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HcV-cag与HcV-rna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检测HcV-rna阳性的146例标本进行抗-HcV及HcV-cag检测,对其检测结果分析探讨。结果该组140例HcV-cag阳性,其符合率在95.89%(140/146),而抗-HcV的检测符合率为80.82%(118/146),两种检测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V-cag检测与HcV-rna检测呈现出很好的相关性。结论HcV-cag的阳性检出率同HcV-rna检测表现为相关性及一致性。HcV-cag检测可使丙型肝炎患者的疾病尽早发现及治疗,值得作为有效的检测方式加大推广,尤其在基层医院和不具备开展Pcr室的县级医院等。
关键词:丙型病毒性肝炎;HcV-cag;HcV-rna;抗-HcV
本文引用格式:魏连存,韩启福.HCV-cAg检测与HCV-RNA含量的关系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2):179,181.
0引言
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导致的肝脏发生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的严重传染病。可通过吸毒、针刺以及输血等途径传播。据WHO统计,全球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机率在3%左右,感染可表现为世界性分布,对人类身体健康已造成严重威胁[1]。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会引起肝脏的慢性炎症纤维化或者坏死,随着病情的进展部分患者会诱发肝硬化,严重者会导致肝细胞癌。其致病机制主要为病理性免疫应答使肝细胞受损,具有引发原发性肝癌的机率,丙型肝炎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高度慢性化。为此加强其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早期诊断十分关键,对其预防病毒的传播及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对丙型肝炎进行诊断主要依靠患者临床症状和HCV-Ab、HCV-cAg、HCV-RNA等指标进行相应诊断。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对HCV-RNA阳性的146例标本进行检测,探究HCV-cAg与HCV-RNA的关系,详细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选取2018年2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检测HCV-RNA阳性的146例标本进行抗-HCV及HCV-cAg检测,在所选患者中,女性患者有92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79岁,平均为(35.6±5.3)岁,男性患者有54例,最小年龄14岁,最大81岁,平均为(38.7±6.1)岁。
1.2试剂与方法
1.2.1抗-HcV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试剂为上海科华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抗-HCV诊断试剂盒,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结果判断:样本吸光度值比临界值(S/CO)≥1.0视为阳性,阳性结果二次复检为阳性。
1.2.2HcV-cag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试剂为湖南康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HCV-cAg试剂盒,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结果判断:S/CO≥1.0视为阳性,阳性结果经二次复检为阳性。
1.2.3HcV-rna检测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提供,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结果判断:测定结果<1.0×103 U/mL为低于检测下限为阴性;>1×103 U/mL的样本按照测定结果直接报告,判断为阳性。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计量数据通过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分析
在146例HCV-RNA阳性标本中HCV-cAg阳性为140例;其符合率在95.89%(140/146),而抗-HCV抗体其符合率为80.82%(118/146),HCV-cAg检测符合率明显高于抗-HCV抗体的检测,两种检测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HCV感染主要通过输血、静脉吸毒、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人体感染丙型肝炎之后,近50%患者会转为慢性肝炎。从全球流行病学报告来看,肝癌发病率中等的地区,多为丙肝所致,而且在一些发达国家慢性肝病发生主要和HCV感染相关[2]。HCV-RNA是诊断的金标准,可用于早期诊断,但是PCR检测技术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实验环境及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精密的仪器和昂贵的试剂,具有费时费力的局限性,对于基层医院来讲,此实验难度较高,推广与普及受限[3]。
因HCV抗体能和抗原并存于患者体中,可呈现终身阳性,因此,检查HCV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依旧是抗体检测。由于抗体只能反映出机体对HCV感染的免疫状态,无法对其进行直接的判定。此种检测手段仍局限于“窗口期”。HCV感染后至抗体产生前有40~70 d的窗口期,有的患者窗口期可延长至6~9个月或更长,少数患者由于免疫缺陷或系统发育未成熟而未产生抗体,而抗-HCV阴性无法排除携带HCV者,同时具备传染可能,导致无法得出准确的检测结果,此外,不同商家的HCV抗原组合,以及用量方面的差异亦会使检测结果不一致,导致出现大量的假阳性与假阴性,所以仅凭借抗HCV检测易发生漏诊误诊等情况[4]。
HCV-RNA主要是针对病毒的检测,可以直观的反应病毒复制和传染性,阳性是辨别HCV感染最有效的证据。感染HCV 1~2周便可通过血液检测出,阳性呈现早,其“窗口期”则短,感染之后病毒血症会出现三种时间模式,即持续、一过以及间隙,此阶段可使HCV-RNA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在向慢性丙肝转化期间中,少数患者血中HCV-RNA含量降低最后保持稳定,部分晚期肝病患者病毒含量较低,也会使检测结果受到影响,仅能通过行肝检免疫组化检验,方可使检出率提高。若病者以往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对HCV-RNA的复制进行抑制,HCV-RNA检测患者呈阴性也无法排除患者具有HCV感染的可能性,因此,此种检测方法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HCV核心抗原则是感染者体内最早出现的感染标志物,基本和HCV-RNA一起出现[5]。HCV核心抗原则检测时间段通常在发生感染后的15~70 d,HCVcAg于70 d之后消失,此时抗-HCV出现,HCV抗体检测时间需在患者感染70 d之后。检测HCVcAg可使“窗口期”减短,为早期进行正确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目前,HCV抗原的特殊性与抗体制备存在一定的难度,对HCV-cAg的研究也不足,但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HCV-cAg,方法简便,对实验室环境及人员要求相对不高,更易于推广于基层医院,具有较高的普及率,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146例HCV-RNA阳性标本进行检测,得出HCV-cAg阳性为140例,其符合率在95.89%(140/146),而抗-HCV抗体其符合率为80.82%(118/146),HCV-cAg检测符合率明显高于抗-HCV抗体的检测,两种检测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HCV-cAg的阳性检出率同HCV-RNA检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HCV-cAg检测可使丙型肝炎患者的疾病尽早发现及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检测方式,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值得在医学上进一步推广利用。
参考文献
[1]王江南,张小莲,杨光,等.化学发光法检测抗-HCV-IgG与荧光定量PCR检测HCV-RNA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临床评价[J].医学信息,2016,29(31):101-102.
[2]曹兴华,赵迎春.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检测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5):175-176.
[3]韩正周,任孔华,赵金凤,等.化学发光法检测丙型肝炎核心抗原滴度与丙型肝炎RNA含量的相关性研究[J].肝脏,2015,20(1):21-22.
[4]曹军皓,黄前川.丙肝病毒核心总抗原定量检测的临床应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4,29(2):108-109.
[5]侯佳宜,常海娇,梁佩君,等.丙型肝炎278例患者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核酸联合检测结果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8,25(3):265-26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