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传统养老模式渐渐不适应社会发展,出现了老年人日益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落后的养老模式之间矛盾。新型的“医养结合”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了解了医养结合的背景,阐释医养结合几种模式,总结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了解决方法。以促进医养结合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有利于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医养结合;人口老龄化;健康老龄化;反思
本文引用格式:储凡凡,朱薇,邵丽,等.健康视域下对医养结合模式的研究和反思[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9):42-44.
Research and Reflection on the Combination Model of Medical-Nursing Combined in Health Vision
CHU Fan-fan,ZHU Wei*,SHAO Li,LUO Ling-ling
(Southern Anhui Medical College,Wuhu Anhui)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the aging degree of China's population has deepened,the traditional endowment model has not adapted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and there have been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elderly's demand for better life and the backward endowment mode.The new model of“Medical-Nursing Combined“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understands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nourishing,explains several modes of combination of medical and nourishing,sums up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puts forward the solving method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al and culture,it is beneficial to realize the goal of“healthy aging”,“active aging”and“The old is provided with a treasure sense of security,care,worthiness and pleasure.”,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 dream.KEY WORDS:Medical-Nursing Combined;Aging of population;Healthy aging;Reflection
0引言
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疗养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1]。改变以往医疗和养老分离的状况,将医疗和养老紧密结合的一种养老模式。医养结合是将预防,治疗,护理照顾,康复及心理护理等有效结合,丰富了传统养老模式,在服务的基础上同时注重提高质量,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一种创新。从服务主体,相关政策,资源整合等各方面措施来缓解老龄化的一种养老模式。从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背景出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必要的,也是为了养老模式的必然走向。本文阐释了我国医养结合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其中的问题及对其进行了反思,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新型模式有利于实现健康老龄化,提高我国国民生活幸福指数。
1实施医养结合的必要性
1.1服务对象广,社会需求大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增长较快,据国家统计局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截止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80岁以上老年人从2011年的2200万人增至2012年的2300万人,年均增长100万人;丧失能老年人从2011年的3600万人增至2012年的3750万人,到2015年,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失智老年人(老年痴呆症患者)约占600万~1000万人,到2050年将达到2700万人;空巢老年在2011年约占9900万人,2012年将达到1亿[2]。子女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投入到老年人身上的精力很少。新时代,人们对养老的要求有所提高,不单单局限于衣食住行上,更多追求的是精神、心理层面。由此人们的养老负担加重,而国家提供的养老机构有限,社会在发展养老方面不健全。家庭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和国家政策支持,几种家庭结构各自所占的比重有所改变,“四四二”和“四二二”家庭结构所占的势头越来越猛,在家庭养老这方面存在着严峻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人均寿命提高,大多数老年人是半失能,失能,失智,患有慢性病,生活难以自理。子女忙于工作,且注意力倾向于子女教育与生活,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年迈的父母。因此家庭对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的要求更高,需求更大。
1.2老年人对美好生活需求与传统养老模式之间存在矛盾
中国传统思想“养儿防老”应运而生出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模式一直持续至今,并一直占据我国养老模式的主流。居家养老模式只能满足老年人简单的生活需要,只能保证温饱问题,简单的维持机体的需要。我国现阶段老年人多数与子女分居,生活上多自理,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不再只满足生理需求,更多追求的是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老年人对生活的期望值也有所提高,既要维持生命,又要保证的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有健康的体魄,通过旅游,锻炼,社交活动等满足自身的需求,丰富生活。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各自独立,相互分离。老年人一般患有一系列疾病,当疾病突发时,无法及时送至医院抢救,而耽误了病情。同时老年人患有疾病,多卧病在床或长居在家,无子女陪伴和及时医疗救治,而是损耗机体剩余营养。“医养结合”将医疗和养老二者合一,有利于为老年人提医疗服务,保证了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为老年人实现其他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2医养结合实施的可行性
2.1政策是医养结合的重要动力
