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探究顽固性呃逆的针灸治疗效果,本文选取了2015年至2019年间在我院就诊的顽固性呃逆患者30例。纳入患者均为经中西医药物治疗三天以上或经过其他医院针灸治疗无效后,且无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病等其他系统疾病。治疗主要针对内关、公孙、足三里、胃俞、膈俞等穴位,采用提插捻转等针刺,得气后持续捻转1分钟左右,进针后动留针30-60分钟,其间捻转刺激3至5次后出针,1天2次(上下午各1次)。30例病例中,1天内(上、下午各治疗1次)治愈28例,2天内治愈2例。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有较好的效果,可快速促进患者改善临床症状,值得在基层医院有治疗需求的患者中推广。
关键词:针灸;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
本文引用格式:徐仲卿.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30例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3):278,283.
0引言
呃逆是一种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声连作,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内科疾病[1]。然而顽固性呃逆却颇为棘手,具有易反复、难痊愈的特点。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兹将2015年至2019年间治疗的30例顽固性呃逆病例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30例病例均来自我院门诊或住院病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5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24岁。病程最长16天,最短3天。
1.1纳入标准
所有病例都经过西医或中医药物治疗(如口服胃复安、吗丁啉、维生素B1等或中药)三天以上,或经过他院针灸治疗无效而来诊者,为纳入标准。
1.2排除标准
①、排除临床各科室危重病,如尿毒症、重症脑血管意外等引发的呃逆;②、排除由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病引发的周期性呃逆等。
2治疗方法
2.1针刺取穴
以内关、公孙、足三里、胃俞、膈俞为主穴[2]。辨证为痰湿中阻者,加丰隆穴;辨证为脾胃虚寒,寒凝痰阻者,加雷火针温熨中脘穴,温针灸足三里穴;辨证为肝气犯胃者,加太冲穴,并加用耳针(神门、膈、肝、胃、三焦穴)治疗。伴腹胀便秘者,加上巨虚穴;若呃逆加重,可加刺人迎、天突等穴位。
2.2针刺手法
选用30#1.5寸针具,内关、公孙、足三里穴均略斜向病所进针,得气后持续捻转1分钟左右。均用平补平泻手法,务使针感上行或下达。如内关穴务使针感上行至胸膺部,或下透中指末梢;足三里穴可上行至胃脘部或沿足胫部下达足背,留针时患者可有上腹部渐松或肠蠕动加快的感觉;公孙穴可有针感上行至腹部的感觉。膈俞、胃俞进针时针尖约75度角偏向脊柱进针,约达0.8至1.0寸许,可有针感前行腹部或下达腰低部,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持续捻转1至2分钟。余穴按常规操作。进针后动留针30-60分钟,其间捻转刺激3至5次后出针。
耳针刺法[3]:用2%碘酊消毒耳廓(一侧或双侧),然后用75%酒精棉球脱碘2次,其间反复揉搓耳廓使之充血,待酒精千燥后用快速针刺手法迅速刺入上述耳穴,并持续捻转各1-2分钟。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2.3压眶止呃法[4]
即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配合压眶法,往往止呃迅速。方法是:嘱病人着重腹式呼吸,缓缓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憋气,其间医者用两手拇指指腹加力压迫患者双侧上眼眶,力度以耐受为限,静力压迫数分钟,待病人换气时放松。如此反复数次。
3疗效观察
30例病例1天内(上、下午各治疗1次)治愈28例,2天内治愈2例。
4典型病例
4.1病例一
