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早期介入中医理疗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23 15:03: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给予早期介入中医理疗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搜集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介入中医理疗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FMA评分、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行早期介入中医理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中风;早期介入;中医理疗;神经功能

本文引用格式:王美荣.早期介入中医理疗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3):200-201.

0引言

急性缺血性中风是常见病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60%~80%的幸存者均有不同严重程度的后遗症,可对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损害[1]。目前,仍无特效药治疗中风,故将康复训练作为改善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措施,但该训练多在疾病恢复期开展,早期康复尚未开展[2]。有研究表示,早期介入中医理疗可有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具备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本研究,主要对80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旨在探究早期介入中医理疗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有21例男性、19例女性;年龄32~84岁,平均(62.41±2.15)岁;病程为1~23h,平均(10.42±2.18)h。观察组给予早期介入中医理疗治疗,有22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为32~84岁,平均(62.45±2.25)岁;病程为1~23h,平均(10.45±2.28)h。组间数据对比(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80例患者均进行常规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发病24h行康复治疗,以中医手法、针刺治疗、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为主,具体如下:(1)中医手法:取上肢的曲池、合谷、内关及少海等穴位,医师处于患者的瘫痪侧,其中一只手的虎口与患者虎口交叉,拇指指腹按压合谷穴,食指、中指按压内关穴,另一只手的拇指按压曲池穴,食指、中指按压少海穴,将肘关节处托住,同时肱骨外旋条件下,指导患者进行肩关节功能训练,包括外展、内旋、外旋、内收、肘关节屈伸等动作,每一个动作需要做50~100次,15min为宜。取下肢的双膝眼穴、照海穴、昆仑穴、涌泉穴,医师一只手的拇指、食指分别按压双膝眼穴,食指按压照海穴,其拇指按压昆仑穴,下肢用力抬起后,指导患者进行髋关节功能训练,包括外展、内旋、外旋、内收四个动作,各做50~100次,15min为宜。之后改为一手握住患者的小腿,另一只手的拇指、中指按压患者的涌泉穴,双手让患者的下肢屈膝,做50~100次;适当活动踝关节,背曲,旋转,15min为宜。(2)针刺治疗:将行气活血、疏通经脉作为治疗原则,主穴取足阳明经穴,辅穴取少阳经穴、太阳经穴,联合应用针灸,采用平补平泻的方法进行治疗。上肢取少海、外极泉及臂中穴,直刺进针,采取提插泻法,以患者的上肢出现抽动感、麻胀感为宜,不留针;取曲池、肩俞、曲池、合谷四个穴位,针刺为主,采取平补平泻法,留针0.5h。下肢取合阳、三阴交、委中三个穴位,直刺进展,采取提插泻法,以患肢出现抽动感、麻胀感为宜,留针0.5h;取承侠、环跳、阳陵泉、殷门四个穴位进行针刺,采取平补平泻法,留针0.5h。(3)康复训练: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肩胛带活动练习、侧翻身练习、腕关节背伸牵张练习、踝关节背伸牵张练习、坐位练习、患侧起坐练习、坐位平衡训练、坐站训练、步行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抗痉挛放松练习。(4)心理护理:加强对心理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善于倾听患者的倾诉,鼓励患者努力克服心理问题,通过语言训练、环境氛围营造、唱歌、发声练习等,调整患者的情绪状态,鼓励患者主动配合功能锻炼。以上治疗1次/d,0.5h/次,6次/周,持续锻炼3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Barthel指数(BI)评定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数据均纳入SPSS21.0软件分析,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FMA评分对比


治疗前,组间FMA评分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


2.2BI评分对比

治疗前,组间BI评分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



3讨论

中风是脑血管疾病造成突发性的局部脑功能损伤,可大致将其分为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中风急性期采取有效治疗方法是控制病情发展、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3]。临床上多以运动疗法、理疗作为康复期的两大重要治疗方法[4]。早期康复治疗需要在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意识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进行,多在发病48h后进行[5]。中风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后,可重塑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适当地肢体活动训练,可增加患者皮质脑血流,逐渐增强各肢体功能[6]。早期介入中医理疗可较好地改善中风患者的肢体功能,可控制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功能、意识状态。中医理疗过程中进行抗痉挛肢体、体位变换及其他活动训练均对患者的血压水平均无显著影响,病情明显加重[7]。

本研究中,对照组行常规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行早期介入中医理疗治疗,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介入中医理疗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前者通过中医手法、针灸治疗、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等多种方法治疗患者,不仅可以逐渐增强患者的运动功能,还可以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8]。

综上所述,对急性缺血性中风行早期介入中医理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红莲,刘小英.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经中医养阴活血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6):90-91.
[2]孙志伟,李钊.中医康复对早期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20):84-85.
[3]胡文举,周志胜.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2):1843-1845.
[4]Wang XN,Yang LJ,Liu YL.Clinical Observationon Treatment of Ischemic Apoplexy by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Acupoint-Injection[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7,27(3):175-177.
[5]付英德,汪振宇.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30例疗效观察[J].国医论坛,2017,32(1):50-51.
[6]宗振勇,耿连岐.针药并用治疗痰湿淤阻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5):666-668.
[7]Yu FU,Jiang SM.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s of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treatment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Western Medicine in Intensive&Critical Care,2008,38(2):310-316.
[8]徐月华,徐建华.自拟通腑祛痰方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2):300-30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49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