政府政策出台为医养结合机构的建设创造了条件,指明了方向,扫清了一定障碍。有利于集资,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机构,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系统医疗和养老服务体系。有利于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改善和成熟。自2013年以来,国务院及中央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很多医养结合的政策。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家首次正式的将“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纳入文件,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思路,为养老事业发展指明方向,对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正式明确了“医养结合”的概念,对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如何分工合作,社区养老如何发展提供具体的要求,有了明确的措施,对“医养结合”进一步落实与细化。对于老年人入住机构标准一直是个难题,2017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重点任务分工的通知》中讲述了老年人健康分级标准,标准的建立可防止管理紊乱、医疗保险制度不合理及医疗和养老混乱。2018年6月国家卫健委《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医疗机构、医师审批工作的通知》核心内容是深化医疗卫生领域“放管服”改革。一申请医疗机构创办化繁为简,例如材料的审批简单化;二是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我国1999年进入老龄化,2013年才陆续有相关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来说具有滞后性。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峻,我国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主要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但就政府出台的政策,从2013年至今,一开始明确了“医养结合”的概念;完善机构的工程建设,包括娱乐设施和医疗设施;医疗和养老机构二者如何协调发展;明确了老年人健康分级标准;将中医运用到机构中,利于老年人的康复治疗;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健全等等。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推动了医养结合的发展,成为其重要的动力。
2.2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国内各地试点经验
西方国家较早进入老龄化阶段,医养结合模式发展较为成熟。部分发达国家在20世纪开始对医疗和养老服务进行一体化改革。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日本、美国和英国在该方面的研究较为有代表性。美国最为著名的是老人全包服务项目(Program of All 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简称PACE),以病人为中心作为服务宗旨,服务对象需55岁以上并经过评估后且要护理照顾的低收入老年人[3]。英国推出的整合照料(intergrated care)包括急诊、长期护理、社会关怀、交通、住宿和膳食服务,使老年人尽最大可能独立地生活,使不同机构合作为其主要实现形式,重点以社区为依托,政府为主导,将医疗照护资源和社会养老服务资源整合[4]。西方国家进入老龄化阶段比较早,探索时间较长,实践证明医养结合具有可行性。我国还属于试验阶段,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借鉴西方成熟的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形成正确的理论成果,以指导实践的开展。一般老年人多伴有失能、半失能、智力障碍、患慢性病等。传统的养老模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目前一些发达的省市已经对养老问题进行探索,北京、上海、合肥、青岛等地对医养结合进行试点,并初见成效。
2.3老年人提高对医养结合的认同感
儒家孝文化对人们产生较深的的影响,绝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居家养老。但据吴敏对城乡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显示,有26.43%的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服务有一定认识,43.32%的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服务了解很少,而30.25%的老年人对机构养老完全不了解。而根据对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意愿的多因素分析,了解机构养老、对养老机构印象好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机构养老[6]。通过吴敏的研究数据显示,对养老机构建立信任感和认同感超过一半,说明医养结合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医养结合模式是将医疗护理,康复、预防等。重要的是包括人文关怀,这是机构的一大特色,会重点关注老年人的精神与心理问题,同时也符合最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减轻老年人因疾病造成的压力,增强老年人与医护之间的信任感,有利于老年人对机构产生依赖感和认同感。
3医养结合的概念
医养结合(Medical-Nursing Combined)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一种创新,将养老和医疗资源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模式。其中,服务主体开始走向多元化,服务对象不仅仅是不健康者,对他们也不再是简单的身体医治,心理、生活上也开始被重视,临终关怀也得到了体现。“医”指健康检查服务、医疗康复护理服务、健康咨询服务、疾病诊治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等;“养”指精神心理服务、生活照顾服务及文体活动服务[3]。医养结合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迎合社会发展需求。医养结合是新型养老模式,将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有机结合,形成无缝连接。解决传统养老模式因医护救治而延误病情,造成老年人生活质量大大下降。王素英等认为,医养结合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种:“整合照料”模式、“联合运行”模式、和“支持辐射”模式,三种模式包含四种运营模式。养老机构新增医疗设施、医疗机构新增养老服务、养老与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和医养结合走进社区,融入家庭。
4三种模式、四种运营模式
4.1养老机构新增医疗设施
青岛福山老年公寓是山东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完善,集医、护、养一体化的现代化养老机构,收治失能、半失能老年人[7]。公寓内设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医疗设施完善,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专业化的医疗服务即护理照顾。创办了社区、家庭一体化的新型的养老模式。不仅提供了生活日常照料,而且提供了医疗上的帮助,利于预防,康复,保健,心理安慰等等。能够根据老年人身心状况提供针对性的医疗护理措施,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其劣势在于建造这类机构,成本比较大,所以一般入住的老年人经济条件相当好,同时制约其发展。医护人员不足,专业性不强。
4.2医疗机构新增养老服务
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是重庆医科大学辐射第一人民医院投资新建的,也是全国第一家大型公立医院主办的综合性养老机构[7]。中心通过严格的划分管理,分为普通养区、临湖护养区、老年医院、护理职业学院等。主要借助于重庆医科大学辐射第一人民医院中的医护资源和医疗设施,避免了医护资源的不足因素。这种运营模式设有大量的专业医护人员和先进的医疗设备,有利于为老年人提高专业性的治疗和日常的生活护理。当疾病突发时,减少转诊时间,利于抢救。劣势在于大量老年人入住医院,出现“押床”和人满为患的现象。造成医护人员的缺乏,医疗设施的不足,财力匮乏。
4.3养老与医疗机构相衔接
2012年成立的湘雅康乃馨医院是全国首次大型公立医院与高端养老机构的合作,开创了养老于医疗行业的结合的新模式,开启了保健康复和老年医疗领域发展的新纪元[8]。该模式优势在于它整合医疗和养老机构中优势部分,形成优势互补,合理的运用现有资源,减少投资成本;合作方式比较灵活,能够有疗的利用医疗机构中的人才和设施,建立了绿色通道,专家利用业余时间到养老机构坐诊。发展的不足在于这类模式较适应等级较高的医院和高端的养老机构。中低养老机构只能和社区医院合作,而社区中的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相对不高,医疗设施不全,无法为老年人提供全面养老医疗服务。
