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健康管理和人群期望寿命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12 10:19: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前,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造成国家、社会及个人医疗费用投入急剧上升。健康管理在节约社会资源、减少医疗保险费用支出、提高健康水平,延长平均寿命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许多国家开始就健康相关危害因素与寿命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初显成效。现将最新研究进展情况从影响健康的膳食、运动、烟酒、心理、睡眠质量、空气质量等可控健康因素和寿命的关系展开描述。

关键词:健康管理;长寿;健康危险因素

本文引用格式:井永法,连华锋,杨聚岭.健康管理和人群期望寿命关系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3):139-142.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lth Management and Life Expectancy in Population

JING Yong-fa1,LIAN Hua-feng1,YANG Ju-ling1,2*

(1.Handan Research Center of Managed Care Technology,Handan First Hospital,Handan Hebei;2.Health management office,Handan First Hospital,Handan Hebei)

ABSTRACT:At present,chronic diseases have become the number one killer of the health of Chinese residents,causing a sharPrise in the national,social and individual medical expenses.Health managemen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saving social resources,reducing medical insurance expenses,improving health level and prolonging life expectancy.In recent years,many countries have begun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health-related hazards and life expectancy,with initial results.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s described from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controllable health factors which affect health,such as diet,exercise,tobacco and alcohol,psychology,sleePquality,air quality and life span.

KEY WORDS:Health management;Longevity;Health risk factors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群疾病谱和死因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比世界卫生统计以往数据发现,传染性疾病致死人数占比逐年下降而非传染性疾病占比呈现却逐年增高趋势。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约有4100万人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简称慢性病),占总死亡人数(5700万)的71%。主要为四大疾病所致:心脑血管疾病占总NCD的44%;癌症占22%;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占9%;糖尿病占4%。我国慢性病发病及死亡情况不容乐观。我国首部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指出,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在3亿左右,其中65岁以下人群慢性病负担占50%。我国城市和农村因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分别高达85.3%和79.5%。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我国慢性病呈现“患病人数多、患病时间长、医疗成本高、服务需求大”的特点,为了遏制国家医疗费用投入急剧上升,维护健康促进长寿,健康管理势在必行。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GBD)的数据显示,1970年、1990年和2016年的全球预期寿命分别为:58.4岁、65.1岁和72.5岁,人的寿命逐年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分析寿命增加原因时发现,医疗技术进步做出的贡献仅占不到8%,而对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管理起到关键作用。

健康管理最早在美国兴起,随后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积极效仿,开展和实施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研究与服务内容由最初单一的健康体检与生活方式指导发展到目前国家或国际组织(如欧盟)全民健康促进战略规划的制定、个体或者群体全面健康监测、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管理。进入21世纪后,健康管理开始在发展中国家逐步兴起与发展。许多国家开始就健康相关危害因素与寿命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初显成效。WHO总结健康有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现将最新研究进展情况从影响健康的膳食、运动、烟酒、心理、睡眠、空气质量等可控健康因素和寿命的延长关系展开描述。

\

 
1合理膳食和健康寿命的关系

健康均衡膳食在保健和促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饮食模式当首推地中海饮食—一种含有丰富的水果、蔬菜、全谷物、豆类、橄榄油、深海鱼类为主的饮食风格。研究表明,以地中海饮食为基础,仅增加特定的健康食物,尤其是特级初榨橄榄油和坚果,改变食物的种类,取得明显降低心梗、脑卒中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的获益[1]。即使对于长期暴露在雾霾中的人群,地中海饮食模式有助于降低心源性死亡、脑中风和其它原因引起的死亡风险。分析原因可能跟地中海饮食的抗氧化作用有关,这与大气颗粒污染诱导氧化应激和炎症这一致病机制相吻合[2]。相反,不均衡的膳食模式会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甚至死亡。一项从1990年到2017年追踪195个国家的15种饮食因素摄入量趋势的研究,在分析世界各国因为饮食结构而导致的死亡率和疾病发生率发现,全球近20%的死亡案例是饮食问题导致的。数据显示仅2017年,世界上因为高钠饮食而死亡的人口就有300万,因为杂粮吃太少而死亡的也有300万,还有因为水果没吃够而死亡的有200万。在中国,这个比例更高。指出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主要有三大问题:盐吃太多,杂粮和水果吃得太少[3]。因此,合理膳食有助于人们健康长寿。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参照2016年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提出建议如下

