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0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40例慢性湿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在其基础上联合使用中医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和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各免疫功能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性湿疹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免疫指标,值得应用。
关键词:中医治疗;西医治疗;慢性湿疹
本文引用格式:赛提阿洪·阿卜力克木,伊力夏提·热夏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2):249,268.
0引言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局部瘙痒难忍,其致病机制复杂,是一种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内因包括精神失常、失眠、过度疲劳、感染以及内分泌失调等,而外因则和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有关。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而发展所致,其早期表现为皮肤增厚、浸润以及棕红色沉着,自觉瘙痒剧烈,部位常见于手、足、外阴、肛门和小腿等,其病程不定,具有复发率高和治疗难度高的特点[1]。既往临床针对慢性湿疹的治疗以内外用药物为主,内用包括一组或两组抗组胺药物,而外用则以糖皮质激素乳膏为主[2]。而长期实践证实,内外西药治疗虽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西药治疗副作用较大,对患者预后改善产生重要影响,其应用效果不佳。而近期,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将中西医结合治疗用于慢性湿疹中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还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对于促进患者恢复和保证患者满意度有着重要的意义[3]。为此,本次研究对40例慢性湿疹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和价值进行分析,依次为临床早期制定计划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0例患者于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就诊于皮肤科且行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病理检查确诊,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实验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1~71岁,平均(53.76±2.73)岁,病程1~15年,平均(7.53±1.05)年,发病部位:手足7例,面部4例,腰部3例,小腿4例和肛周2例;对照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0~72岁,平均(53.61±2.59)岁,病程1~16年,平均(7.61±1.14)年,发病部位:手足8例,面部5例,腰部3例,小腿3例和肛周1例,两组基线资料对比(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知情同意;②符合《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4]关于慢性湿疹的相关诊断标准;③临床资料完整且依从性良好;④无相关禁忌证。
排除标准:①存在心、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②妊娠、哺乳期女性;③严重精神性疾病或意识障碍;④近期使用过免疫抑制剂者;⑤临床资料不全且依从性较差。
1.3方法
对照组以常规西医进行治疗,药物选用为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国药准字H20040249,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5 mg×15 s)5 mg/次,1次/d。而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治疗,药方组成包括茯苓、赤芍、当归8 g,牡丹皮、白鲜皮各10 g,栀子、黄柏各9 g,龙胆草和炙甘草各5 g,取水1500 mL,煎服300 mL,早晚两次服用,1剂/d。两组以1周为1个疗程且连续用药4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即于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 d取其空腹静脉血2 mL,以细胞分析仪对患者CD4、CD8和二者比值进行分析;②疗效对比,治愈:治疗后患者瘙痒、红斑症状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显效:瘙痒、红斑等症状明显改善,皮肤颜色成轻微红色;好转:症状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皮肤红斑范围明显缩小;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PSS 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分析
两组治疗前各免疫功能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疗效分析
实验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慢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生和机体免疫反应有极大的关系。且慢性湿疹反复性高,根治性难,临床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多以抗过敏外用药物为主,但其疗效局限性大,且在停药后容易出现多毛、皮肤萎缩以及毛细血管扩张等副作用[5]。
现代中医学认为,湿疹当归属于“湿疮”范畴,病机复杂,多由皮肤屏障功能出现障碍或免疫功能异常所致。临床当以益气固表、祛风散邪为原则[6]。本次研究中所用药方主要由茯苓、赤芍、当归、牡丹皮、白鲜皮、栀子、黄柏、龙胆草和炙甘草等药材组成。其中,茯苓可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赤芍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功效;当归益气补血;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栀子可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龙胆草可清热燥湿;炙甘草可益气滋阴,通阳复脉。诸药合用可益气固表、祛风散邪。既往石志峰[7]将中西医结合治疗用于慢性湿疹中发现,联合组EASI评分、瘙痒评分和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其疗效高于对照组。而蓝海冰等[8]曾将贺氏针灸三通法用于慢性湿疹中发现,其疗效可达85%,且随访复发率仅为14.71%。而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免疫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其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65.00%),和上述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进一步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将中西医结合治疗用于慢性湿疹中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舒之晓.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8例疗效观察[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7,31(4):327-329.
[2]程非洲,叶红.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6):673.
[3]马臻,刘雁云.匹多莫德联合加味玉屏风颗粒对慢性湿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湖北中医杂志,2017,39(4):8-10.
[4]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1):5-6.
[5]Nan YM,Kong LL.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iver cirrhosis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J].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logy,2018,26(5):328-331.
[6]孙世平.氯雷他定联合复方氟米松软膏对慢性湿疹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6):86-87.
[7]石志峰.中药药方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1):84-86.
[8]蓝海冰,徐萍萍,孙晨,等.运用贺氏针灸三通法对慢性湿疹皮损EASI评分及瘙痒症状影响的临床疗效评估[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16(1):52-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