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从情志探讨失眠症的现代养生保健调理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27 10:53:2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探讨了情志因素与失眠症的病因病机特点,指出了两者“互为因果”和“共病”的特点。基于情志作为发病或共病因素在失眠症患者中的重要性,提出情志养生应作为失眠症的调护基础,尤其是在养生和临床调护原则方面,情志养生应作为首要因素。不同情志对于失眠症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应注重对“悲”、“恐”的相关情绪反应进行调适或改变。目前的情志养生未有针对性的指南性方案,从目前的社会和医疗现状来看,个体应讲究“三因制宜”,养生思路应与目前“治未病”的临床思路相一致,以便满足大众失眠人群的养生需要,提高失眠人群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失眠症;情志养生;失眠调护

本文引用格式:阮文海,王超.从情志探讨失眠症的现代养生保健调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8):365-366.

0引言

失眠多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难以入睡等,是睡眠结构的紊乱引起睡眠量不足或效率欠佳。古代中医文献早已认识到失眠的巨大危害,将失眠称之为“不寐”、“不得卧”或“目不瞑”等不断深化研究。目前,失眠症以逐年增长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蔓延,齐导致的严重低质量生活状态已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1]。中医自古即有“七情内伤”致病的学说,情志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占有极大的比重,特别是在失眠的的致病机理中尤为突出。从情志角度认识和治疗失眠症对中医养生保健康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可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处方用药,丰富和完善失眠症的综合干预调理体系。

1情志与失眠的关系

中医在阐释情志与失眠的相关病因病机方面,主要体现了“互为因果”、“合病”与“并病”的关系。“互为因果”是情志的异常可作为失眠症发生的病因,同时,睡眠状态的异常亦可进一步加重情志的异常,引起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的情绪[2]。临床常见情志过激导致失眠,失眠和情志异常的表现同时发生的现象。这种因果的本质体现在情志病与失眠症呈现先后或者同时发病的情况。

\

 
1.1中医对情志相关失眠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1.1.1中医对情志和睡眠关系的基本认识:“阳入于阴谓之寐”,中医对睡眠的认识是阴阳协调的结果,阴阳平衡则睡眠安稳,阴阳的消长失衡就会影响睡眠,多出现白天欲睡,晚上难睡的表现。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可以分为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不同是情志状态对人体的身体机能产生不同影响[3]。如这些情志活动太过强烈或失去平衡,则会导致机体的气血阴阳不协调,导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故失眠的临床辨证论治会出现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郁气滞、痰火扰心等证型。

1.1.2情志与失眠症的病因病机联系:不同情志变化引起脏

腑的气血阴阳紊乱是失眠症发生的主要原因,阴阳之气平衡,气机运行正常,是产生“寐”的首要前提,是顺应自然规律的结果[4]。传统中医理论十分重视情志因素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张氏医通•不得卧》曰:“平人不得卧,多起于劳心思虑喜怒惊恐”。中医传统理论十分重视情志对睡眠的影响,认为任何情志的过劳过激都会引起失眠的发生。国医大师邓铁涛也提出,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内因、外因、七情、饮食、劳倦等,其中情志是最主要最常见的因素[5]。

不同情志在导致失眠症的致病过程中,其发生的频次具有较大差异。BirlingYoann[6]等选择302里神志病患者进行情感状态的回顾性问卷调查,发现正常人主要表现在“喜”,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在“喜”、“怒”异常发生,失眠症和抑郁症患者常常出现“悲”的情感状态,焦虑障碍和强迫症患者则多出现“恐”。可见,“悲”在情志与失眠症的因果关系及证治中更应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

1.1.3情志引起失眠症的辨证论治特点:不同情志因素会对脏腑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寒热虚实的不同证型,情志引起失眠的主要特征是日间功能状态和精神面貌的异常。苏冠宇[7]等认为失眠主要表现是“昼不精”,常见精神萎靡、烦躁焦虑、惊悸不安、郁闷不舒和思虑过度等症状;崔欣[8]等对80例患者进行调查,发现烦躁、担忧、失眠出现频率分别居于前2、5、6位。对其辩证分型多见心胆气虚型(24例)和心脾两虚型(22例)。