林XX,男,67岁,2015年7月12日来诊,患者呃逆8天,因中西药物治疗无效而邀针灸会诊。自述呃逆不分昼夜阵发性发作,夜则不能寐。但从事感兴趣活动时(如打扑克等)可稍止。察其形体消瘦,慢性病容(既往有慢性胃病史)。其呃声高亢,连续不休,胸膺震痛,深感痛苫,伴胃院胀满,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大便多日未解,苔白厚腻,脉濡滑微弦。脉症合参为痰壅,肝气犯胃,气逆动膈,膈肌痉挛所致。选用上述诸穴加丰隆、太冲穴、手法如前所述,并加用耳针。治疗过程中,患者呕吐,吐出大量粘液状痰涎,呃逆则随之迅速消失而痊愈。次日电话随访,病未再发,一次治愈。
4.2病例二
余XX,男,34岁。2017年6月23日上午来诊,患者三天前因野外高温下作业,饮用多瓶冰矿泉水,后因中暑来我院治疗(治疗药物不详)。次日因突发呃逆又来门诊就治,予服胃复安、心痛定等药物治疗三天,因无效而邀针灸会诊。刻诊:患者形体丰满,呃声响亮,连续不休,昼夜不息,夜不能寐,伴头昏倦怠,胃脘胀满,大便多日未解,苔白厚,脉滑数。证属痰凝胸膈,寒遏胃阳,胃气不降,上逆动膈,膈肌痉孪所致。即予雷火针温熨中脘穴,使胃气得舒,并针刺上述主穴,配合压眶法治疗,呃逆停止。但下午来诊时述呃逆中午时分又复发,仍予原法治疗,呃逆又止。但次日仍要求针灸治疗,言昨日针后仅停止数小时,傍晚又发呃逆。故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加针人迎、天突,并加针上巨虚、丰隆,使足三里、上巨虚、丰隆三穴协同,促使痰饮下行。患者在中午时分矢气频转,解出大量粘液性大便,呃逆随之迅速消失而痊愈,随访未再发作。
5讨论
西医认为呃逆为膈肌痉挛,病因很多,涉及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横膈或纵膈附近组织病变、药物、心理疾病等[5]。顽固性呃逆固然是由于胃气上逆动膈,触发膈肌痉挛而发,然而在中医理论中,究其根本原因乃痰饮随气上逆动膈所致。其痰饮之形成,或源于禀赋薄弱,脾胃气虚,或重病久病之后中气不足,水饮运化无力而为痰;或由于暴寒饮冷,过用寒凉药物,胃阳被遏,胃气不转,饮食水谷凝而为痰;或由于饮食不洁,三焦壅滞,水道不利,津液凝而为痰;或因为脾胃素虚,情志刺激,肝强胃弱,肝木侮土,气逆不降,津液凝而为痰。而痰饮内阻腑道,粘滞难化,更碍气机之运行,以致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三焦水道壅塞,痰饮随气上升动膈,诱发膈肌痉挛而呃逆又发。虽然针灸调气最速,气调呃逆可迅速减轻,但痰饮不去,气机终难顺畅。倘若气逆,呃逆又发。这就为何呃逆顽固易复发的根本原因。因此笔者体会到:欲治愈呃逆,除了要顾其中气之虚,调其气机之逆外,更要重视痰饮之化。或促其痰饮上行,吐而去之(如病例一);或促其痰饮下行,泻而去之(如病例二)。给邪去路,促气调顺。方可最终治愈顽固性呃逆。
内关、公孙穴均属特定穴之络穴、经气贯通表里二经,且二穴相配属八脉交会穴之对穴,作用于心胸胃区域。《八脉八穴症治歌》曰:内关可治“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抢。(见《针灸大成》);《金鉴》又曰:“公孙,主痰壅胸膈,肠风下血,积块及妇人气蛊等证”。由此可见,内关、公孙穴相配既可以调理脾胃气机,决三焦壅滞,降冲脉之气逆,是调理气机的最佳配穴,又有化痰利膈之效,是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效穴。足三里穴是传统的补气强壮穴,取之补益脾胃中气,达到扶正以化痰;丰隆穴为足阳明胃经的络穴,起着沟通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作用,具有通腑化痰浊的功能;中脘穴乃胃之幕穴,温灸(熨)之自有散寒温中,调理气机之效。随证加以运用,自可取得良效。
呃逆一症,轻重悬殊,轻者偶然而发,取调理肺胃之气,或惊吓分散注意力,或探喉催吐,或食米醋等即可获愈。而一旦内有痰饮阻膈,往往难以迅速痊愈,必须积极治疗,方可见效。而呃逆见于重危病人,往往是胃气欲绝、元气欲脱的险恶症候,此时除治标外,更因重视原发病的抢救,方可转危为安。
参考文献
[1]梁颖,徐杨青.针灸治疗呃逆验案1例及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A2):314.
[2]吴柳榕,张卫.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研究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2018,14(02):76-78.
[3]傅宗浩.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顽固性呃逆42例[J].河南中医,2012,32(09):1213.
[4]章闻.指压眶上切迹治疗呃逆19例疗效观察及分析[J].新中医,2013,45(08):151-153.
[5]唐国彬.呃逆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12,27(07):878-8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