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神经松动术治疗慢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16 15:05: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在慢性下腰痛中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徐州市康复医院就诊的慢性下腰痛的患者40名,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蜡疗+干扰电治疗+运动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蜡疗+干扰电治疗+运动治疗+神经松动技术,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和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有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得分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均有提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得分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松动术在治疗慢性下腰痛中应用具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神经松动术;慢性下腰痛;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张莉,周敬杰,张明,等.神经松动术治疗慢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0):54+56.

0引言

随着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保持久坐的时间越来越长,下腰痛的发生率也随之越来越高[1]。下腰痛发生的原因很多,有肌肉源性、骨骼源性和神经源性等等。各种常规的康复治疗均可减轻疼痛症状,但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多源性的病因,导致下腰痛的反复发生。本研究采用神经松动技术治疗慢性下腰痛的患者,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徐州市康复医院就诊的慢性下腰痛的患者40名,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其中对照组病例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7.84±7.69)岁,平均病程
(4.71±1.03)月。对照组病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59.37±6.05)岁,平均病程(4.12±0.95)月。本研究纳入标准:①符合下腰痛的诊断标准[2]:疼痛区域位于背部第12肋水平以下及臀纹以上,伴或不伴下肢疼痛;②病程≧3月,疼痛次数≧2次;③自愿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已经采用外科手术方式治疗的患者;②脊柱骨性损伤、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全身重大疾病;③不能配合康复治疗。

1.2治疗方法

1.2.1蜡疗:采用蜡饼法,制蜡机将固体蜡融化成水,将蜡水倒入25 cm×35 cm的托盘中自然冷却,将冷却成形的蜡饼整体置于患者腰背部。每天一次,每次30 min[3]。

\

 
1.2.2干扰电治疗:采用日本Minato公司生产的SK一9SDX型超级干涉波治疗,将负压吸盘电极置于腰背部痛点及四周,以患者耐受为准。具体参数为基础频率(5000±100)Hz,差频50-100 Hz,电流强度在20-40 mA,每日治疗1次,每次20 min[4]。

1.2.3运动治疗:①柔韧性训练:采用垫上瑜伽训练法,采用背部伸展、桥式运动、上身俯卧撑和胸膝位运动,每个动作重复5-10次,每次20分钟,每天1次[5];②核心肌力训练:采用垫上普拉提训练法,分别进行平板支撑和侧卧撑,每次练习3-5组,每天1次。

1.2.4神经松动治疗:①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师采用被动直腿抬高姿势(Straight Leg Eaising,SLR),站在患者身体一侧,靠近患者一侧的手从内测环绕抱住患者下肢使膝关节处于伸直位,远离患者一侧手对患者的踝关节分别进行反复性外翻背屈和内翻背屈,使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滑动,每个动作重复30-50次;②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师取坐位位于患者头部上方,一手握住下颌关节,另一手的食指掌指关节置于患者寰枢椎之间,双下肢内旋并用绳带固定,嘱患者放松,双手用力向患者头部上方牵拉,牵拉后立刻放松,重复3次。

1.3对照组患者采用蜡疗+干扰电治疗+运动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蜡疗+干扰电治疗+运动治疗+神经松动技术。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每周5次治疗,治疗前对康复治疗师进行统一培训,治疗过程中不更换治疗师,保证治疗一致性,防止人为误差。

1.4临床评估指标。①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取一根10cm的直尺,从0-10代表疼痛程度,患者按照数字读数计分,0分代表无痛,3分代表不影响睡眠,6分代表不影响日常工作,10分代表不能忍受的疼痛;②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JOA):包括主观症状(0-9)分、体征(0-6)分、日常生活活动(0-14)分,及膀胱功能(-6-0)分,满分29分,分数越低,疼痛程度越高。

1.5统计学处理。对所得数据应用IBM 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
(±s)表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治疗前后均数采用配对t检验,以a=0.0 5为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和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有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得分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均有提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得分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3 讨论

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指下腰部、骶尾部及臀部等组织出现疼痛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大都有多次的发作史且病程常常超过3个月,随着生活与工作方式的转变及不良姿势等因素的影响,下腰痛患者的患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下腰痛的发病因素很多,肌骨因素较为常见,主要原因是腰椎的稳定性差,靠脊椎本身和与之相关的肌肉系统来维持。现代人长时间处在固定姿势,会使腰背肌群疲劳,肌力下降,久而久之腰椎出现异常活动或代偿运动,造成椎体超负荷,椎间盘的纤维环在经受长期的异常外力作用下出现退变和脱水,髓核突出,椎体及关节突骨质增生,韧带钙化,关节紊乱,压迫和刺激相邻侧神经根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主要为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有时疼痛可向大腿和小腿后侧放射,常反复发作。由此可见,不良姿势和肌骨系统的退变是发病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对于慢性下腰痛的患者治疗主要针对肌肉骨骼方面,神经松动术则针对硬脊膜、坐骨神经、股神经、腓总神经和胫神经方面,两者综合会更有效地减轻慢性下腰痛,改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1]杜世正,胡玲莉,柏亚妹,等.慢性腰背痛患者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35(23):6-11.
[2]Warfield CA,Bajwa ZH.疼痛医学原理与实践[M].樊碧发译.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郭凤红,范鹏,张逊,等.蜡疗临床应用新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3):465-469,483.
[4]丹壁,闫金玉.中药熏蒸气浴、干扰电加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1):20-21.
[5]张蕊莹.瑜伽运动对慢性下腰痛中老年女性患者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6(1):48-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19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