情志相关失眠证侯还有部分表现为情志病与失眠症先后发病,或者同时发病的情况,在临床上往往表现为两类病症的同时存在。万青云[9]对《伤寒论》8例与失眠有关的条文进行解读分析,认为认识失眠伴烦躁状态与焦虑性失眠相关,常见的阴阳辨证有:阳虚、阳郁及阴亏;王金玉[10]研究了300名失眠患者,其焦虑的发生率为54.0%,说明焦虑是失眠患者的常见伴随症状;郑霖勃[11]自制《失眠临床证候辨证表》对271例失眠患者的症候要素分析,阳虚证位居第一,其次是气虚证,均表现为“易惊醒”,中医属于心神不宁的范畴。

1.2从情志论治对失眠症的影响。目前,从情志论治失眠症主要以脏腑辨证体系为主,主要体现在调整情志对心、肝、胆、脾、肾等脏腑的影响方面,临床上疗效确切,尤其注重对心、肝的调整。马艳苗[12]系统研究失眠伴抑郁障碍人群的选穴规律,发现治疗失眠的基本思路是疏肝降火、养心安神,常用中药包括丹皮、白芍、茯苓、当归、柴胡、炒栀子等;徐浩[13]等循证研究发现,临床常用失眠处方中多伴有调节情志类药物,常用情志调节的中药配伍有:夜交藤-合欢皮、郁金-石菖蒲等;廖慧慧[14]等认为对失眠患者的有效情志护理能改善失眠的相关临床症状,结合足浴、艾灸、刮痧、耳穴、中药、针灸等综合非药物疗法干预的临床疗效,远远优于单独的非药物治疗。

2情志养生对失眠症养生调理的重要作用

2.1情志养生理论是养生理论的要素之一道家学说是中医情志养生理论的源头之一,初步形成完整的体系是在《黄帝内经》之中记载[15];中医情志养生的核心思想是静养,保持恬淡自安的心态,处世中庸,高下不慕,保持心境的安宁平和;苏轼明确提出“养生先养心”反映了情志调节在养生理论中的重要性[16];两汉至隋唐时期,情志养生的代表作是《千金方》。因此,中医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无论是内或外的调养均看重对情志的调节。

现今情志养生也称为中医心理调理或者中医心理卫生保健,是在中医传统养生保健理论指导下,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类型和心理状况,采用各种非药物疗法调节情志,以自我调摄为主,塑造积极向上、健康稳定的生理心理状态,不断完善人格、适应环境,避免或消除外界刺激对个体的产生不良影响,确保我们处在健康良好的身心状态[17]。情志养生理论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是传统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是现代医学发展模式关注的重点,需要深入融合到中医理论体系研究,为临床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2.2情志养生在失眠症现代养生调理中的运用特点。目前,情志养生的手段的主要特点表现在:①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情志养生的核心是思想道德上的修养,具体要求是保持心境平和,不过分追求名利,塑造良好的精神世界,避免情志过激引起脏腑气机的紊乱[17-18]。②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运动可以改善自主神经功能,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减少心律失常发生[19]。养成按时睡眠的良好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应根据四季节律,提倡“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③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古人提倡兴趣爱好的着力培养,例如音乐、美术等,还可作为移情的具体方法。

\

 
风美茵博士[20]采用古琴音乐疗法配合涌泉艾灸治疗失眠,观察30例睡前聆听古琴音乐的失眠患者临床症状,连续干预8周后,发现古琴音乐在身心和心率变异性两方面缓解和改善失眠症状,配合艾灸可有效缓解与之相关的“强迫”、“恐怖”等不良情绪;有研究[21]探讨了音乐疗法结合自然疗养因子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睡眠障碍的改善情况,发现其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明显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睡眠状态;宋洪娟[22]采用中医认知行为干预方案配合解郁安神颗粒对将68例失眠患者观察,结果显示中医认知行为治疗方案治疗肝气郁结型失眠有明显的临床疗效,能有效防止失眠的复发,安全无副作用。因此,情志养生的运用特点是在遵循古代养生“治未病”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以情志调节为调理核心,充分发挥现代所能提供的针灸、拔罐、刮痧、中药等非药物综合干预手段,积极促进失眠症患者的情绪改善或者康复,从而有效缓解失眠的临床症状。

