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干式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11-28 13:58: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目的 对干式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 D- 二聚体的结果进行观察,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从本地 5所医院 2017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收治患者中随机抽取 155 例患者和同期 50 例健康体检者。将全部的患者设置为观察组,健康者设置为对照组。使用免疫荧光法对两个组的对象的 D- 二聚体浓度进行检测,根据患者所患的具体疾病分为 6 个亚组。将各个亚组与对照组的 D- 二聚体浓度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中的各个亚组 D- 二聚体阳性检出率均高于 35%,D- 二聚体法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免疫荧光法能够简单、灵敏、准确、快速的检测 D- 二聚体浓度,人体在疾病状态下,特别是导致血液出现高凝状态或者纤溶亢进的疾病,会对 D- 二聚体的浓度造成影响。

关键词: D- 二聚体;免疫荧光法;临床应用

本文引用格式:夏坤, 陈彦蓉, 王小明 , 等. 干式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 D- 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74):160+162.

0引言

本研究对免疫荧光法检测 D- 二聚体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探究,报告如下 [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本地 5 所医院 2017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收治患者中随机抽取 155 例患者和同期 50 例健康体检者。将全部的患者设置为观察组,健康者设置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 71 例,女 84 例;年龄 38-77 岁,平均(57.1±19.9)岁。根据患者所患的具体疾病分为 6 个亚组,亚组 1 为 39 例高血压病患者,亚组 2 为 37 例糖尿病患者,亚组 3 为 19 例脑卒中患者,亚组 4 为 20 例心肌梗死患者,亚组 5 为 18 例冠脉综合征患者,亚组 6 为 22例恶性肿瘤患者。对照组中男 22 例, 女 28 例;年龄 36-73 岁,平均(51.1±22.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方法
1.2.1血液标本采集与处理:为了确保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 对两组对象的血液采集量均为 2 mL,并使用 EDTA 对血液标本进行抗凝处理。在血液标本采集后的 1 h 内,使用血浆离心机将血液标本以 3000 r/min 的速度进行离心,时间为 5min,完成后,将血液标本保存在-20℃的环境中以待检测[2]。

1.2.2D- 二聚体浓度检测:检测仪器干式荧光免疫分析仪; 检测试剂:D- 二聚体快速荧光免疫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时按照检验仪器和试剂说明书严格进行 [3-5]。

1.3观察指标。D- 二聚体阳性判断标准:以D- 二聚体浓度0.3mg/L 为分界,浓度 ≤0.18 mg/L 为正常,0.18-0.3 mg/L 为可疑,浓度 >0.3 mg/L 为阳性。

1.4统计学分析。使用 SPSS 20.0 软件对本次研究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 χ 2 检验,D- 二聚体浓度等计量数据以 ±s 表示,采用 t 检验,以 P < 0.05 为由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 D- 二聚体检测浓度比较。经检测,各观察组亚组的 D- 二聚体浓度均高于对照组,见表 1。

\

2.2各亚组D- 二聚体阳性检出率比较。根据上述判断标准, 各亚组的 D- 二聚体阳性检出率均高于 35%,见表 2。

\

3讨论

D- 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特异性产物,其浓度的增高一般作为血液出现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其病理特征之一就是会频繁发生纤维降解,因此 D- 二聚体浓度的改变对于血栓性疾病有着重要的辅助诊断的作用 [6-8]。
通过对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可以认为干式荧光免疫层析法能够简单、灵敏、准确、快速的检测 D- 二聚体浓度,当人体在疾病状态下,特别是导致血液出现高凝状态或者纤溶亢进的疾病,会对 D- 二聚体的浓度造成影响 [9-10]。

4结论

综上所述,干式荧光免疫层析法能够简单、灵敏、准确、快速的对 D- 二聚体的浓度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应用优势。

参考文献:

[1]李玮, 王缚鲲 , 安黎云.D- 二聚体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进展 [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3,25(5):80-83.
[2]蔡玉琳.D- 二聚体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基层医学论坛,2014(13):1743-1745.
[3]李丹丹, 马聪.D- 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进展 [J]. 血栓与止血学,2011  ,17(3):138-141.
[4]Suzuki  T,Distante  A,Zizza  A,et  al.Diagnosis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by  D-dimer: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y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Substudy  on  Biomarkers(IRAD-Bio)experience.[J].Circulation,2009,119(20):2702-2707.
[5] 罗莉.D- 二聚体 检测及临床应用研究进 展 [J]. 四川医学,2010,31(10):1562-1563.
[6]严广东 .D- 二聚体 检测的临床应用新 进 展 [J]. 医学综述 ,2014,20(4):627-630.
[7]曾白华 , 吕连华 , 刘利华, 等.D- 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进展[J]. 现代医学,2013(3):216-219.
[8]张婉, 沈军, 韩呈武,等.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及临床应用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14(Z1):396-398.
[9]T  Sadanaga,M  Sadanaga,S  Ogawa.Evidence  that  D-dimer  levels predict   subsequent   thromboembolic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during  oral anticoagulant  therap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0,55(20):2225-31.
[10]Kovac  M,Mikovic  Z,Rakicevic  L,et  al.The  use  of  D-dimer with   new   cutoff   can   be   useful   in   diagnosis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regnancy[J].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Gynecology   &   Reproductive Biology,2010,148(1):27-30.

《干式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 D- 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128/20181128015927749.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60.html
本文标签: D-二聚体 ,免疫荧光法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