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扶正通络汤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神经康复科自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确诊为中风后遗症作为观察对象,并按照其入院先后顺序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凝、营养脑神经、调节血脂(阿托伐他汀)及康复理疗等,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扶正通络汤内服,连续治疗8周后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结果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0%,明显优于对照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ADL、NHISS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ADL、NHISS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扶正通络汤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扶正通络汤;临床疗效;应用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肖文.扶正通络汤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5):228,239.
0引言
中风病又可称之为脑卒中,临床以猝然昏仆,偏身麻木,半身不遂,言语謇涩,口舌歪斜等症状为主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1-2],是临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当前,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受到饮食结构不均衡,环境污染,生存压力增加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由此所引发的并发症也明显增加[3]。如何有效的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治疗已经成为目前神经康复科医师所密切关注的焦点。中医治疗中风病的历史悠久,且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本人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运用扶正通络汤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治疗,获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
1.1一般资料
40例患者均是我院神经康复科自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病人,其中观察组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57~79岁,平均(66.4±3.2)岁,病程32~121 d,平均(51.4±4.7)d,伴有高血压疾病者11例,高脂血症者10例,糖尿病患者9例;对照组20例,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55~78岁,平均(65.9±2.9)岁,病程30~115 d,平均(55.4±7.1)d,其中伴有高血压疾病者9例,高脂血症者14例,糖尿病患者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1.2纳入标准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西医临床诊断明确,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年龄50~80周岁;脑中风初次发病者。
1.3排除标准
急性脑中风患者;其他类型脑血管疾病,如颅脑肿瘤、脑外伤等;合并严重心、肺、脑、肝、肾功能损伤者;过敏体质或对本次应用药物过敏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血液病患者;精神病患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次,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0.1 g/次,1次/d;胞磷胆碱钠片口服,0.2 g/次,3次/d;复方丹参片,2片/次,3次/d;观察组则在对照基础上联合扶正通络汤内服,具体整方如下:黄芪90 g、当归20 g、何首乌20 g、牛膝15 g、淫羊藿10 g、丹参15 g、鸡血藤30 g、茯苓15 g、水蛭3 g、地龙6 g、石菖蒲10 g、炙甘草6 g,并进行适时加减,如气虚甚者加红景天9g、炒白术15 g;痰浊壅盛者加陈皮、清半夏、苍术各12 g燥湿化痰;肾阴不足者加生地黄15 g、玄参15 g;肢体活动不利者加桂枝、桑枝;上方水煎2遍,取药液合计400 mL,早晚各温服200 mL。同时,两组患者均在药物治疗2周后配合康复理疗治疗,连续治疗8周后,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
2.2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
2.3疗效判定标准
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在90%~100%,0级病残程度;显效:NIHSS评分减少在46%~89%,1~3级病残程度;有效:NIHSS评分减少18%~45%;无效:NIHSS评分减少<18%或有所增加。治疗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4]。
2.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具体见表1。
3.2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具体见表2。
3.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比较具体见表3。
4讨论
中风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历来为危难重症之首,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情进展快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是现代社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三大主要疾患之一[5]。现代研究表明,脑中风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中的第一位死亡原因[6]。随着中风病发生率的逐步提高,脑中风后遗症患者数量显著增加,为家庭及社会均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中医认为中风病的发生发展与风、火、痰、虚、气、血六端关系密切,然而在中风病后遗症期,也就是其康复期,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以气虚为本,而又以脑窍瘀阻为标。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可推动血液运行,若机体精气亏虚则无力推动精血运行,使得精血停止而化为瘀血,瘀血停滞经络之中则为本病,故而其治疗亦当以益气养血,逐瘀通络为基本原则。我们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结合中风后遗症期患者的病机特点,自拟扶正通络汤治疗本病。
扶正通络汤中重用黄芪,重在补气,以治其本;以当归、何首乌为臣药,当归者补血养血,因“血为气之母”“气血同源”,补气者当先补血,何首乌补益精血,与当归合用,以补血为主,君臣相互配合,气血双调,是为君药;牛膝、淫羊藿平衡阴阳、补肾壮腰,丹参、鸡血藤、水蛭、地龙四者逐瘀通络,石菖蒲醒神开窍,茯苓健脾化痰,炙甘草则调和诸药,方中诸药合用而达到益气养血,逐瘀通络,平衡阴阳之目的,标本兼治而达良效。在本研究之中,我们可以发现,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达95.0%,与对照组80.0%比较而言优势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ADL、NHISS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ADL、NHISS评分情况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现代相关研究表明,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之方剂具有改善心脑供血机能,抗疲劳,抗缺氧,抗动脉粥样硬化,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效果[7-8]。
总之,我们认为扶正通络汤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蔡新伦.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48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1(5):16-17.
[2]秦齐齐,许海莺.扶正通络化痰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42例[J].陕西中医,2013,21(10):1301-1302.
[3]吴琼粉,普俊学,张友云,等.灯银脑通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9):1068-1069.
[4]陶庆文,阎小萍,朱维平.通脉复遂汤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9(5):25.
[5]韩凡,刘吉昌.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2(14):36-37.
[6]刘国辉.通络扶正汤结合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98例的效果研究[J].北方药学,2016,13(9):82.
[7]尹建中,黄智斌.通络扶正汤配合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154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5):835-837.
[8]宋洁.益气活血化痰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2例[J].陕西中医,2014,30(6):6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