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十字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02 15:00: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十字灸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近四个月山东省中医院督灸中心中符合标准的患者共15例,给予十字灸疗法,一周一次,连续治疗六周,观察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的变化。结果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计4例。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计9例。未愈:症状无改善,计2例。总有效率约为87%。结论十字灸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脾胃虚寒型胃痛症状,且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十字灸;胃痛;脾胃虚寒型

本文引用格式:刘平,赵金蕾,张琼琼,等.十字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9):208.

0引言

胃痛又称“胃脘痛”,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的疼痛,胃痛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并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1],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反复发作的病症。西医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引起的疼痛和此类似。笔者采用十字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15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5例患者均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来自山东省中医院督灸中心的患者,年龄最小者25岁,最大者65岁,平均年龄38岁。病程最短者一个月,最长者六年。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脾胃虚寒型胃痛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可见胃脘部隐隐作痛、绵绵不休、喜暖喜按、饥饿疼痛明显、得食缓解劳累或着凉后加重,可伴有呃逆泛酸、心烦等症状,乏力倦怠,胃寒怕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身形消瘦,大便溏薄,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或虚弱。

\


 
2治疗方法

(1)材料制备:


①药粉:进行十字灸所使用的药粉由科室自制,由黄芪、人参、肉桂、山药、白术、花椒、乌药、丁香等组成,研末过筛,每次使用约3g。

②姜泥:选取生姜800~1000g,洗净切丁,用粉碎机打成碎末后以纱布包裹滤去姜汁,制成湿度适宜的姜泥。

③艾炷:将清艾绒搓成艾柱备用,长约6cm,松紧适中。

④桑皮纸:将桑皮纸剪成2张25cm长条。

(2)施灸部位:中脘至中极连线及双侧带脉连线之间,呈一十字。

(3)操作方法:嘱患者排空膀胱后取仰卧位暴露腹部,于施灸部位用75%乙醇棉球消毒3遍,将药物粉粉填满肚脐后再均匀撒在施灸部位,呈十字形,然后将2张桑皮纸十字交叉覆盖在药粉上,将打好的生姜泥平铺在桑皮纸上呈梯形(宽约6cm,高约3cm),在姜泥中间压一长条状凹槽并将艾炷放置其中,点燃上中下3点,待其自燃自灭,连灸3壮约1h,施灸结束后将姜泥、艾灰和药粉移除,用温热的湿毛巾清理干净。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6周,观察疗效。

3治疗结果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计4例。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计9例。未愈:症状无改善,计2例。总有效率约为87%。

4体会

中医认为本病久病机体正气虚损、由实可转为虚,脾阳日久受寒邪损伤,热邪日久耗伤胃阴,多见脾胃虚寒等属虚证的证候。在治疗上多使用温阳健脾、理气和胃的治法常取得满意效果。

艾灸通过激发经络系统的功能,激发机体固有的抵御疾病和自我修复能力,调整机体的生理功能,使机体内部正气旺盛,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能够改善阳虚体质,对于虚寒型疾病有良好的疗效[3]。《医学入门》言“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取之于灸”。灸法妙在“温”及“通”,温是通的条件,通是温的目的,气血宣通则胃痛止。

腹部“十字灸”集神阙穴、中脘穴、关元穴、中极穴、气海穴等穴位于一体,充分发挥募穴与神阙穴的配伍作用,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巧妙地沟通在一起,能温补元阳,健脾和胃,温中止痛。脐隶属任脉,通过经络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相联系[4],是生命的根蒂,对于脾胃虚弱等病证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故将其作为十字灸疗的中心点;中脘为胃募穴、腑会,可调理中焦、健脾和胃止痛;天枢为胃经腧穴,大肠经募穴,补充人体后天之本,疏通胃经气血;关元、中极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培补元气,温阳止痛。灸疗粉方中黄芪、人参大补元气;肉桂补肾阳,暖脾胃,通脉止痛;附子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山药白术补脾养胃;花椒、乌药、丁香温中散寒止痛;生姜能够温中散寒,同时借助艾灸的温通功能,能使温热之感逐步渗透到体内。诸药合用,共奏补益脾胃,温阳止痛之功。因此能有效改善脾胃虚寒型胃痛症状,疗效显著,且为绿色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


 
参考文献

[1]陈贵莲.针灸治疗胃痛3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5):3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41.
[3]武吕辉,陈菁,冯国湘.艾灸改善阳虚体质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6,22(14):94-97.
[4]高树中,衣华强,马玉侠,等.从脐调元气论脐疗的机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04):272-2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20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