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交泰丸与活血祛瘀药组方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疗效。方法采用交泰丸与活血祛瘀药(柴胡、丹参、郁金、川牛膝、赤芍、地龙)组成自拟祛瘀通道引阳入阴方以汤剂加减治疗。方法黄连3-15g、肉桂3-5g、柴胡15g、丹参30g、郁金12g、赤芍15g、生川牛膝30g、地龙10-20g,水煎,中午午休前半小时及晚上睡前半小时服用。结果66例患者,治愈58例,占87.9%;好转8例,占12.1%。结论交泰丸与活血祛瘀药组成自拟祛瘀通道引阳入阴方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卓著。
关键词:祛瘀通道引阳入阴方;顽固性失眠;治疗;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李全香,张红旗.祛瘀通道,引阳入阴,治疗顽固性失眠66例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7):242-243.
0引言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或“不得卧”“目不瞑”,是一种难治性的见病,它既可以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疾病,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1,2]。其病因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调、年迈体虚。病机总属阳不入阴,阴阳失交。《辩证录》云:
“盖日不能寐者,乃肾不交心;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肾也”[3]。临床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祛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笔者从医二十余年,反复研究,治疗上百名失眠患者,对于顽固性失眠患者从“淤”[4]着手,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说“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血府逐瘀汤若神”[5],运用交泰丸引阳入阴,活血祛瘀药开道,治疗顽固性失眠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66例患者均属于2010年1月至2018年10月中医门诊病人,其中39例为女性,27例为男性,年龄40-80岁之间,病程6个月至10年。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十版》[4]:①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②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③本病症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病后体虚等病史。
1.2.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①患者主诉失眠,如难以入睡,易醒易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或醒后不适等。②社会功能受损及引起苦恼,包括早上或整个白天不够清醒,或不能恢复充沛精力,白天感到疲劳或想睡,注意力不集中,由于认知功能受到损害影响工作或学习能力,关注失眠及担心失眠的后果,并由此产生苦恼。③失眠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④不是由各种精神神经和身体障碍所致。多导睡眠图、脑电图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1.3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诊断不寐的诊断标准及西医诊断标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失眠的诊断标准。
1.4排除标准
①一过性失眠。②生理性失眠。
1.5治疗方法
采用交泰丸与活血祛瘀药(赤芍、丹参、地龙、生川牛膝、郁金)组成自拟祛瘀通道引阳入阴方:黄连3-15g、肉桂3-5g、柴胡15g、赤芍15g、丹参30g、生川牛膝30g、郁金12g、地龙10-20g。肝胆实火加龙胆草,黄芩;胸闷胁胀情志不舒加柴胡,香附;痰热内扰加竹茹,黄芩;心悸不安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朱砂;嗳气、脘腹胀满加焦三仙,厚朴,茯苓;心血虚加酸枣仁,龙眼肉,茯神;阴虚火旺加知母、阿胶。
2结果
疗效标准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睡眠正常(睡6-8h),伴有症状消失。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变。
治疗结果:66例患者均停服地西泮、阿普唑仑等镇静催眠药。治愈58例,占87.9%。好转8例,占12.1%。服药最少6剂,最多60剂,平均28剂。
3典型病例
吕某,男,64岁,2011年3月20日就诊,主诉睡眠差伴头痛、头晕10年余,近1个月加重,十余年来多方求医,口服中药五十余剂,时轻时重。后改服地西泮2.5mg,每晚睡前口服,半年后疗效欠佳,地西泮逐步增至10mg,疗效不理想,随后改为阿普唑仑0.4mg口服,后增至0.8mg睡前口服,每晚服药后可睡眠3-4h。为避免镇静催眠药副作用(痴呆),特来我中医门诊就治。刻下:口苦、头晕、头痛、反应迟钝,面色晦暗,黑眼圈明显,肢倦神疲,不思饮食,消瘦,目赤耳鸣,舌质紫暗,舌苔黄腻,脉数。中医诊断为不寐,辩证为瘀阻心脉,脾气虚弱、肝火扰心。治疗:阿普唑仑减为0.4mg,选用祛瘀通道引阳入阴方加减:丹参30g、地龙20g、郁金15g、川牛膝30g、柴胡15g、黄连10g、肉桂3g、龙胆草10g、黄芩15g、竹茹15g、夜交藤30g、合欢皮10g、远志6g,水煎,中午午休前半小时及晚上睡前半小时服用,服5剂后入睡较易,睡眠时间增至5h左右,阿普唑仑减为0.2mg,患者肝火减轻,去龙胆草、黄芩、竹茹,上方加用人参6g、炙黄芪30g、酸枣仁30g、茯神15g、远志6g,黄连减为3g,水煎,中午午休前半小时及晚上睡前半小时服用,继服30余剂,停服阿普唑仑,睡眠逐渐增至7h,诸症消失。
4讨论
失眠的病位主要在心,因心主神明,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心所养在血,血的来源在脾的生化,肝的贮藏,血足则肾精足,肾水充沛,肾水才能上济于心,心火不至偏亢,而下蛰于肾水,则肾水不寒,而行氤氲之气,心肾相交,阴精内守,卫阳护外,阴阳协调,则神志安宁,人方能入寐,如思虑劳倦,耗伤精血,阳气偏亢,伤及诸脏,精血瘀阻,心神失养,则神不内守,阳不入阴,每致顽固性不寐[6]。《灵枢▪邪客》篇指出“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桥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方中丹参、地龙凉血活血清心除烦,祛瘀开道为君药,赤芍、郁金凉血散淤为臣药,黄连清心,地龙凉血通络,清火制阳,肉桂引火归原,引阳入阴,川牛膝引血下行,与肉桂协同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凉血活血,引血下行,引阳入阴,阴阳相通,其卧立至。临证应分清虚实,实证以清心泻火,黄连用量宜重为10-15g,虚证宜滋养心脾,益气镇惊,黄连用量宜轻为3g,无论是何证型应佐以安神定志之品,如茯神、柏子仁、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夜交藤、磁石、远志、合欢皮等。
不寐除病位在心外,与肝脾肾三藏关系密切,其病机为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用药上注重调整阴阳,补虚泻实,使阳入阴,阴阳达到平衡,脏腑功能调和,阴交于阳,则睡眠改善[7,8]。
此外,也要重视心理治疗,对于因故心情压抑,情志不舒,忧心忡忡的证型,在治疗上应结合药物,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解决事情的争端,使其放松紧张或焦虑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以调达气机,阴阳平衡,才能趋近正常睡眠。
参考文献
[1]潘连奎.改良引阳入阴推拿治疗原发性失眠3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8(6):10-11.
[2]李云.引阳入阴联合音乐疗法治疗60例失眠症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9):9-10.
[3]陈士铎.陈士铎医学全集·辩证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311.
[4]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第十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08-110.
[5]高建忠.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1:27.
[6]吴秋玲,张晓雪,刘竺华.贾跃进老中医辨治失眠学术思想探讨[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1):7-8.
[7]肖小艳,胡胜林,冯国湘.针刺配合安眠穴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失眠验案1则[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5):109-110.
[8]高艺真.头针与背腧穴结合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