1.1保证三餐按时限量摄入

一个人什么时候吃饭,与吃什么、吃多少一样很重要。一项参与试验的18位男士和11位女士,平均年龄69岁,均体胖且有糖尿病以色列的研究发现,早餐吃得丰盛一点,中晚餐少吃点,可明显减轻体重,降低血糖水平[4]。保证每天三餐能够按时吃,食量也要控制均衡,不要在暴饮暴食过后又突然节食不吃。目前由营养过剩造成的肥胖问题日益严重,恢复健康体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不恰当的饮食方式不仅达不到预期减肥目标,还易对健康产生不可逆的损伤。相反,科学节食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有助于恢复到健康体重。研究显示5:2饮食模式(即每周禁食两次,禁食指每日摄入热量控制在500-600卡路里;持续每日饮食控制是指每日摄入热量在1200-1500卡路里)有利于减重,有效降低甘油三酯和血压。并且发现坚持5:2饮食的超重者59天后即达到降低5%体重的目标,而每日限制饮食者则需要73天。在血压变化方面,5:2饮食者的收缩压降低9%,每日限制饮食者收缩压反而增加2%[5]。

1.2多吃高优质蛋白低脂肪食物

少吃猪肉等家畜(鸡胸肉除外),即常说的红肉。尽管此类肉有一定的蛋白质,但是脂肪极高。多吃白肉如鱼虾和常适量吃鸡蛋。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饮食质量差可导致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美国心脏协会(AHA)建议每周进食1-2次富含长链Ω-3脂肪酸的海产品,主要是油性鱼类,有助于降低心衰、冠心病、猝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风险[6]。焦晶晶等研究证实,多吃鱼尤其是富含长链Ω-3脂肪酸的鱼有助于降低死亡风险,摄入长链Ω-3脂肪酸最多的男士和女士的死亡风险较摄入最少者分别降低15%和18%。这项最新分析利用NIH‐AARP饮食和健康研究数据,该研究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下属的国立癌症研究所发起,是迄今为止有关饮食和健康的最大规模的研究[7]。

鸡蛋含有高质量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磷脂和类胡萝卜素等生物活性成分,也是饮食中胆固醇的主要来源。一项发表在《心脏》期刊的研究证实了鸡蛋与寿命存在一定的关联。结果显示,与不吃鸡蛋的人相比,每天吃鸡蛋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大降低[8]!以前的研究吃鸡蛋和对健康的影响之间的联系是不一致的,大多数研究都认为进食鸡蛋与冠心、中风的发生没有明显关联[9-10]。北京大学李黎明教授和余冠清博士等通过对进食鸡蛋与心血管疾病及中风确切关系研究发现,与不食用鸡蛋的人相比,每日食用鸡蛋的人总体上有着更低的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尤其是,每天食用鸡蛋的人(高达一个鸡蛋/天)发生出血性中风的风险降低了26%,发生出血性中风死亡的风险降低了28%,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降低了12%,发生心脏病死亡的风险降低了18%。适当水平的鸡蛋进食量(每天最多一个鸡蛋)与较低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之间存在关联。充分证明进食鸡蛋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心血管疾病病因学研究的一次新的探索和突破,同时为健康的中国成年人的饮食指南制定提供了科学的证据[11]。

