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李东垣从脾胃辨治带下病的学术思想探微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30 13:55: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李东垣创立了脾胃学说,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观点。李东垣擅长从脾胃辨治带下病,他认为脾胃虚损是带下病的根本原因,在治疗上以温补中焦脾胃为主,辅以燥湿、升阳、泻火为治则,李东垣用药灵活多变,但不离脾胃之根本,重用甘温,慎用苦寒之药,李东垣从脾胃辨治带下病的学术思想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可为带下病的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关键词:李东垣;脾胃;带下病

本文引用格式:刀双婷,郝霞,杨丽娟,等.李东垣从脾胃辨治带下病的学术思想探微[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9):278,280.

0引言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学派”的代表人物,专注于脾胃的研究,他认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喜怒忧恐、劳疫过度是脾胃虚损的常见原因,他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强调脾胃为“元气”  化生之源,李东垣在理论与组方上非常重视升发脾胃之气,脾胃居  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胃主降,且脾阳之升清,有赖于胃阴之降浊;胃阴之降浊,又有赖于脾阳之升清。脾与胃互为表里,相互为用。这种升清降浊的有序运动是水谷正常运化为精微物质的主要形式。李东垣认为脾胃虚衰是内生百病之根本,带下作为一种局部表现,与湿邪有关,外感湿邪易困脾,湿邪易伤阳气, 可致脾阳不足,运化无权,水湿内生,形成内生湿邪,使带下病缠绵难愈。故李东垣认为脾胃虚损是带下病产生的根本原因,他擅于从脾胃辨治带下病,他的治法及用药均不离脾胃。现笔者就李东垣从脾胃辨治带下病的理论、治法、方药等作如下探讨 [1]。

\

 
1带下病成因

李东垣辨治带下病的学术思想与脾胃、元气阴火学说有密切关系 [1],在其论著中虽未直接对带下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专门的论述,但从其治法及用药来看,足以体现他擅从脾胃辨治带下病的学  术特点。他认为“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也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2] 李东垣在《兰室秘藏·妇人门》中提到:“妇人脾胃虚损……皆由脾胃有亏,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经漏不止,其色紫黑,如夏月腐肉之臭。”[2] 李东垣认为脾胃虚损是带下病产生的主要病因,脾胃虚损,阳气下陷,伏合阴火,加之脾虚,水湿不化,致使湿热相合下注而成带下淋漓。脾胃亏虚,清阳不升,湿浊停聚, 流注下焦,脾虚气陷日久,也可出现“始病热中,末传寒中”的阴火转化为寒证的现象,引起下焦寒湿,或下焦虚寒,甚至命门火衰,阳气下脱为寒湿带下。

2带下病分类

李东垣将带下分为白带、赤带、赤白带,在《兰室秘藏·妇人门》中提到:“中有白带者,脉必弦细,寒作于中。中有赤带者,其脉洪数疾,热明矣,必腰痛或脐下痛,临经欲行,先见寒热往来,两胁急缩,兼脾胃证出见,或四肢困热,心烦不得眠卧,心下急,宜大补脾胃而升举血气,可一服而愈。”[2] 在《活法机要·带下证》中提到:“赤者,热入小肠。白者,热入大肠。其本湿热冤结于脉不散,故为赤白带下也。”[2]  综合来看,李东垣认为白带多由“寒”作祟,赤带者, 多夹“热”,赤白带则与“湿热郁结”有关。而寒邪则分为虚寒和实    寒(寒湿)。在《兰室秘藏·妇人门》中并没有提到用来治疗赤带的方剂,而李东垣在论述带下时是与崩漏一起进行的,有些方剂又是可以兼治带下和崩漏,故笔者认为此之“赤带”可能与“崩漏”相似,病因与“脾胃虚损、中气下陷、与相火相合,湿热迫血妄行”有关,其治法相同,以补脾胃,泄阴火除湿为主。

从现代对带下性状的分类来看,李东垣辨治带下的类别不够全面,但从他治疗这三种类别的带下病的方法来看,我们可以见微  知著,从疾病的根本,灵活依据兼夹之证,加用辅药,以达标本兼治的目的。李东垣开辟了从脾胃辨治带下病的方法,在他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才有了后世明代薛立斋《女科撮要》和明代万全《万氏妇人科》中对带下以脾胃论治,明代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妇人》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 • 妇人规》和清代傅山《傅青主女科》也有带从脾虚而论的说法。现代中医治疗带下过多病的治则以健脾、升阳、除湿为主 [3],也是继承了李东垣从脾胃辨治带下病的学术思想。

3带下病的治疗

李东垣在《兰室秘藏·妇人门》中提到治疗带下病的方剂较多,共有 11 个 [4],分别是酒煮当归汤、固真丸、助阳汤、丁香胶艾汤、当归附子汤、调经补真汤、延胡苦楝汤、桂附汤、补经固真汤、温卫补 血汤、四圣散等。这 11 个方剂多从脾胃入手,用药灵活,多用温补、燥湿、升阳、泻火等药物治疗带下病。