4.4医养结合走进社区,融入家庭
海口普亲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整合周边的医院资源,建设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养护站和家庭养老院等项目[8]。社区养护院设有病床,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实行双向转诊。医护人员会定期上门为老年人体检,健康指导及治疗。《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9]。政策的出台为医疗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契机。由于该运营模式结合了家庭、社区、机构三个方面,不利于管理,会导致机构功能划分不明显,职能不够明确,养老保险报销问题严重化。
5总结
我国自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医养结合还处于试点阶段,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将政府、社会力量有机结合。
5.1健全相关政策,创造环境
政府要健全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以解决“费用高,入住难”得问题。与此同时,政府可采取宏观调控方式,加大对医养结合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为其发展指明方向,创造良好的环境。严格建立“医养结合”的评估制度,将服务水平划分不同等级,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相对的服务,使资源利用最大化,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同时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押床”现象。
5.2激发社会力量,推动发展
市场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鼓励兴建盈利性社区医养结合机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社区医养结合领域;鼓励市场主体建设有偿高端养老设施及多层次养老服务,满足中高收入老年人的需求[11]。引导市场资源进入,减少财政负担,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三大机制,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政府应完善相关机制,增加财政补贴,激发积极性,引导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和组织、志愿组织和其他公益组织共同参与到养老服务提供中来[12]。
5.3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
鼓励医学院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和培养全科医学生,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社会相关部门开展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工资。一般护理人员日常工作量大,价值得不到相应的回报,社会贡献和社会索取达不到平衡,会造成职业倦怠,通过提高护理人员薪资,稳定护理人员;医生可多点执业。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和精力,可到机构坐诊。一方面可以缓解机构医生数量的不足,另一方面,医生可以提高自身价值,达到双赢;推进“互联网+养老”行动,以减少医护人员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政府可加强各高等院校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在校内多多举办创新创业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护理的专业性。
参考文献
[1]刘文俊,孙晓伟,张亮.构建全民健康覆盖视角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J].中国卫生经济,2016,35(01):35-37.
[2]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06):63-68.
[3]王天兰,苏芬菊,张璐姣,等.基于SWOT法分析社区医养结合空巢老人养老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8,16(06):721-723.
[4]张化楠.山东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
[5]张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03):102-104.
[6]冯丹,冯泽永,王霞,等.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A),2015,36(04):25-28.
[7]刘稳,徐昕,李士雪.基于SWOT分析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11):815-817,822.
[8]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09):129-136.
[9]佘瑞芳,谢宇,刘泽文,等.我国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07):7-9,66.
[10]
沈婉婉,鲍勇.上海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优化模式及对策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6):863-865,871.
[11]成秋娴,冯泽永.美国PACE及其对我国社区医养结合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A),2015,36(17):78-80,88.
[12]区慧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医养结合”机构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6):9-11.
[13]马丽丽,陈娜,汤少梁.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养老服务发展政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29(04):40-43.
[14]陈俊峰,王硕.城市“医养结合”型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以合肥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6(06):92-97.
[15]李秀明,冯泽永,成秋娴,等.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医养结合需求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0):1199-1203.
[16]张晓杰.医养结合养老创新的逻辑、瓶颈与政策选择[J].西北人口,2016,37(01):105-111.
[17]刘文红,彭嘉琳.护理服务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08):1023-1024.
[18]严妮.城镇化进程中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选择:城市社区医养结合[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22-28.
[19]纪娇,王高玲.协同理念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06):376-378.
[20]刘清发,孙瑞玲.嵌入性视角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探[J].西北人口,2014,35(06):94-97.
[21]符美玲,陈登菊,张伟,等.从长期住院研究谈构建“医养结合”照护体系的必要性[J].中国医院,2013,17(11):21-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