1.3保证餐餐有主食

做到餐餐有主食,既要吃米饭、面条、面包等精粮类碳水化合物,也要吃玉米、高粱、燕麦等粗粮类碳水化合物。膳食指南对普通人群的建议:脂肪的供能比不超过30%,蛋白质15%,碳水化合物在55%左右。控制总能量前提下,保证适量比例碳水化合物摄入,有助于维持生命活动并保持健康体重。这在李铎团队一项实验中得到印证。研究选取217名18-35岁的健康志愿者,6个月的时间里,分别吃等热量但脂肪/碳水含量不同的饮食(三餐全喂养)。最终结果显示,虽然3组的体重都有降低,但相对高碳水+低脂饮食组,掉的体重最多,腰围、总胆固醇和坏胆固醇的降幅最大。进一步研究还发现,高脂饮食改变了志愿者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这可能会带来长期健康隐患;而低脂饮食增加对健康有益的肠道细菌。所以对健康中国人群来说,更适合相对高的碳水化合物和低脂肪膳食模式,既可以维持健康体重,还有助于预防代谢疾病[12]。碳水化合物和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关系已为人们熟知,但最近研究指出碳水化合物和癌症可能存在关联。该研究第一个提出在头颈部癌症治疗前一年内,应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进行限制,考虑大量碳水化合物和糖类摄入可能会增加患者癌症复发和死亡的风险,并用数据列出高脂饮食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潜力,提出饮食结构将影响癌症预后的观点。共同作者AmyM.Goss,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营养科学教授说,这有待于进一步的前瞻性的干预研究来证实,并确定其潜在的机制。这项研究非常有意义,因为它关注的是一种难以治疗的癌症,且目前几乎无人知道该如何利用食品营养来帮助患者与癌症作斗争[13]。

1.4少吃炸煎炒类食物

少吃或不吃煎炸烤类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尽量选择蒸煮类食物。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的共识声明强调不要吃油炸鱼[14]。煎炸烤高热量高脂肪类食物含大量多环芳烃,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可通过呼吸或者直接的皮肤接触使人体致癌。多环芳烃中间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是苯并芘,是一种具有致癌作用的突变原,脂溶性较强,可经呼吸进入肺泡甚至血液,导致肺癌和心血管疾病。暨南大学Lao JY等对户外吃烧烤者的尿液以及空气、烧烤食物和衣服等多环芳烃的排泄和吸收进行分析发现,吃烧烤食物摄入的多环芳烃最多,其次就是皮肤吸收,而最后才是肺部吸入[15],研究结果揭示从肺部吸收的只占很小一部分,远远低估由食用煎炸烤高热量高脂肪类食物而将多环芳烃吃进人体的量。因此建议不要吃或少吃煎炸烤类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吃完后及时清洗衣物。

1.5选择性添加零食

不要喝含糖的饮料,用水或者无糖咖啡代替。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适量喝咖啡对身体有益,包括降低死亡风险。一项英国生物库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在超过十年的随访期内,与不喝咖啡的人相比,喝咖啡的人死亡的风险降低了10%-15%,再次证实喝咖啡与降低死亡率有关,更重要的是发现每天摄入量≥8杯的咖啡“重瘾”人群也会明确获益,且不论体内咖啡因代谢较快或较慢,都会从中获益。喝咖啡延长寿命部分原因可能跟咖啡中如抗氧化剂等某些物质可以保护细胞免受损伤。研究人员认为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喝咖啡可以作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16]。

糖的过多摄入会产生健康问题。科学数据表明糖会增加冠心病、中风和动脉粥样硬化死亡风险,因此添加糖的加工食品,诸如苏打水和果汁饮料等甜味饮料应严格限制。研究者发现,健康男性在高糖饮食3个月后血液和肝脏中脂肪含量显著升高。高糖饮食时,男性的脂肪代谢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相似[17]。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项纳入3万余人的研究表明,与每日添加糖(包括蔗糖、含糖饮料、蜂蜜等)摄入量超过总热量21%与10%相比,心脏病死亡的风险增加1倍。Emory大学研究发现,每天饮用超过两罐甜饮料的人的心脏病的死亡风险翻倍,但研究并未发现含糖食物如甜点、糖果以及添加糖或糖浆的食物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18]。这可能跟食物中的糖与饮料中的糖的体内代谢方式不同。含糖饮料中因不含任何其他营养物质,导致大量的糖被加速代谢。而含糖食物中除了糖通常含有其他营养物质,如脂肪或蛋白质,减缓了糖的代谢。

适量进食坚果有益于健康。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与不吃坚果者相比,每月食用1-3次者的房颤风险降低3%,每月食用4-8次者则房颤风险低12%;每月吃坚果不少于12次者则房颤风险降低18%。每周每增加一份坚果与心房颤动风险降低4%相关。此外,每周适量食用坚果还可使心衰风险降低20%。研究者认为,坚果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对心房纤维化有预防作用,而且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纤维、矿物质、维生素E等有益于心脏健康的物质[19]。

