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疾病中抗核抗体与抗核抗体谱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10例于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自身免疫病患者作为本研究分析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分为A组(n=55)与B组(n=55)。采集全部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其中,对A组患者给予抗核抗体谱进行检测,B组患者在A组的检测基础上加入抗核抗体进行联合检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抗体滴度和临床检测准确率。结果A组共检测出阳性患者44例,总占比为80.00%;B组共检测出阳性患者54例,总占比为98.18%。A组检出准确率低于B组,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抗核抗体谱与抗核抗体对自身性免疫疾病进行联合检测,实现了检测准确率的有效提高,具有较高实际应用价值,建议推广使用。
关键词:自身免疫疾病;抗核抗体;抗核抗体谱,联合检测
本文引用格式:杨宇溪,潘丽,潘宝龙,等.自身免疫病患者抗核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8):199+214.
0引言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病变累及多器官、多系统,并呈慢性迁延的疾病。正常人体当自身细胞发生病变,或受到细菌感染或外界病毒侵入时,体内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效应细胞来铲除这些异己成份,但针对对某些人群,存在一些免疫系统在没有细菌或是外界病毒的侵入的情况下,却产生了攻击自体正常细胞的免疫反应,导致自身组织器官受损,这种情况被称为自身性免疫疾病[1]。目前,针对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临床主要给予抗核抗体谱与抗核抗体进行检测诊断,其中,抗核抗体谱在机体尿液、关节滑膜液、胸水以及血清等重要区域中均有存在的迹象,能为临床诊断自身性免疫疾病提供至关重要的参考数据[2]。将抗核抗体谱与抗核抗体联合检测应用到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诊治中,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检测效果[3]。本研究选取110例到我院进行治疗的自身免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展开研究分析,现将结果详情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110例于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自身免疫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分为A组(n=55)与B组(n=55)。A组中包括男25例,女30例;该组患者年龄为11-79岁,平均(68.35±1.11)岁。B组中包括男26例,女29例;该组患者年龄为10-80岁,平均(68.38±1.14)岁。所有疾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观察上述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发现,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下一步对比分析。
1.2样本采集。患者于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静脉采血,静置半个小时后,3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出血清。
1.3检测方法
1.3.1A组患者只给予抗核抗体谱检测,使用免疫印迹法,每次检测可对15种抗体进行筛查,全部检测均严格遵循相关标准。
1.3.2B组患者在A组的检测基础上加入抗核抗体进行联合检测。①抗核抗体谱的检测方式与A组相一致;②抗核抗体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检测的患者设定阴性与阳性进行对照,全部检测均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在显微镜下观察患者细胞组织内部的荧光存在情况,有荧光者视为阳性,无荧光者视为阴性。检测抗体结果主要包括1:100、1:320、1:1000以及1:3200四个滴度,当滴度大于1:100时视为阳性。
1.4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方法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共检测出阳性患者44例,总占比为80.00%;B组共检测出阳性患者54例,总占比为98.18%。A组检出准确率低于B组,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人体患上自身性免疫疾病时,机体会产生自身抗体,无论是哪种自身免疫疾病均会存在具备一定特殊性的免疫抗体谱[4]。自身性免疫疾病患者的机体血液中,存在着高效价的免疫抗体,因此,可将该特点作为临床诊断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5],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一种自身抗体也可以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出现。抗核抗体与自身性免疫疾病患者的身体内部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性,而RNA与DNA属于其中最为重要的自身抗体结构,也是组成抗核抗体谱的重要部分[6]。目前,临床针对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主要给予抗核抗体检测与抗核抗体谱检测。其中,抗核抗体检测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该检测法为临床中最常见的检测手段之一,具有极高的检测敏感性[7]。而抗核抗体谱检测法通常是在使用免疫印迹法的基础上进行,具有极高的特异性,且具备自动化形式与操作便捷等优点,能够帮助临床医护人员更简单的判定检测结果[8],但是抗核抗体谱法有自己的局限性,它使用的抗原是电泳后转运到硝酸纤维膜上的,如果转运时若出现转运不完全或抗原转运丢失就会导致检测结果假阴性,若出现抗原分子构象改变则会导致假阳性,抗核抗体谱上有多个模块相距较近且包被数种抗原,易相互影响而致假阳性。据报道[9],与间接免疫荧光法比较,抗核抗体谱中的抗ds-DNA阳性率较低,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抗ds-DNA抗体靶抗原为双链脱氧核糖核酸酶类,难以成功的经过电泳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致使敏感度降低而造成假阴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共检测出阳性患者44例,总占比为80.00%;B组共检测出阳性患者54例,总占比为98.18%。A组检出准确率低于B组,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了,将抗核抗体与抗核抗体谱联合应用到检测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过程中,就可以发挥前者的敏感性与后者的特异性优势,避免不足,减少误诊,实现对临床检测准确性的进一步提高,体现了极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使用抗核抗体谱与抗核抗体对存在自身性免疫病患者进行联合检测,能够呈现出理想的检测结果,实现临床检测准确率的有效提高,具有极高实际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焦鑫,何思春,王利君,等.抗核抗体和抗核抗体谱检测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价值比较[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8,24(04):41-44.
[2]黄晓.评价抗核抗体和抗核抗体谱联合检测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价值[J].智慧健康,2018,17(05):1156-1160.
[3]陈向华,王建吉,耿学丽,等.抗核抗体和抗核抗体谱联合检测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价值[J].河北医学,2017,46(08):179-181.
[4]徐少恋,古旭东,刘彩玲.抗核抗体及抗核抗体谱对自身免疫疾病诊断研究[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7,28(01):3673-3674.
[5]方玮.伴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和影像特点[J].浙江大学,2017,18(11):52-55.
[6]张恒,吴春健,田文宗,等.自身免疫病患者抗核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26(23):321-324,333.
[7]陈艺心,张志成,潘锋,等.抗核抗体谱、补体和免疫球蛋白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8(08):152-155.
[8]王琰.西宁地区1180名健康老年体检者ANA及ENA抗体谱检测结果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7,26(01):333-335.
[9]张秀琴,潘宝龙.295例自身免疫病患者的抗核抗体谱检测[J].医疗装备,2016,29(13):70-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