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捏脊疗法辅助治疗婴幼儿腹泻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7 年 12 月至 2018 年 6 月门诊收治的腹泻患儿 60 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捏脊疗法,将患儿大便次数,治疗周期,患儿及家属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在患儿大便次数,治疗周期,患儿及家属满意度等观察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疗效确切,患儿及家属易于接受,适宜向临床推广。
关键词:捏脊疗法;婴幼儿;腹泻
本文引用格式:王俊格 . 捏脊疗法辅助治疗婴幼儿腹泻 30 例临床观察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59):213.
0引言
婴幼儿腹泻是临床中常见的儿科疾病,该病多发于0-3岁婴幼儿,主要临床表现有: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如水样便,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不良。捏脊疗法又称捏积疗法,是中医学推拿手法的重要手法之一,主要功能为行气活血,调和阴阳,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等。捏脊疗法在古代文献中最早用于治疗腹痛,后来发展为儿科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1-3]。笔者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通过小儿捏脊辅助治疗小儿腹泻30例,现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来源
来自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雄县医院中医科门诊收治病人60例,用随机分组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人,平均年龄8.9个月,对照组30人,平均年龄9.1个月,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从年龄、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学》[4]进行辨证分型。伤食泻:患儿腹泻腹胀,大便量多,味酸臭,伴口臭纳呆,呕吐酸馊;寒湿泻:患儿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小便清长,苔白腻,指纹色红或青;脾虚泻:患儿久泻不愈,或经常反复发作,或每于食后即泻,便稀。
1.3具体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前组基础上采用捏脊治疗: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或坐位,施术者用两手拇指桡侧缘抵住皮肤,食、中二指前按,三指同时相对用力提捏皮肤,皮肤提起高度为1-2cm,沿脊柱两侧膀胱经第一侧线匀速交替捻动向前,由长强穴起,止于大椎穴为1遍,捏脊一遍的时间约为25-30秒,如此反复操作12遍,第三遍开始“三捏一提”,每日1次[5,6]。
1.4观察指标
患儿大便次数,治疗周期,患儿及家属满意度进行观察比较[7]。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2结果,表1。
3讨论
腹泻病属于中医“泄泻”,主要证型为脾气亏虚和脾肾阳虚,《解儿难》中提到小二稚阴稚阳,捏脊疗法能够调理阴阳,补脾健肾,使阴平阳秘,从而达到满意效果。沿脊柱两侧循行的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同时华佗夹脊穴也分布于脊柱两侧,捏脊疗法直接操作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其上有诸多背俞穴分布,与脏腑相关,具有调补脏腑气血、健脾和胃宽中等作用,故捏脊操作时常可根据病情不同而重提相应腧穴,促进机体功能恢复,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23]。现代临床研究进一步对捏脊疗法的疗效进行了验证,具有改善小儿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增进食欲,提高血红蛋白含量及木糖吸收率等作用[9-12]。综上,捏脊疗法是中医治疗手段中的特色治疗方法,适宜向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火莲.捏脊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1):1497-1498.
[2]梁忠培.捏脊疗法文献及临床适宜证、操作技术规范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10.
[3]白杨,郭义,王红.捏脊治疗小儿腹泻的文献研究[J].河南中医,2012,32(10):1402-1404.
[4]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5]蒋龙龙,刘昱材,李学超,等.捏脊疗法作用机制及作用特点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08):2852-2856.
[6]刘昱材,李学超,李梦莹,等.捏脊手法规范化文献研究——基于教材、专著以及临床文献对捏脊手法的规范化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08):1396-1398.
[7]陈永红.儿科疾病诊断与疗效标准[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49.
[8]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30.
[9]郝俊卿.捏脊疗法治疗小儿疳积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研究,1997(01):36-37.
[10]胡燕.捏脊治疗小儿疳症的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2(06):117-118.
[11]董丽萍.参苓白术散与捏脊并用治疗小儿疳积30例[J].临川荟萃,2011,26(18):1633-1634.
[12]马莉.捏脊疗法对婴幼儿肺炎患儿因输液引起阵发性腹痛的治疗作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09):63-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