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贫血鉴别诊断中血常规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巨幼细胞性贫血40例作为观察1组,缺铁性贫血40例作为观察2组,再抽选40例健康者作为参照组。对其实施血常规检查。结果对三组检测人员检测后,参照组和观察1组的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指标高于观察2组,而观察2组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红细胞计数指标高于参照组和观察1组,参照组的红细胞平均体积高于观察1组和2组,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较,存在一定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贫血患者的鉴别诊断应用血常规检验临床价值高,对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可对贫血类型鉴别,从而开展相对应治疗,提高预后。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贫血鉴别诊断;应用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李书岭,白书堂.贫血鉴别诊断中血常规检验的应用价值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5):181+183.
0引言
若机体血红细胞量低于正常值,机体就会出现贫血的情况,从而对机体系统产生影响。临床中常见的贫血为巨幼细胞性贫血、缺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若不及时开展治疗,对其身心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需加强对贫血的鉴别诊断,从而为医师提供诊断依据,提高患者预后。血常规检验对贫血患者的鉴别在临床中应用率非常高,可以作为临床中有效的诊断依据。检验过程中,技术人员操作不当、医疗设备不完善,会使检验各项指标存在差异性[1]。本文针对我院贫血患者针对诊疗过程中应用血常规检验,分析其临床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巨幼细胞性贫血40例作为观察1组,缺铁性贫血40例作为观察2组,再抽选40例健康者作为参照组。参照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16-68岁,平均(37.63±1.89)岁;观察1组:男孩:14例,女26例,年龄17-66岁,平均(36.99±1.90)岁;观察2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18-67岁,平均(36.96±1.89)岁;三组在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与剔除标准。纳入标准:①观察1组与2组患者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头疼、头晕、脸色苍白等情况;②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剔除标准:①中途退出者;②血液传染性疾病;③肝肾功能障碍;④不配合者;⑤不接受血常规检查。
1.3方法。告知受检人员,检查前禁食12 h,在其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液2 mL,将血液放置到血常规抗凝管中。在真空状态下抽取血液标本,抽取后对试管血液轻轻摇晃,让血液充分混匀。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实施血常规检查,根据相关流程进行操作。
1.4观察指标。对三组受检人员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相关指标水平情况。
1.5统计学分析。本文研究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三组检测人员进行检验后,参照组和观察1组的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指标高于观察2组,而观察2组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红细胞计数指标高于参照组和观察1组,参照组的红细胞平均体积高于观察1组和2组,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较,存在一定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贫血的临床特征就是外周血红细胞数量下降,根据临床数据可发现,贫血患者的数量呈递增状态,这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安全,而这其中女性贫血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分析原因,多在于女性生理结构存在一定特殊性[2]。由于现代工作压力大,人们运动量过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贫血患者的发生率呈递增状态。工作压力大、生活作息不规律、错误的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贫血患者的发生率呈递增状态,贫血会导致机体出现头晕、头疼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对贫血患者诊断非常重要,对其实施治疗也有一定临床意义。根据贫血具体类型,从而制定相对应治疗措施,改善患者机体贫血状况,提高预后效果。
初期贫血无明显临床症状,从而无法得到患者的重视度,当机体察觉时到院就诊,疾病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还会伴有感染、脑血管等疾病,从而增加治疗难度,影响患者预后。临床中,贫血发生率最高的就是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3]。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就是血液中铁元素较少,机体长时间处于缺铁的状况,从而影响Hb的合成能力,从而引发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DNA合成障碍的情况,机体也会存在叶酸、维生素B12缺乏的情况,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主要因素为药物、遗传,临床症状表现为细胞形态巨型变化、大红细胞性贫血,骨髓受到损伤,从而导致无效性红细胞生成。贫血对患者机体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及时的对疾病做出诊治,对其预后有着积极的影响。
临床中,对贫血诊断方式很多,对缺铁性贫血患者实施骨髓铁染色属于检验金标准,但是此方法属于有创操作性行为,会对机体产生一定损伤,而且取材部位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有着非常高的应用率,有助于观察患者机体是否存在贫血情况,还可对其贫血类型进行检测,为医师提供诊断依据,从而开展相对应治疗,改善机体贫血情况,提高预后效果。部分医院联合基因检测等其他专业方法对贫血类型进行确定,但由于相关技术人员、医疗设备不完善,从而导致开展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存在一定差异性。此次研究中得出:对三组检测人员检测后,参照组和观察1组的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指标高于观察2组,而观察2组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红细胞计数指标高于参照组和观察1组,参照组的红细胞平均体积高于观察1组和2组。医师根据患者指标波动情况,可分析其贫血类型,从而实施治疗,改善患者机体不适,提高其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对贫血患者的鉴别诊断应用血常规检验临床价值高,并对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可对贫血类型鉴别,从而开展相对应治疗,保障预后,获得患者与医师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姚文娟,穆启明.血常规在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诊断的应用价值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8):1129-1130.
[2]佟丽君.血常规检测在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6):121-122,135.
[3]苏明珍,黄劲柏,陆雯静,等.轻型α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临床鉴别[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2):10-12,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