\

 
3.1寒湿带下

对于寒湿带下,李东垣采用酒煮当归丸和固真丸等温补中焦脾胃,升阳泻火。他认为白带为“寒湿乘其胞内”[2] 所致,提出“治法当大泻寒湿”,对于药物的剂型,由于寒在下焦,他提出“以丸药治之”,“治宜缓,大忌汤散”,方用固真丸大泻寒湿。固真丸治“白带久下不止,脐腹冷痛”药用酒制白石脂、白龙骨燥湿,炮干姜大 热辛泻寒水,以黄柏之大寒为因势利导并泻阳明经伏火,体现了寒 热并用之旨,使大热之药不至于伤胃,助生他疾,柴胡、芍药引药入  肝经,防辛热之药太过,柴胡亦有升阳举陷之功,又加当归养阴微 泻肝经阴火,和其血脉,服药法中还嘱咐“无令胃中停滞,待少时 以早饭压之,是不令热药犯胃。忌生冷硬物、酒湿面。”这体现了 他在治疗疾病及用药的过程当中时时固护脾胃的特点。如书中描 述,酒煮当归丸是用来治疗“白带下注,腰以下如在冰雪中,以火焙炕,重重厚棉衣盖其上,犹寒冷,不任寒之极也”[2],其为寒极在下焦之症,本方具有温中祛寒,升阳泻火、燥湿之功。

3.2虚寒带下

对于虚寒带下,李东垣立助阳汤,助阳汤主治“白带下,阴户中痛,空心而急痛,身黄皮缓,身重如山,阴中如冰。”[2] 从李东垣所描述的症状可以看出,此之白带是由脾胃虚寒,脾阳不足,久之导致肾阳不足,下焦虚寒失于温煦,故“阴户中痛,阴中如冰”,中阳不运,胸阳不振,故“空心而急痛”,脾胃虚弱,水谷精微不能荣养肌肤或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身黄皮缓”,湿性重浊,困遏肌肤,故“身重如山。”助阳汤药用生黄芩泄阴火燥湿,干姜、高良姜温补中焦脾胃,使水湿得以温运,真武汤中的“附子”,苓桂术甘汤中的“桂枝”均有温阳利水之旨,李东垣运用干姜、高良姜亦体现了温阳运水之功。陈皮、柴胡升阳举陷,恢复脾阳的升清功能,防风为祛风药,取其燥湿之功,郁李仁、白葵花旨在使其油腻之性滋益津液,防带下过多,日久血海将枯,津液不足。当归附子汤是李东垣用来治疗赤白带下的代表方剂,从当归附子汤的用药来看,也主要是以温中祛寒为主,故笔者认为赤白带下的产生亦和脾虚气陷,阴火寒化,下焦虚寒有关。此外调经补真汤、延胡苦楝汤、补经固真汤等也主要是以温补中焦脾胃为主,药味相似。如白带腥臭, 多悲不乐,用桂附汤。

4李东垣治疗带下病的用药特点

李东垣在治疗带下病的药物选择上独具风格,他喜用大量的温热药物如干姜、高良姜、附子、茴香等以温补中焦脾胃,恢复脾胃自身运化的功能,则水湿之邪得以温化。出于固护脾胃的理念,苦寒药应用较少,还强调用酒洗、酒炒、酒浸等办法来减缓其苦寒之性。他还擅从阴阳四时之象来阐发中药药理,掌握四时阴阳升降之理,按“药类法象”[5] 中的“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等五象理论进行组方用药,在升举阳气的药物上, 他治疗带下病多采用防风、羌活、升麻、柴胡,意在取其防风、羌活“风能胜湿”之功,与升麻、柴胡同用升发阳气,升阳除湿,升清降浊。他在《脾胃论·随时加减用药法》中提到:“清气在阴者,乃人之脾胃气衰,不能升发阳气,故用升麻、柴胡助辛甘之味,以引元气上升。”[2]又以陈皮、甘草甘温培土,资元气,元气得升阴火自降,即“甘温除热”法治之。总体来看,李东垣治疗带下病以温阳药物为主,旨在使脾阳恢复,恢复运化水湿功能,此外,温热药物亦能够温化水湿,使带下量减少,从带下产生的根源治疗带下病。

5结语

带下病若缠绵难愈可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故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是医患双方共同的期望,李东垣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对带下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通过在临床上对带下病患者的观察和病史详询发现,此类患者大多罹患脾胃疾病,由此推测脾胃病与带下病的发生之间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将李东垣从脾胃辨治带下病的学术思想运用到临床上,改变“见带止带”“见湿利湿”的定势思维,或可大大提高带下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耿丹丹,杜惠兰.浅谈李东垣妇科病学术思想及用药特点[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11):1524-1526.
[2]王国辰.李东垣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7-8.
[3]谈勇.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26-127.
[4]何广益,田杨,张诗晗,等.李东垣《兰室秘藏》妇科学术思想与用方用药探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6):861-864.
[5]张元素,李东垣.珍珠囊·珍珠囊补遗药性赋[M].伍悦,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99-204,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015.html
本文标签: 李东垣 ,脾胃 ,带下病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