2适量运动和健康寿命的关系

适量运动是保持脑力和体力协调,预防、消除疲劳,防止亚健康、延年益寿的一个重要因素。运动的科学性体现在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量、运动方式及“贵在坚持,贵在适度”科学态度。研究发现适量运动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即使是高心脏病遗传风险的患者,也能通过运动降低其发病率。斯坦福大学医学院Erik Ingelsson博士说:“人们不应该因为患心脏病的高遗传风险就放弃锻炼,也不应该因为遗传风险低就不锻炼。无论有没有遗传风险,甚至有没有心脏病,我们都应该保持规律的运动[20]。

只要运动是规律且适量,即使不利环境中也会受益。《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的一项欧洲研究表明,不论空气质量是好是差,每周适度骑行至少4小时的人心脏病复发风险降低31%,每周包括运动、骑行、步行和做园艺工作在内的主动锻炼时间超过4小时的人心脏病复发的风险降低58%。即便在交通所致空气污染处于中重度的地区,规律进行身体锻炼仍可以显著降低心脏病首次发作和复发的风险[21-22]。

\

 
适量运动使人浑身充满力量,精神饱满。运动过量或不足都达不到健身的目的。肌力反映肢体作随意运动时肌肉收缩时力量大小,是人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肌肉减少和力量下降可能使人的活动能力降低,其中上臂肌群“无力”最为明显。先前研究表明,发达的肌肉功能可以使人体免受心脏病、糖尿病和痴呆等疾病的侵害,一旦肌肉力量弱化,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明显上升,但是握力的变化与癌症的关系仍未有明确的结论。最新研究指出,握力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重大疾病、癌症的全因性死亡率强烈负相关,在较为年轻的组别中,这种负相关更为明显。一些重大疾病的预后与年龄相互作用,年龄导致的握力降低可使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强[23],揭示握力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重要关联,握力测量可能帮助患者从进一步的血管和非血管结果风险健康评估中受益,有助于筛查社区/农村地区以及无法获得生化测量的发展中国家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这些发现可能对公共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如步行、快走、跑步等周期性、节律性的运动。适当的运动方式带来的益处,尤其是在延年益寿方面受到人们的关注。一项前瞻性研究的结果表明,那些走路或骑自行车上班的人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降低了11%,心血管病死亡风险降低30%。不上班的情况下,常步行或骑车的人患心血管病的风险更低降低43%。有较低的全因死亡率风险(HR=0.92),提示不管是通勤上班还是不上班,更多的走路或骑车对心血管有好处[24]。

有研究显示步速跟寿命存在相关性。其实最简单经济且有效的延寿办法是快走(步速为每小时5-7km,体感为走路时轻微呼吸加快或出汗)。这项观察研究中发现走路慢的人中有77%死亡,中等速度的人中有50%死亡,而走路速度快的人中,只有27%的人死亡,提示快走有延寿益处[25]。这在后来一项由英国、澳大利亚及爱尔兰等学者研究中进一步得到证实。与走路慢悠悠相比,保持普通步速降低24%的心血管病死亡风险,降低20%的全因死亡风险,而快走降低21%的心血管病死亡风险,降低24%全因死亡风险。而且发现延寿的效果在老年人群中最为显著。60岁以上者,保持普通步速可降低46%的心血管病死亡风险,而快走能降低53%。快走降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与一个人体力活动量、是男是女以及胖瘦等均无关[26]。

3戒烟限酒和健康寿命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乙醇、二手烟、吸烟、无烟烟草分别列为一级致癌物第5名、107名、108名、109名。一项国际性研究显示,深入各国人民的香烟和美酒,对健康之“毒”比毒品还剧。通过评估疾病负担发现,香烟美酒在全球范围内造成2.5亿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一个测量疾病负担的综合指标,兼顾患病与死亡两方面的健康损失。1个DALY相当于损失1个健康生命年)。

