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脑出血患者血清胆红素和脂质变化。方法本次选择对象为脑出血患者40例和健康人员40例,时间在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将其分别当做研究组、参照组,所有受检人员入院后据能接受血清胆红素和胆固醇检测,最后对检测结果的差异性进行总结。结果对比受检人员的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胆固醇、直接胆红素和DBIL/IBIL,研究组较比参照组更低,2组间相比较,P<0.05。对比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研究组显著高于参照组,2组间相比较,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可将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为独立危险因素,与此同时,患者甘油三酯、DBIL/IBIL与脑出血存在相关性。
关键词:脑出血;血清胆红素;脂质;相关性
本文引用格式:赵文浩,贺瑛福.脑出血患者血清胆红素和脂质变化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5):174.
0引言
体内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以胆红素为主,多数临床常认定血清胆红素上升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低浓度则被严重忽视。据有关统计显示,低胆红素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相关性,同时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直接关系[1]。为此,本院对脑出血患者血清胆红素和脂质变化进行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并总结分析结果,具体情况见下文描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参与本次研究的脑出血患者40例和健康人员40例,时间在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将其分别当作研究组、参照组。研究组脑出血患者中年龄在32-84岁,平均(57.2士11.5)岁;其中男9例,女11例。参照组健康查体者中年龄在35-85岁,平均(59.3士11.4)岁。其中男28例,女12例。2组脑出血患者、健康查体者的各项基线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性,即可用P>0.05表示两者之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研究组患者入院3天内进行采血,参照组则体检当天进行采血。在此期间需确保空腹,时间超过12小时,之后将血清迅速分离。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以下指标进行检测,如: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若患者的甘油三酯超过4.5 mmol/L,需采取特殊处理。
1.3指标的判定依据[2]。对比且分析两组(研究组和参照组)受检人员的各项指标,主要包括: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胆固醇、直接胆红素、DBIL/IBIL、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4统计学分析。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2组受检人员的各项指标,并用t值进行检验,对两组患者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形式进行卡方检验,核对数据软件选择SPSS 21.0软件,当研究指标存在明显差异时,检验P<0.05。
2结果
对比各项指标,研究组与参照组组间数据比对判定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讨论
临床初步认为,脑出血的引发因素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发的脑血管破裂存在相关性。与此同时,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直接关系。据有关资料表明,胆红素为生理性抗氧化剂,可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3]。也有专家表示,循环中不同类型的胆红素,均可将超氧自由基的损伤清除,对人体低密度脂蛋白进行有效保护,提出血清胆红素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必然联系,可将其作为脑梗死的独立高危因素[4]。此次数据中,研究组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胆固醇、直接胆红素和DBIL/IBI显著低于参照组,而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参照组,说明血清DBIL/IBIL比值与脑出血存在相关性。该类患者的DBIL和IBIL变化不同,不仅与脑出血部位血红蛋白吸收引发的胆红素水平上升有关,同时与胆红素的抗氧化作用有着直接关系。
总之,脑出血患者可将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为独立危险因素,与此同时,患者甘油三酯、DBIL/IBIL与脑出血存在相关性。
参考文献
[1]张元晓,李斌,顾乃兵,等.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急性脑出血关系的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4(8):963-964.
[2]张作慧,张尊胜,沈霞,等.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4):3604-3606.
[3]张元晓,李正仪.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急性脑卒中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2012,07(2):148-150.
[4]黄顺仙.脑出血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的相关性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2):134-1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