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自我护理路径化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02 14:40: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病人间歇导尿自我护理路径化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进行随机对照实验,比较进行不同护理后两组病人的疗效。结果研究组病人的排尿功能恢复程度显著比对照组好。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进行路径化健康教育,可以明显减轻病人排尿障碍的不良症状,改善病人膀胱功能,提升病人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间歇性导尿;自我护理;神经源性膀胱病人

本文引用格式:李彩燕.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自我护理路径化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4):251-252.

0引言

病人脊髓损伤或先天性异常,可能造成膀胱神经病变,出现神经源性膀胱障碍,无法自行排便[1-2]。对于此类病人来说,改善膀胱功能,提升生活质量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实施临床路径健康教育,令病人进行自我管理,从而改善病人预后,提升病人生活质量。临床路径健康教育是一种高效的护理模式,其护理流程较为个性化、标准化,能够保证护理工作的高效性和连续性[3]。这次实验,我们对我院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病人间歇导尿自我护理的路径化健康教育的成效进行讨论,详细内容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来我院的神经源性膀胱障碍60例进行研究,平均将其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包括10例女性,20例男性,年龄50~80岁,平均(54.80±3.10)岁;研究组中包括11例女性、19例男性,年龄5 0~75岁,平均(54.60±4.15)岁。对比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及疾病状况等基本信息,没有显著差别(P>0.0 5),统计学无意义,临床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病人都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除此之外还进行健康教育,如入院后病人的相关环境介绍,病人膀胱功能恢复的知识,依照每个病人病情的具体情况进行康复训练指导,病人出院后进行相应的出院指导。研究组除常规护理外,还组织康复科治疗师、医师、护士对病人的情况进行分析,拟定临床健康教育路径,详细内容如下。

1.2.1入院第1天

责任护士和病人进行充分交流,对病人入院后的具体心理情况进行心理评估,拟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案,针对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帮助病人克服不良心理状态,提升治疗依从性。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查看病人有无出现泌尿系统感染;对病人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此外,通过相关查体,了解病人膀胱情况,向病人讲述自主排尿的方法和作用,同时向其发放自主训练的知识手册,从而令其更好地了解自主排尿的相关知识。

1.2.2入院第2天至第2天

组织相关知识讲座,可以采用图文并茂或是多媒体的方式向病人讲述间歇导尿术的相关知识,令病人更好地了解间歇导尿术[4]。依照膀胱检查的结果判断病人的膀胱类型,从而告知其如何进行自主排尿。第一,间歇导尿:若病人出现排尿感,应用14+16号导尿管,每天4~6次地进行间歇性导尿。此外,建议病人每天多喝水,每日喝水量不少于2000mL,但不要夜间饮水。经过以上训练,残余的尿量会少于100mL,这时就不再进行导尿[5]。第二,按摩膀胱:告知病人可在平时生活中用双手掌心从膀胱区域的底部向下进行环形按摩,每次持续3~5min,同时,将手掌放置在膀胱上方并进行按压,边按边移向耻骨后下方,力度由轻到重,令病人膀胱内不再残留尿液,每次操作间隔4h[6]。

1.2.3入院第6天至第7天

告知病人如何进行插管操作并教授其测量残余尿量的方法,此外,病人也应学会计算食物含水量的方法以及每日调整导尿次数的方法。

1.2.4入院第8天至第9天

评估病人对间歇导尿术及其适应证、自行排尿练习、插管操作和其他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指出其错误的地方,从而保证其完全掌握以上知识。

1.3疗效判断标准

选择4级评定法进行评估,痊愈:病人在小便前有感觉,同时能够完全自主控制排尿过程,即0级;显效:小便前有感觉,小便基本能控制,有时出现尿失禁为I~Ⅱ级;有效:小便时有感觉,有时能够自主排便,但大部分不能控制为Ⅲ级;无效:干预前后无变化[7]。

1.4统计学分析

所得信息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和2检验,所得信息有显著差别(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通过比较两组信息,我们发现,研究组病人的排尿功能恢复程度显著比对照组好,差别明显(P<0.05),统计学有意义,详细内容如表1。

\


3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排尿障碍,出现肾积水、泌尿系统感染及结石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出现肾功能不全,危及病人生命[8]。所以,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来说,临床上除进行对症治疗外,还应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和膀胱护理健康教育,令病人尽快掌握导尿技术,提升病人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本次实验中,对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进行间歇导尿自我护理,依照病人的具体情况,医师和责任护士拟定健康教育计划,依照科学合理的计划对其进行针对性教育宣传工作。和常规健康教育宣传相比,路径化健康教育更加科学,合理性更强,效果更好。

本实验表明,研究组的排尿功能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更好,差别明显(P<0.05)。所以,对神经源性膀胱障碍的病人进行路径化健康教育,可以明显减轻病人排尿障碍的不良症状,改善病人膀胱功能,提升病人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蕊.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间歇导尿自我护理中应用路径化健康教育的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6,15(12):717-728.
[2]刘淼,黄宝靓,彭汉玲.路径化健康教育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自我护理的效果研究[J].医药前沿,2015,34(12):891-892.
[3]李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自我护理的路径化健康教育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2018,29(16):271-272.
[4]王桂荣,吕义荣,胡睿嫱.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自我护理的路径化健康教育[J].中国康复,2012,3(10):719-720.
[5]陈文琼,丁小英,马霞,等.路径化健康教育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自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3(19):721-722.
[6]佘秋群,郭声敏.社区中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间歇导尿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12(23):901-902.
[7]于喜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护理中延续性服务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8(12):611-612.
[8]艾艳,朱世琼,刘昌桃,等.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6):175-1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20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