英国2016年发布饮酒指南,旨在强调要将饮酒伤害最小化,而非强调饮酒的益处。这一指南建议,不论男性还是女性,每周饮酒不能多于14个单位(相当于112克纯酒精,即每天16克纯酒精)。2017年底,美国临床肿瘤学会首次正式发布声明称,少量饮酒也会增加癌症风险。在近期英国剑桥大学学者一项饮酒习惯和健康的研究得到印证,结果显示每周饮酒多于5杯就减寿(差不多100克纯酒精/周,相当于每天喝50度白酒30毫升,或者38度白酒45毫升,或者葡萄酒150毫升,或者啤酒450毫升)。每周饮酒这个量是安全的最上限了,超过这个量寿命就减少。而且喝的越多,寿命越短。如果每周饮酒≥10杯,就能让人减寿1-2年;每周饮酒≥18杯,减寿4-5年。同时发现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增高脑卒中、心衰、致死性主动脉瘤、致死性高血压等其他心脑血管病风险;酗酒的人患痴呆症的风险增加三倍[27]。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2016年,全球超过11亿≥15岁的人吸烟,分别占该年龄组中所有男性的34%和所有女性的6%。控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性工作,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政府若采取恰当的措施比如烟草大幅涨价,会产生惊人的效果。研究发现,如果中国烟草涨价50%,戒烟效果堪比2.41亿人多活1年[28]。仅仅依靠外在因素是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吸烟致死的局面,有待人们健康素质的提升。

4心理平衡和健康寿命的关系

长寿老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心情开朗、乐观、豁达,这是有道理的。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伊丽莎白等总结长寿之道--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曾一度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心理健康状态与躯体生理健康状态密切相关,可见心理平衡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日,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指出,国人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九成国人心理不健康,6成心梗和中风患者存在心理疾病。

心理因素是导致亚健康状态及慢病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并且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状态相互影响。一项基于人群的前瞻性研究调查心理压力是否与心肌梗死(MI)和中风的风险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心肌梗死和中风的绝对风险随心理应激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在45岁至79岁的男性中,高/非常高与低的心理压力与30%的MI风险增加相关,而在年龄≥80岁的男性中,估计值较低。在女性中,高/非常高的心理压力与18%的MI风险增加相关,在不同年龄组中也有类似的发现。说明心理压力与心肌梗死和中风有着强烈的、剂量依赖的、积极的联系[29]。同样由压力引起情绪变化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发表在《身心研究杂志》的一项英国研究结果显示,经常闹点小抑郁、小焦虑和小压力等“小脾气”,会让人健康受损,主要是增加了心血管病和关节炎以及肺病的发病风险,且疾病风险随着焦虑、压力、抑郁等增加而上升。这些不良心理精神困扰从中等发展到严重程度,心血管病罹患风险会从77%增加到189%,关节炎得病风险从72%增加到110%。肺部疾病风险从125%的罹患风险增加148%的风险。心理干预有助于减轻关节炎的疼痛和关节肿胀,提高慢阻肺患者的运动能力,还能降低心脏事件风险。该研究结果对于基层医生特别重要,因为其在预防和控制慢性病以及诊断和管理患者的心理问题方面起着关键作用[30-31]。

另外,空气质量的改善,医疗环境的完善和技术的进步、良好生活作息习惯养成等等在延年益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使用清洁能源做饭可显著降低17%的心血管死亡和13%的全因死亡风险,而清洁能源取暖降低43%的心血管死亡和33%的全因死亡风险。安装通风炉灶也可以降低11%的心血管死亡以及13%的全因死亡风险[32]。