3小结

3.1情志与失眠症的关系应注重其互为因果和共病特点。目前,在情志与失眠症的病因病机研究中,基本明确了两者的“互为因果”、“共病”、“同病”的具体联系,但在两者理论认识和临床干预的过程中,均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研究进行了情志和失眠共病的研究,但在阐述其机理的时候,仅仅将失眠作为情志病的临床表现,或将情志因素作为失眠症的病因来认识,例如心理生理性失眠,患者可因失眠而过分紧张,造成心理负担,以至形成“失眠神经症”或“失眠恐惧症”。事实上,两者的关系应是互为因果,而其具体的病因病机应有侧重之别,将两者完全阐释清楚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研究作为铺垫。

3.2情志养生应作为失眠症的调护基础。多项研究证明了情志作为发病或共病因素在失眠症患者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考虑养生和临床调护原则的时候,情志养生应作为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因素。不论是作为养生康复或者失眠症的干预手段,情志的调节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方面情绪的良性改变能够促进脏腑机能的平衡和康复,有利于阴阳的协调,从而缓解失眠症状;另一方面,随着身体机能的有效调理,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得以长久维持,又能促进身体康复。值得注意的是,情志对于失眠症的影响具有突出的差异性,应注重对于居于首位的“恐”的相关情绪反应进行调适或改变,同时保持心态平台,避免情绪过激的白话。除此之外,在失眠的辨证过程中,必须了解其常见证侯特点,如“肝郁化火证”、“心肾不交证”等,注重在失眠人群常见证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3情志养生须因势利导,讲究“三因制宜”,从目前的社会和医疗现状来看,情志养生缺少针对性的临床指南性方案,因此,个性化的治疗应讲究“三因制宜”,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体质特点、季节特点以及环境条件选取合适的养生方法。另外,还应特别注意情志养生调理在失眠人群中的切入时机,提倡在失眠早期和康复期采用养生的方法调整情绪以改善睡眠状况。在医疗干预过程中,应注重将失眠的病程特点与情志养生手段进行选择结合,在采用情志养生疗法的同事,配合中西药物综合治疗可更好地改善失眠的境况。

在临床失眠患者的观察中,情志异常的发生率极其普遍,目前情志因素已受到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关注和重视,但较多是对临床病例的简单观察,需要更加重视的对其源流和现状的梳理,全面清楚认识情志的重要性,构建较为合理的学科体系,并增加相关的中医诊断、评价指标,从而更好知道临床医疗工作。

参考文献

[1]徐波,龙清华,谢光璟,等.从神辨治失眠的中医理论探赜[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08):1623-1625.
[2]魏士雄,徐波,刘琼,等.探讨女性更年期失眠的中医发病机制及防治[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03):653-655.
[3]孙夫平,孙夫英.失眠的中西医治疗及护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S3):88.
[4]赵欢欢,黄俊山,沈银河,等.基于形神一体观理论的失眠与情志的关系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07):1698-1700.
[5]徐云生.邓铁涛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J].新中医,2000(06):5-6.
[6]BirlingYoann,汪卫东.不同情志在神志病发病中的致病特征[J].中医杂志,2017(23):2008-2012.
[7] 苏冠宇,郭霞珍.从五神脏论抑郁症失眠[J].吉林中医药,2013,33(05):433-435.
[8]崔欣.基于仲景情志病证治理论的焦虑症病因病机研究[D].青岛: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9]万青云,吴文忠,刘成勇,等.基于《伤寒论》的焦虑性失眠中医论治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8(10):2465-2466.
[10]王金玉.失眠症焦虑状态的影响因素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
[11]郑霖勃.不寐证候要素的提取及组合规律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12]马艳苗,张育敏,刘志慧,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贾跃进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用药规律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08):1573-1576+1789.
[13]徐浩,汪洋鹏,楼招欢,等.中医治疗失眠病症常用中药药对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02):693-696.
[14]廖慧慧,范德兰.情志护理结合中医疗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7,15(13):1562-1564.
[15]魏祎《黄帝内经》情志养生的思想内涵与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6):24.
[16]喻麟淇,薄彤.《东坡养生集》情志养生思想探析[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6(2):100-103.
[17]董博,王宏利.《黄帝内经》中情志养生思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10):190-193.
[18]李董男.中国传统情志养生道法[J].中医杂志,2013,54(04):357-360.
[19]徐燕,杨慧,蒋梅先.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率变异性特点及放松功干预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9):22.
[20]风美茵.风美茵博士“古琴灸法”结合心理干预治疗心肾不交失眠证验案举隅[J].亚太传统医药,2018,14(05):130-1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71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