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析对中医辨证存在瘀血证情况患者采取活血化瘀手段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取笔者医院中医内科2016~2018年收治的中医辨证存在瘀血证的患者60例作为分析对象,根据对患者所制定的治疗方案为准,将其以每组3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应常规西医对症治疗、联合中医活血化瘀方式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手段对患者病情改善效果。结果在病情改善方面,观察组患者治疗评价所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医内科收治的需要通过活血化瘀方案治疗的患者灵活采取治疗方案对于病情干预有积极影响,同时能够广泛应用到各种疾病当中,可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医内科;应用;临床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王巍.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2):224-225.
0引言
淤血是在形成病理之后所出现的相关产物,是指人体当中的血管在外力的刺激作用之下发生了血液淤积的情况,淤血存在的位置并不固定,可能是人的肾脏,也可能是身体其他部位,可在多种疾病当中存在,淤血不但能够直接致病[1],同时可在部分脏腑、组织当中直接发挥作用并促进疾病出现与恶化。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则可能导致血液的流通发生异常,增加原发病的治疗难度、侵袭程度以及预后质量。在中医内科中,活血化瘀是相对常见的治疗手段[2],通过该理念对瘀血证治疗有突出的改善效果,同时对无形淤血也有积极影响。本院就近年来中医内科收治的辨证确认存在瘀血证的患者群体为分析对象[3],对患者相关临床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归纳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笔者医院中医内科2016~2018年收治中医辨证存在瘀血证患者60例作为分析对象,根据对患者所制定治疗方案为准将其以每组3 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男性1 7例,女性1 3例;年龄在2 2~65岁,平均(3 7.1±2.5)岁;临床症状中4例心悸、7例腹痛、6例头痛、1 3例胸痹。观察组患者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在23~67岁,平均(36.8±2.3)岁;临床症状中3例心悸、8例腹痛、8例头痛、11例胸痹。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情并表示愿意配合相关研究。分组后两组患者各项基线数据在统计学软件处理下提示无意义(P>0.05),可做对比。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方案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医内科活血化瘀理论进行治疗,内容具体如下:①心悸。此类情况发病原因在于血瘀气滞,在心脉位置出现了瘀阻,心脏失去了有效的供血支持,最终诱发心悸等相关临床症状。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原则在于活血化瘀、理气通络,药方药材包括桃仁、丹参、赤芍、红花、川芎等,上述药材均可活血化瘀,同时使用生地、当归配合以达到养血活血效果[4];②胸痹。此类情况发病原因在于胸阳痹阻、心脉阻塞所导致,对此类疾病的中医治疗原则在于活血化瘀、通脉止痛,常用中医治疗药方为柴胡疏肝散[5];③腹痛。此类情况大部分可归纳到瘀血内停证类型,诱发该病原因为瘀血内停、气机阻滞从而导致发生腹痛情况,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原则在于活血化瘀、活络止痛,常用中医治疗药方为少腹逐瘀汤[6];④头痛。此类情况发病原因在于瘀血阻窍,脉络出现不通畅从而导致相关临床症状,对于该病的治疗原则遵循活血化瘀、通窍止痛的理论指导,临床常用中医治疗药方为通窍活血汤[7]。
1.3疗效标准
患者在完成治疗疗程之后身体的疼痛感已经得到完全控制,同时也没有其他类型的不适或者病症情况发生,在疗程后随访期间患者并无发生病情反复的情况,判定为治愈;患者在治疗后身体疼痛感基本得到控制,在治疗前身体不适或者有相关病症的区域病情已经得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但偶尔出现,会有疼痛感,判定为显效;在治疗疗程后患者的疼痛感得到缓解,但依然会有自觉不适感存在,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为有效;在完成治疗疗程后患者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感受到明显的疼痛感及不适感,为无效[8]。
1.4统计学方法
建立Excel数据库,将纳入研究患者基线资料、研究数据进行分类、编号及统计,将得到临床数据纳入SPSS 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两组独立、正态、方差等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病情改善方面,观察组患者治疗评价所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请见表1。
3讨论
中医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以及实践历史,也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现代医学理论的推动下,中医对于各种疾病的治疗更具针对性,特别是中医内科,在辨证施治引导下无论是发病机制、治疗原则等均有独特的见解。在中医内科各个体系当中,活血化瘀是其中一个重要治疗方式。
“淤血”在中医理论当中属于一种病邪,会直接作用在脏腑组织并诱发相关疾病的出现,同时恶化疾病的威胁程度与进程。淤血所在位置不同,可能诱发的疾病类型也会存在差异,但血液瘀阻必然会导致出现疼痛、肿块、脉细涩、瘀斑等临床特征,而对于此类患者均可通过活血化瘀的手段进行缓解与治疗。虽然在中医内科活血化瘀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临床具体治疗过程中还是需要严格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活血化瘀的方式来使患者全身脉络得以打通,实现治疗和改善病情的效果。淤血是人体出现损伤之后发生的一种病理变化,如果放任淤血存在而长时间没有妥善处理则会损伤患者的机体气血状态还有肺腑脏器,患者容易出现疼痛症状。对患者在应用活血化瘀手段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考量各种因素,诸如患者如果存在血气虚弱的情况,可应用温补散寒方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所应用的活血化瘀类型药物均具有较为强烈的药效,如果患者本身机体状态较为虚弱,在选择药物的过程中应该要谨慎,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避免药物对于患者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中医内科的活血化瘀治疗方案在临床的实际应用当中必然存在两面性,因此在应用该治疗方案的时候应该坚持辨证原则,一方面它能够缓解由于淤血而引发相关临床症状,但在用药过程中可能会损耗患者机体元气,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的过程中医生要严格权衡利弊,询问患者病情并准确分析状态,做到对症下药,随着淤血形成的因素差异,在药物选择、剂量方面也需要灵活调整,不宜滥用活血化瘀的药品,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甚至会导致恶化。
综上所述,对于中医内科收治的需要通过活血化瘀方案治疗的患者灵活采取治疗方案对于病情干预有积极影响,同时能够广泛应用到各种疾病当中,可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桑,吴晓丹,林冠宏.针刺联合活血化瘀汤对脑出血患者疗效与安全性评价[J].陕西中医,2017,38(3):394-395.
[2]张银善,张敏,赵志英,等.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结合自拟活血化瘀醒脑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25):2781-2783.
[3]张征.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与活血化瘀方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1):112-114.
[4]胡耀芬.微创锥颅术联合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及对血浆D-二聚体及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16):1787-1789.
[5]宋宏雷.活血化瘀方药治疗血瘀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8):94-95.
[6]宫照文.活血化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骨折患者并发肺栓塞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7,25(3):53-54.
[7]朱永峰,赵青,安增军,等.缪刺联合活血化瘀汤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30):70-72.
[8]周妍卉,鲁军体.清肺化痰方联合活血化瘀法治疗肺炎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影响[J].陕西中医,2017,38(2):199-20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