昼夜节律影响着身体中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从而控制着心血管功能,使血压和心率在夜间睡眠期间最低,清晨觉醒前开始升高,也使心肌梗死、卒中、猝死等多发在清晨。早睡或晚睡与其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英国萨里大学和西北大学的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夜猫子”的死亡风险比百灵鸟高10%。“强行改变生物钟只会适得其反!干预后发生心脏病的几率更高!美国西北大学费因伯格医学院神经病学副教授Knutson表示:“晚睡可能是由于心理压力,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饮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万物生长靠太阳,晒太阳有益于心血管健康。不吸烟也不晒太阳的女性的寿命与吸烟但晒太阳的女性相当,说明不晒太阳的危害等同于吸烟;与不晒太阳的人相比,常晒太阳的人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危险降低50%,而且晒得越多,危险越低。常晒太阳降低非心血管/非肿瘤疾病(包括糖尿病、肺病等)死亡的幅度同样达到50%;天好多出门,运动的同时晒晒太阳,延年益寿[33-35]。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自我管理意识都有了明显提高。AHA公布,与在急性事件发生时使用“完美救护”避免8%的死亡相比,心血管事件发生前管理相关危险因素将避免或推迟33%的死亡[36]。与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DPP)和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并称为世界2型糖尿病一级预防的里程碑式研究的大庆研究于1986年启动,是由中日友好医院潘孝仁教授和大庆油田总医院胡英华教授领衔的全球首个预防糖尿病的随机对照研究,从黑龙江省大庆市110660人中遴选了577名处于正常血糖向糖尿病过渡的异常糖代谢状态的糖耐量受损人群,其中438名被分配到干预组,138名被分配到对照组。在干预组里,又分为饮食干预组、运动干预组、饮食+运动干预组。研究发现与没有接受生活方式干预的人相比,生活方式干预使糖耐量受损人群的糖尿病发病时间延迟3.96年。同时,生活方式干预使糖尿病发生风险降低39%,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26%,复合严重微血管病变发生率降低35%,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33%,全因死亡率降低26%,平均预期寿命增加1.44年,证明仅用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推迟糖耐量受损人群进一步发展成糖尿病,进而预防心梗、脑梗以及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延长了人均寿命[37]。

因此,健康管理在防止慢性病、节约社会资源、减少医疗保险费用支出、提高健康水平,延长平均长寿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生物-心理-社会全方位健康管理及诊疗路径与服务模式,提高健康素养,加强健康生活方式自我管理,健康长寿不再是梦!

