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和新式剖宫产术后腹腔粘连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行再次剖宫产产妇5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新式剖宫产和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各250例,分别纳入对照组和研究组,观察分析两组产妇术后腹腔粘连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产妇术后腹腔粘连发生率高达94.00%,研究组仅为60.8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腹壁与腹腔重度粘连发生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腹腔轻度粘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新式剖宫产,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腹腔粘连发生率更低,且粘连程度更轻,选择合理方案有利于积极提高预后。
关键词: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腹腔粘连
本文引用格式:王俊玲.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腹腔粘连情况比较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6):104-105.
0引言
剖宫产术是妇产科常见手术,对难产、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儿宫内窘迫等危险情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剖宫产率处于持续上升趋势,且再次剖宫产孕妇数量也明显增多[1]。初次剖宫产术本身存在较大的腹腔粘连风险,而再次剖宫产术受其影响难度有一定增大。新式剖宫产是1996年开始在我国推广的一种剖宫产方式,临床虽具备损伤小、时间短、疼痛轻、恢复快等诸多优点,但仍存在较高的腹腔粘连风险[2]。本研究对比研究了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手术引起的腹腔粘连情况,分析探讨更加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妇产科行再次剖宫产术的产妇,共500例。其中250例产妇采用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方案,设为研究组,年龄24~40岁,平均(27.8±1.9)岁,孕周36~42周;250例产妇采用新式剖宫产方案,设为对照组,年龄23~41岁,平均(28.1±1.8)岁,孕周36~41周。入组前所有产妇均满足手术指征[3],术后未发生发热或感染,切口愈合达到甲级。比较一般资料,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征得两组产妇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支持。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新式剖宫产方案。手术方案为Stark医生(以色列)改良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不缝合脏、壁层腹膜。
1.2.2研究组
采用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方案。手术方案为腹部撕拉开腹法结合新式剖宫产术切口缝合法,缝合腹膜且不缝合膀胱反折腹膜,关闭壁层腹膜。两种方案下产妇腹直肌与皮下脂肪均表现为横向钝性撕拉;对子宫肌层予以连续、单层缝合;皮肤和皮下脂肪采用间断缝合法,各三针,丝线为普通缝合线;腹部切口5 d折线。
1.3观察指标
分别评估两组产妇术后腹腔粘连情况,参考相关资料和标准划分粘连程度[4]:1级为腹腔无粘连;2级为轻度粘连,观察可见腹壁全层粘连;3级为中度粘连,腹膜、膀胱、大网膜和子宫有部分粘连;4级为重度粘连,腹壁、子宫与膀胱、大网膜出现广泛粘连。2级及以上均计算腹腔粘连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经SPSS 20.0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观察统计,对照组产妇术后腹腔粘连发生率高达94.00%,研究组为60.8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比较重度粘连发生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 5);而两组轻度粘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3讨论
手术引起的腹膜连续性中断、出血、缺血以及腹膜异物刺激是导致腹腔粘连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临床对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5]。有人认为,机体内纤维蛋白溶解与纤维蛋白释放之间关系失衡可能形成腹腔粘连。腹膜本身对刺激极为敏感,由机械性损伤、外源物质入腹、局部组织缺血以及盆腔炎可损伤浆膜,促使纤维蛋白渗出、成纤维细胞入侵,并大量分泌胶原,构成炎性反应;而纤维蛋白的溶解系统活性下降,使胶原发生沉积,伴随着毛细血管的新生和生长、上皮细胞再生,引发机化,最终形成永久性粘连组织[6]。腹腔粘连是妇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多作为腹部手术并发症出现。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近年来剖宫产率不断攀升,由此引起的术后腹腔粘连发生率也处于明显的上升趋势。剖宫产术后发生腹腔粘连是再次剖宫产难以回避的问题,对手术顺利进行有较大影响。
新式剖宫产不进行脏、壁层腹膜缝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腹膜缝合诱导组织缺血、缺氧及异物反应的风险,但由于腹膜间皮细胞有限的修复速度,可使腹膜切口在愈合前就发生裸露粗糙面粘连,同时血管周围、腹膜下结缔组织中存在的成纤维细胞发生转化,新生血管即引起大网膜、子宫前壁部分或全部粘连腹壁,术后转移还可能使腹膜错位,加大愈合难度,因此粘连严重[7]。腹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切口受机械撕拉[8],对腹膜刺激较大,缝合时针距相对较密,容易增加缺血、坏死和异物炎症反应,腹膜间皮细胞转化、再生能力有所下降,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也有所降低,进而发生腹腔粘连。相比之下,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因张力减小,切口所受机械牵拉刺激也得以降低,不会对纤维蛋白溶解造成抑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发生腹腔粘连情况优于新式剖宫产术。故新式剖宫产方案若在保持原有优点基础之上仍缝合腹膜,可得到良好预后效果。此外,加强剖宫产产妇术后护理,严格按照无论要求操作,注意护理动作轻柔,保证血供、减少创伤,也有助于降低腹腔粘连发生率。
综上所述,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腹腔粘连发生率低于新式剖宫产术,粘连程度较轻,临床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并实施最为合理的手术方案可有效提高预后。
参考文献
[1]肖俊兴,李玲,郭春红,等.首次腹部横纵切口剖宫产对再次剖宫产患者盆腹腔粘连程度术中情况及腹壁瘢痕的影响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5):577-578.
[2]李阳敏,罗义,杨红春,等.横切口顶入式腹膜外剖宫产与传统剖宫产术式比较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17,19(7):1321-1322.
[3]John R,Ranjan RV,Ramachandran TR,et al.Analgesic Efficacy of Transverse Abdominal Plane Block after Elective Cesarean Delivery-Bupivacaine with Fentanyl versus Bupivacaine Alone:A Randomized,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Anesthesia Essays&Researches,2017,11(1):181-184.
[4]Nuamah MA,Browne JL,Ory AV,et al.Prevalence of adhesions and associate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fter cesarean section in Ghana: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Reproductive Health,2017,14(1):143.
[5]张钧,潘勉.剖宫产子宫切口缝合方式与子宫下段肌层愈合情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4):67-70.
[6]陈吉晴.子宫下段切缘缝合方式对子宫康复及二次妊娠子宫破裂的影响探讨[J].双足与保健,2018,27(18):19-20.
[7]方国平,刘琼.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对疤痕子宫剖宫产术临床效果的对比[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4):2121-2122.
[8]林伟玲,林蓝,江树娜.腹壁纵切口和横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术临床效果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3):122-1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