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基于“治未病”思想的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探讨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11-29 16:11: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次,体现着中医的养生观和疾病观,是具有高度前瞻性的健康管理理念。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慢性病管理模式, 将“治未病”思想与现代互联网+大数据平台融合,借助互联网技术探索新的慢性病管理模式。

关键词: 治未病;互联网 +;慢性病

本文引用格式:徐明珍, 汪栋材 , 吴海滨, 等. 基于“治未病”思想的互联网 + 慢性病管理模式探讨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74):191-192.

\

0引言

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多,危害性大,已然成为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慢性病防治模式迫在眉睫。“治未病”思想越来越受到西方医学的认可,同时居民对健康管理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希望医院就诊的重心从治疗疾病向“不生病”、“少生病”转变。因此,阐释“治未病”的内涵,将“治未病” 的思想应用到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针对慢性病的管理,国外成熟的模式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辅助实现的,当今世界正处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我国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紧跟居民健康需求,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对慢性病人群的广覆盖,实现慢性病人群的持续性健康管理[2]。

1“治未病”思想与慢性病管理

“治未病”出自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思想之一,是具原创性的观点。“未病”从字面意思理解,是人体处于健康至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西方医学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3]。 “治未病”的内涵包含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1未病先防:在中医学领域,未病先防的观点指的是,医生要指导人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治未病”中的“治”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治,而是教导人们顺应自然,养生颐寿, 提高生活质量,不得病或少得病的状态。因此,未病先防实际是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顺应自然规律,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从这个概念上来说,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被看作是欲病人群,都是需要未病先防的对象。

1.2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生病之后,应当及早进行治疗,防止疾病恶化,发生疾病传变的现象。也就是说,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的时机是十分重要的,要把握好治疗的最佳时期,防止疾病向更为严重的方向进展。从这个概念中看, 慢性病管理的对象包含了既病人群。

1.3瘥后防复:瘥后防复指的是疾病有所好转或者是痊愈, 仅仅是症状的消失而已,此时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 若此时调理不当,很容易导致旧病复发。所以在疾病的这个阶段还要使用各种措施进行身体调理, 防止疾病的再次复发。从这个概念中看出,慢性病管理的对象还包括了康复人群。

2国内外慢性病管理比较

2.1政策支持与保障:西方国家对中老年人群的慢性病管理是高度重视的,无论是政策还是财力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侧重在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心脑血管疾病上做出了系统且全面的总体规划。相对比而言,我国在制定慢性病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方面还不完善,慢性病管理体系尚未完全构建, 国家颁布的文件仅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指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规章制度尚需我们进一步完善 [4]。

2.2协同性服务与管理:慢性病管理除了医护人员负责之外, 同时还会有医疗辅助工作者协助,如社会志愿服务者,社区义工等,能够给予慢性病人群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义务帮助。而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存在医护人员短缺,且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不均衡。

2.3服务质量监管:英联邦国家和美国都成立了第三方医疗服务质量监管机构和组织,独立于医疗机构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服务质量监管体系,负责制定医疗服务标准,严格对各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质量进行动态评估。如英国的全国卫生与临床质量标准院提供权威的、可行的临床质量指导原则, 起草制定全国的服务质量标准,根据服务质量标准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日常服务进行监督管控。

2.4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化建设能够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建设慢性病人群的健康管理系统有助于实现慢性病的动态有效管理。该系统通过动态数据获取和健康档案的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真正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用于慢性病防治规划和管理的各个方面。英美国家的国民医疗体系中都有详细的医疗数据,包括患者的健康记录、疾病数据等等,英美国家的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比较成熟,各部门间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共享,从而互联互通,而为了防止医疗数据的泄露,政府还设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规,通过了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 旨在实现信息共享,方便管理的同时,又能保护医疗隐私不被侵犯。而我国在医疗改革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也在寻求全国联网的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希望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但整合全国医疗信息平台,地方标准不统一, 对接整合工作量巨大而繁琐 [5]。