(本文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Ramón E,Emilio R,Jordi S S,et al.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ith a Mediterranean Diet Supplemented with Extra-Virgin Olive Oil or Nuts[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8:NEJMoa1800389.
[2]Mediterranean diet may blunt air pollution's ill health effects[J].Science Teacher,2018,85(5):14.
[3]Afshin A,Sur PJ,Fay K A,et al.Health effects of dietary risks in 195 countries,1990-2017: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J].The Lancet,2019,393(10184).
[4]Honor Whiteman,Jasmin Collier.A big breakfast could aid weight loss,glucose control[J].MNT,2018,19.
[5]Sharayah C,Peter C M,Jennifer K B.Effect of intermittent compared with continuous energy restricted diet on glyc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JAMA Network Open,2018,1(3):e180756.
[6]Rimm E B,Appel L J,Chiuve S E,et al.Seafood Long-Chain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A Science Advisory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8.
[7]Zhang Y,Zhuang P,He W,et al.Association of fish and long‐chain omega‐3 fatty acids intakes with tota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prospective analysis of 421 309 individuals[J].J Intern Med,2018,284(4):399-417.
[8]Liu C W.Healthy dietary pattern with daily egg consumption might be the true factor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risk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mortality[J].Heart,2018,104(21).
[9]Xu L,Lam T H,Jiang C Q,et al.Egg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Guangzhou Biobank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es[J].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2018.
[10]Voutilainen S,Nurmi A,Mursu J,et al.Regular consumption of eggs does not affect carotid plaque area or risk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Finnish men[J].Atherosclerosis,2013,227(1):186-188.
[11]Qin C,Lv J,Guo Y,et al.Associations of egg consumption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 cohort study of 0.5 million Chinese adults[J].Heart,2018:heartjnl-2017-312651.
[12]万漪,李铎.脂肪与碳水化合物:谁是死亡率增高的祸首?,对《柳叶刀》PURE研究结果的辨析[C]//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四十八期):新版中国DRIs要览.
[13]Arthur A E,Goss A M,Demark-Wahnefried W,et al.Higher carbohydrate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all-cause and disease-specific mortality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patients:Results from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Int J Cancer,2018.
[14]Rimm E B,Appel L J,Chiuve S E,et al.Seafood Long-Chain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A Science Advisory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8.
[15]Lao J Y,Xie S Y,Wu C C,et al.Importance of Dermal Absorp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Derived from Barbecue Fumes(Article)[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8,52(15):8330-8338.
[16]Erikka L,Cornelis M C,Neil C,et al.Association of Coffee Drinking With Mortality by Genetic Variation in Caffeine Metabolism[J].JAMA Internal Medicine,2018.
[17]Umpleby A M,Shojaee-Moradie F,Fielding B,et al.Impact of liver fat on the differential partitioning of hepatic triacylglycerol into VLDL subclasses on high and low sugar diets[J].Clinical Science,2017:CS20171208.
[18]Collin L,et al.Abstract P235.Presented at: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Lifestyle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Scientific Sessions[J].New Orleans,2018:20-23.
[19]Larsson S C,Drca N,Björck M,et al.Nut consumption and incidence of seve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Heart,2018,104(19):1615-1620.
[20]Tikkanen E,Gustafsson S,Ingelsson E.Associations of Fitness,Physical Activity,Strength,and Genetic Risk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Longitudinal Analyses in the UK Biobank Study[J].Circulation,2018.
[21]Sinharay R,Gong J,Barratt B,et al.Respiratory and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to walking down a traffic-polluted road compared with walking in a traffic-free area in participants aged 60 years and older with chronic lung or heart disease and age-matched healthy controls:a randomised,crossover study[J].The Lancet,2018,391(10118).
[22]Kubesch N J,Jeanette T J,Barbara H,et al.Effects of Leisure-Time and Transport-Related Physical Activities on the Risk of Incident and Recurr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Traffic-Related Air Pollution:A Cohort Stud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18,7(15):e009554.
[23]Celis-Morales C A,Welsh P,Lyall D M,et al.Associations of griPstrength with cardiovascular,respiratory,and cancer outcomes and all-cause mortality: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half a million UK Biobank participants[J].BMJ,2018,361.
[24]Panter J,Mytton O,SharPS,et al.Using alternatives to the car and risk of all-cause,cardiovascular and cancer mortality[J].Heart,2018:heartjnl-2017-312699.
[25]Walking speed could be a new indicator of health[J].MedicalXpress,May 5,2016.
[26]Emmanuel S,Paul K,Tessa S,et al.Self-rated walking pace and all-cause,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ncer mortality:individual participant pooled analysis of 50 225 walkers from 11 population British cohorts[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8,52(12):761-768.
[27]Schwarzinger M,Pollock B G,Hasan O S M,et al.Contribution of alcohol use disorders to the burden of dementia in France 2008-13:a nationwide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The Lancet Public Health,2018.
[28]Global Tobacco Economics Consortium.The health,poverty,and financial consequences of a cigarette price increase among 500 million male smokers in 13 middle income countries:compartmental model study[J].BMJ,2018:k1162.
[29]Jackson C A,Sudlow C L M,Mishra G D.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in the 45 and UPStudy[J].Circulation.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2018,11(9):e004500.
[30]Even minor distress puts you at risk of chronic disease[J].Healthline/Medical News Today,2018:16.
[31]Mclachlan K J J,Gale C R.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socioeconomic position on risk of developing four chronic diseases[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18:109.
[32]Yu K,Qiu G,Chan K H,et al.Association of Solid Fuel Use With Risk of Cardiovascular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Rural China[J].JAMA,2018,319(13):1351.
[33]Lindqvist PG,Epstein E,Nielsen K,et al.Avoidance of sun exposure as a risk factor for major causes of death:a competing risk analysis of the Melanoma in Southern Sweden cohort[J].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2016,280(4):375-87.
[34]Ondrusova K,Fatehi M,Barr A,et al.Subcutaneous white adipocytes express a light sensitive signaling pathway mediated via a melanopsin/TRPC channel axis[J].Scientific Reports,2017,7(1):16332.
[35]Bhatnagar A.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Circulation Research,2017,121(2):162.
[36]Riegel B,Moser D K,Buck H G,et al.Self-Car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Strok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17,6(9):e006997.
[37]Gong Q H,Zhang P,Wang J p,et al.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fter lifestyle intervention for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30-year results of the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Outcome Study[J].The lancet.Diabetes&endocrinology,2019,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99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