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罗格列酮钠联合替米沙坦对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治疗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28 15:35: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罗格列酮钠联合替米沙坦治疗糖尿病早期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我院糖尿病科诊断为糖尿病早期肾病并住院治疗的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糖尿病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口服替米沙坦,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口服罗格列酮钠。在不同的时间点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肾功能水平临床指标实施检验和比较,并录两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2 hPG)水平及血肌配(Scr)、尿素氮(BU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FPG、2 hPG水平及Scr、BUN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经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罗格列酮钠联合替米沙坦可以有效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及肾功能,临床疗效突出,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罗格列酮钠;替米沙坦;糖尿病早期肾病;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孙薇,董文鹏,潘春梅,等.罗格列酮钠联合替米沙坦对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治疗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4):174+197.

0引言

作为糖尿病常见的慢性严重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后期可导致肾衰竭,主要特点是肾小球硬化,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临床针对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大多选择对其在常规糖尿病治疗之余,联合应用其他一些药物实施治疗。具体的治疗中,替米沙坦和罗格列酮钠是应用较多的两种药物。但是,经过临床实践也观察到,单一药物治疗的效果较为有限。针对这一情况,可尝试对二者予以联合应用。本研究探讨分析罗格列酮钠联合替米沙坦对比单用替米沙坦对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我院糖尿病科诊断为糖尿病早期肾病并住院治疗的患者80例。关于此次研究的全部内容,均提交专门的医学伦理部门审核,并在批准后开展。入组患者均对实验的相关目的、流程、持续时间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等全部了解,知情、同意,在自愿签署同意书后参与到研究中。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患者临床资料完善,可满足研究数据分析等方面的需求;患者精神状态正常,可与医务人员之间顺畅交流;一般情况良好,可耐受本次研究的药物治疗。排除标准:合并严重感染的患者;患有其他原因所致肾脏疾病的患者;临床依从性不佳,无法很好配合治疗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3-74岁,平均(57.67±9.54)岁;糖尿病病程2-27年,平均(13.21±4.14)年;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1-72岁,平均(56.84±10.24)岁;糖尿病病程3-28年,平均(14.05±3.8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1.3方法

(1)全部患者均接受糖尿病常规治疗:①健康宣教;②糖尿病饮食;③降血糖药物;④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酌情应用胰岛素治疗。

(2)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替米沙坦片(生产厂家: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1746),po 40mg bid,治疗3个月。

(3)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钠(生产厂家: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74065),po 4mg bid,治疗3个月。
\
1.4观察指标。在不同的时间点,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实施检验和比较。相应的观察时间点包括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相关的临床指标包括血糖水平指标FPG、2 hPG水平,以及肾功能指标Scr、BUN、UAER。另外,专人负责观察、记录两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5.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s)表示,均数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糖指标。治疗前:对照组:FPG:(9.23±1.21)mmol/L,2 hPG:(11.52±1.18)mmol/L。实验组:FPG:(9.18±1.07)mmol/L,2 hPG:(11.28±1.35)mmol/L。治疗后:对照组:FPG:(7.87±1.05)mmol/L,2 hPG:(9.72±1.21)mmol/L。实验组:FPG:(7.18±1.01)mmol/L,2 hPG:(9.02±1.04)mmol/L。治疗前两组患者FPG及2 hPG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患者FPG及2hPG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

2.2肾功能指标。治疗前:对照组:Scr:(109.24±12.02)umol/L,BUN:(5.01±1.21)mmol/L。实验组:Scr:(109.87±12.19)umol/L,BUN:(5.14±1.24)mmol/L。治疗后:对照组:Scr:(97.01±10.32)umol/L,BUN:(4.78±1.09)mmol/L。实验组:Scr:(92.04±10.22)umol/L,BUN:(4.10±0.99)mmol/L。治疗前两组患者Scr、BUN、UAER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Scr、BUN、UAER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经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作为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起病隐匿,危害大,是临床一大难题。相关文献显示,糖尿病早期肾病可单独引发慢性肾功能衰竭,其在临床上早期表现主要是尿常规检测中发现微量白蛋白[2]。相关学者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与机体持续性的高血糖状态、脂代谢紊乱、前列腺素增加及肾小球的高滤过状态密切相关。

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历表现为为肾脏的高灌注和高过滤,此时若早期诊断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患者可以痊愈,因此早期发现及治疗糖尿病肾病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针对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控制患者血糖、血压、防止并发症及控制尿蛋白等对症预防治疗为主。作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主要以控制血糖控制为关键。临床治疗中,替米沙坦和罗格列酮钠两种药物的应用较多。其中,替米沙坦属于ARB药物,可有效阻断血管紧张素II受体、改善RAAS系统并可以保护患者肾脏功能。在用药之后,替米沙坦可以对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敏感性产生影响,显著增强患者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进而减轻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抵抗程度,获得理想的血糖水平控制效果。同时,该药物还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耐受性,可以在改善患者血糖水平等的同时,尽可能的避免各种不良反应的出现。以往贾学颖即通过研究指出[3],在常规治疗之余,对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联合实施替米沙坦治疗可以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且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安全性。作为过氧化物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罗格列酮钠可以保护胰岛素细胞,增强肌肉中胰岛素的敏感度,同时还能调节机体血脂,提高胰岛细胞的功能[4]。其降低血糖的机制主要是减轻胰岛素抵抗。同时,罗格列酮钠还可以对患者肾小球的内皮功能产生明显的改善作用,增强局部血管的舒张活性。并促进肾小球内小动脉的扩张,促进肾小球内毛细血管内压的下降。进而改善患者的肾脏功能,减少患者机体的尿蛋白排泄量。但是,单独应用上述一种药物,效果大多较为有限。为此,在临床治疗中,可尝试将二者予以联合应用对患者实施治疗。在此次研究中,最终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指标以及肾功能水平指标经检验和组间比较呈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治疗后3个月的血糖水平指标FPG及2 hPG水平以及肾功能指标Scr、BUN、UAER较对照组均明显偏低。同时,经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即提示,此次联合用药治疗方案获得了理想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在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模式下,药物之间发挥出良好的协同作用,进而更好的促进患者血糖水平的下降,以及各项肾脏功能指标的改善。同时,也没有导致明显不良反应的出现,获得了理想的应用成效。

综上所述,联合使用罗格列酮钠联合替米沙坦可以有效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及肾功能,临床疗效突出,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方海东.罗格列酮钠联合替米沙坦对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治疗效果[J].中国处方药,2016,14(3):80-81.
[2]周小仙.罗格列酮钠在早期DN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2):131-133.
[3]贾学颖.替米沙坦治疗糖尿病早期肾病的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5):366.
[4]杨韬.替米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5(15):144-1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93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