3构建“治未病”理念下的互联网 + 慢性病管理模式

3.1互联网 + 慢性病管理平台搭建

3.1.1信息大数据:针对适用于慢性病管理的互联网平台应当是能够采集、融合、存储与管理医疗健康大数据的运行平台, 要能实现大数据信息的共享与互联互通,不断地研发只能健康管理的技术,建立有关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库。

3.1.2核心技术:互联网平台的搭建需要整合多种技术,例如云平台健康咨询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健康干预技术、健康状态评估技术、健康管理技术等等,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建立前端健康检测设备,后端连接医疗健康大数据创新应用的大健康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

3.1.3线上服务模块:通过管理平台可以实现用户的实时健康监测,同时可以进行医患沟通、健康咨询和健康干预。

3.1.4线下服务模块:通过管理平台能够实现就诊预约,慢性病患者可以随时到指定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健康咨询和干预。

3.2构建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慢性病管理模式

3.2.1完善慢性疾病的综合信息监测,建立用户专属的健康档案:慢性疾病的综合信息获取和数据库的建立,是慢性疾病防治控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网络与平台,收集和整合相关的慢性疾病信息,促进信息的横向交流,这些信息资源将成为我国更加有效地做出防治规划决策, 有效利用医疗资源的依据。

3.2.2移动式的健康管家服务:终端设备能够随时监控用户的医疗数据,针对用户提供可移动式的健康管家服务。针对欲病人群,只提供调理建议,为用户制定养生方案,让用户在家就可以通过日常养生方法或简单易行的中医适宜技术进行身体调养,除了提供养生方案,云端服务器还可以从海量数据库提取出一份个体化的干预方案,针对常见的欲病症状,如睡眠紊乱、免疫力下降、脾胃不适以及情绪易燥易怒等等,以经络调理为主,如穴位敷贴等无创伤的方法进行干预调理。一旦数据反映出潜在疾病威胁,立即通知用户到医院全面评估就诊 [6-8]。

3.2.3患者的医疗数据管理:慢性病防止管理平台还应是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管理功能的网络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档案管理,这里针对的用户主要是指既病人群和康复人群,对用户的医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医疗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当然,这种数据应当是可以通过便捷的途径获取的,能让用户随时随地进行查询,例如利用智能手机进行推送就是现代民众普遍接受和喜爱的方式。

\

4结论

在中医的“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建立的互联网 + 慢性病管理平台,不仅是一种管理技术上的改革,更是健康管理观念上的一种转变,这种全新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将为我国居民带来更加便利有效的预防保健服务,为居民带来动态可监控的健康管理服务,引导我国医疗服务由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参考文献:

[1]查清云. 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0):5-5.
[2]蒋春红. 基于“互联网 +”的慢性病干预管理系统构建与评价 [J]. 当代经济,2017(25):99-101.
[3]牛亚南, 陈玉龙 , 吕翠田. 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 [J]. 中医学报 ,2013,28(09):1313-1315.
[4]Organization  W  H.Innovative  Care  for  Chronic  Conditions:Building Blocks   for   Action.WHO   Global   Report[J].Anesthesiolo gy,2002,75(4):669-72.
[5]唐星月, 张清. 国内外慢性病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J]. 中国全科医学,2017,20(09):1025-1030.
[6]侯滢, 曹海鹏, 邵易珊, 等. 基于治未病理念的健康管理互联网应用探讨 [J]. 现代中医药 ,2016,36(05):68-70.
[7]吕兰婷, 刘芳. 不同国家慢性病管理模式及中国“整合式”慢性病管理模式构建[J]. 中国公共卫生 ,2017,33(11):1578-1583.
[8]窦强, 刘鸿齐, 晋晓强, 等. 基于全程管理的“互联网 +”慢性病管理模式[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6,25(07):22-26.

《基于“治未病”思想的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探讨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129/20181129041242370.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83.html
本文标签: 治未病 ,慢性病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