,试验组SAS、SDS评分比空白组降低更明显,且均低于空白组(P<0.05)。见表1。
2.2手术耐受性
试验组符合优、良评价标准的分别为24例、4例,空白组分别为15例、7例,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手术为一类侵入性的诊疗技术,术前多数患者会出现程度不一的焦虑、恐慌等情绪,对手术与麻醉实施过程均会形成影响。有研究指出[3],距离手术时间越近,患者生理、心理产生的应激反应越显著。故此,加强围术期护理干预,有利于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并促进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1981年美国护理学会(ANA)]提出了“手术全期护理”概念,扭转了手术室护士仅侧重于手术配合的传统护理局面。ANA规定,应将术前访视作为手术室护理的重要职责与职能之一,这是“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疗模式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形式。术前访视,也是众多患者的共同需求。积极开展术前访视并落实相关措施,有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升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对手术治疗的安全感,进而以最佳的心理状态主动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前访视有益于提升患者对医护的满意度,对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设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林瑶[4]在研究中指出,术前访视有利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状态,提升其遵医行为与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在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患者在接受术前常规访视基础上,推行了个性化的术前访视模式,真正树立了患者治疗期间的中心地位,给予患者情绪高度重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有效调节,以协助患者以更积极乐观态度参与临床治疗,这对术后身体各项机能快速康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真正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服务理念。结果表明,试验组情绪状态改善情况、手术耐受性均优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个性化前访视可明显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状态,提升手术耐受性,对疾病转归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燕姿,梅娜,高明芳,等.标准化术前访视及心理干预对择期手术患者心理的影响[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6):983-985.
[2]王书霞,杨坤明,吴冉.手术前后访视择期手术患者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8):883-884.
[3]杨静,黄亚青.SBAR沟通模式在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访视中的运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17-118.
[4]马珂歆,贾晓雪,梁可,等.多媒体式术前访视在择期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探索[J].医学与哲学(B),2015,36(16):57-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