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髁骨折的效果评价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29 10:15: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讨论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髁骨折的效果。方法现随机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内髁骨折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前方入路方法实施治疗,观察组则采取后内侧入路的方法实施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以及骨折复位满意度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以及骨折复位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髁骨折可有效的提升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并且骨折复位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的应用。

关键词:后内侧入路;胫骨平台后内髁骨折;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李松森,蒋晓龙,尹大宇,等.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髁骨折的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5):69-70.

0引言

胫骨平台后内髁骨折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并不高,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屈曲位膝关节同时受到内翻以及轴向暴力而形成,导致胫骨平台后内侧平台在冠状面的压缩或者劈裂。骨折线一般起始于冠状面[1],与胫骨长轴呈30-45°向下延伸,同时伴有韧带、膝关节囊撕裂以及侧副韧带损伤,部分患者还同时出现外侧平台内侧部分塌陷。对于本病的传统手术方法为前方入路,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后内侧入路的手术方式开始在临床上应用,在本次研究中,对此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和分析,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现随机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内髁骨折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患者中包括了男26例,女25例,年龄为25-46岁,平均(35.5±3.1)岁,左膝20例,右膝31例,MooreⅠ型骨折23例,MooreⅡ型骨折29例;观察组患者中包括了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为25-47岁,平均(35.8±3.2)岁,左膝25例,右膝26例,MooreⅠ型骨折24例,MooreⅡ型骨折27例。参与本次调查的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患者对于本次调查内容和方法知晓明确,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

 
1.2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前方入路方法实施治疗,手术操作方法均按照标准手术步骤进行。观察组则采取后内侧入路的方法实施治疗,具体实施方法如下:患者入院后根据其软组织情况选择手术时间,一般在受伤后的4-14天实施手术。手术入路方法为内侧入路,将腓肠肌内侧作为解剖标志,沿着腓肠肌内侧头实施6-8 cm的皮肤切口,并且止于关节线[2];将皮下组织和筋膜切开,切开过程中注意保护小隐静脉,以钝性分离的方式将腓肠肌内侧头向外牵拉,并向内则牵开半膜肌,之后找到腘肌,从腘肌上缘将其向下牵开,最后充分暴露骨折部位[3],进行解剖复位后置入钢板,术中透视满意后再放置橡胶管,然后开始缝合,并留置负压引流管。患者手术后给予常规抗凝和抗感染治疗,并在术后48小时内视情况将引流管拔掉。术后早期进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在治疗3周之后进行不负重拄拐下地活动,3-5月之后进行X线复查后进行适当的负重训练。

1.3疗效观察和评价。对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以及骨折复位满意度进行对比和分析。膝关节功能恢复评价参考标Rasmusse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中包括以医师的客观观察以及自我主观评价,观察指标以及分数为疼痛6分、伸膝6分、关节稳定性6分,关节活动度6分和行走能力6分,总分为30分,分数高于27分时为优,26-20分为良,19-10分为可,6-9分为差。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优+良+可)/总例数×100%。骨折复位满意度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标准进行评价,观察指标以及分数为关节面塌陷6分,成角畸形6分,踝部变宽6分,总分数为18分,优:18分,良:12-17分,可:6-12分,差:6分,骨折复位满意度=(优+良+可)/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比较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均为统计学软件SPSS 19.0,计量资料的表现和验证方式分别为均数±标准差和t值,而计数资料的表现和验证方式分别为%和卡方值,判定形成统计学意义用P<0.05作为标准。

2结果

2.1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对比。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31%,组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2两组患者骨折复位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患者的骨折复位满意度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19%,组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3讨论

临床对于胫骨平台后内髁骨折的常规治疗方法为前方入路,但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损伤部位不能够充分暴露出来,对手术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随着手术技术不断的发展,后内侧入路方式开始应用于临床,在其切开“鹅足”后,其能够充分显示骨折部位,尤其是当内踝骨出现严重的粉碎性骨折时,应用此种入路方式的位置更加靠后,能后将后方的骨折块充分暴露出来,允许钢板从后方置入,这样钢板的稳定性更好,因此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相对较好,本次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31%(P<0.05)。同时此种入路方式不需要对血管束和神经进行分离,因此其对于软组织的损伤较小,其有利于复位的恢复,因此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相对较高,在本次调查中也发现,观察组患者的骨折复位满意度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19%,(P<0.05),结果再次证明了此种方法的有效性。但是在临床的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后内侧入路方式需要采取俯卧位手术,如果患者存在胸部损伤,术中务必要注意小隐静脉的保护[5-6]。综上所述,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髁骨折可有效的提升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并且骨折复位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黄俊伍,罗轶,张春林.三种不同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平台内后侧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师杂志,2016,12(3):297-299.
[2]俞光荣,张世民,夏江,等.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外侧平台单纯后侧、后外侧骨折的初步报告[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6,10(3):207.
[3]Mao Yujiang.Progres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J].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ic fracture,2016,15(4):345.
[4]郝晨光,杨大平,马辉,等.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手术入路的解剖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7,21(10):825-827.
[5]叶方,褚旭峰,叶积飞,兰树华.胫骨平台外后侧髁骨折患者进行不同入路的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J].中国现代医生,2017(06):68-70+74.
[6]仲飙,张弛,孙辉,等.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27(10):899-9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89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