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1.5T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中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研究群体为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椎管肿瘤患者,且均符合此次研究的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患者均依次予以CT检查、1.5T核磁共振检查,就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情况以及预后情况展开分析和数据对比。结果对两种检查方法进行比较,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更高,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椎管肿瘤患者实施1.5T核磁共振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率,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1.5T核磁共振;CT检查;椎管肿瘤;诊断率
本文引用格式:李树艳.研究1.5T核磁共振在诊断椎管肿瘤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3):174,177.
0引言
椎管肿瘤是常见肿瘤疾病,可分髓外硬膜内肿瘤、髓内肿瘤、髓外硬膜外肿瘤等,其中髓外硬膜内肿瘤、髓外硬膜外肿瘤相对较多[1-2]。对于椎管肿瘤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肢体麻木、肌肉萎缩、腱反射异常、疼痛等,治疗不及时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加重患者病情,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对于椎管肿瘤,临床上需要尽早予以诊断和治疗[3-4]。我院就1.5T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详细报道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群体为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椎管肿瘤患者,且均符合此次研究的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患者均依次予以CT检查、1.5T核磁共振检查。男性与女性依次占28例和22例。年龄22~79岁,平均(63.21±0.25)岁。其中星形细胞瘤占14例,脂肪瘤占8例,神经纤维瘤占10例,神经鞘瘤占5例,血管母细胞瘤占7例,室管膜瘤占6例。患者均存在运动障碍、肢体麻木感、肌肉萎缩等症状。
1.2方法
CT检查:遵循常规操作规则对患者实施CT诊断仪检查,对患者椎管以及周边位置进行扫描,重点扫描横断位,CT平扫后,对部分患者静注增强对比剂予以椎管造影CT增强扫描,对患者的病灶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病灶大小、位置以及形态等。
1.5T核磁共振检查:采用西门子1.5T核磁共振对患者进行检查,对患者予以全方位扫描,包括横断面、冠状面、T1WI、T2WI、STIR序列等。常规扫描序列检查的同时对部分患者实施核磁共振造影剂增强扫描,观察患者病灶,记录患者病灶大小、位置以及形态等。
检查结束后由同组医师进行阅片,并予以诊断。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图像进行观察,并记录病灶检出情况,同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分析椎管肿瘤的1.5T核磁共振图像表现。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均由SPSS19.0进行计算,采用2检验以及t检验依次对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的表示形式依次为为率(%)、均数±标准差(±s),以P<0.05作为统计学意义的成立标准。
2结果
2.1两种检查方法比较
CT检查显示,50例椎管肿瘤患者中有40例患者被检出,其中星形细胞瘤占12例,脂肪瘤占7例,神经纤维瘤占7例,神经鞘瘤占4例,血管母细胞瘤占5例,室管膜瘤占5例。诊断准确率为80%。
1.5T核磁共振检查显示,50例椎管肿瘤患者中有47例患者被检出,其中星形细胞瘤占13例,脂肪瘤占8例,神经纤维瘤占9例,神经鞘瘤占4例,血管母细胞瘤占7例,室管膜瘤占6例。诊断准确率为94%检查结果数据对比显示,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参照组,检验数据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1.5T核磁共振图像表现
室管膜瘤患者经1.5T核磁共振检查,T1WI显示等信号、低信号,T2WI显示高信号,多数病灶边界清晰,可见病灶内出血、坏死、囊变等情况。星形细胞瘤患者T1WI显示低信号或者等信号,T2WI显示为高信号,边界模糊,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显示实质部分强化明显。血管母细胞瘤T1WI显示不均匀低信号,T2WI表现为大片高信号,病灶多在脊髓背侧,增强扫描后显示实质性病灶以及小结节出现强化,囊肿无强化,脊髓背侧存在条索状、点状血管流空的情况。神经鞘瘤患者T1WI显示多数为等信号或者高信号,部分患者表现为低信号,T2WI整体显示高信号,检查可见出血、囊变、坏死信号变化,增强扫描显示实质强化明显。
3讨论
椎管肿瘤是常见的肿瘤疾病,病灶可分布在脊髓、椎管内、脊髓周边组织,且患者多为20~50岁群体。椎管肿瘤可导致患者出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研究指出,椎管肿瘤多为良性,尽早予以诊断以及治疗,可将病灶彻底切除。因此对于椎管肿瘤,临床上需要尽早予以诊断[5-6]。
对于椎管肿瘤的临床诊断,主要包括CT、CT脊髓造影、核磁共振等,其中X线、CT检查等具有较大局限性,难以确诊。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1.5T核磁共振检查开始得到应用,相比CT检查,核磁共振可实现全方位诊断,包括矢状位、冠状位以及轴位等,可显示病灶的位置情况,同时明确病灶与周围神经、脊髓之间的联系,必要情况下予以增强扫描,可进一步确定患者病灶的具体位置、大小以及形态等,定位同时兼具定性,有利于医师的临床诊治[7-8]。
我院研究得出,检查结果数据对比显示,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参照组,检验数据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对椎管肿瘤患者实施1.5T核磁共振检查,可有效提高诊断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张永志.核磁共振诊断脊柱损伤的影像学意义探讨(1.5T)[J].临床研究,2017,25(2):41-42.
[2]姜明,刘廷斌.核磁共振检查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评价[J].中外医疗,2017,36(4):180-181.
[3]周航,王晖,王全,等.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26(2):173-174.
[4]朱青松.椎管肿瘤运用核磁共振诊断的分析[J].影像技术,2017,29(6):33-34.
[5]杨靖.探究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4):38-40.
[6]富时清.核磁共振对40例椎管肿瘤诊断分析的临床价值探究[J].影像技术,2017,29(5):10-11.
[7]何慧,薛松,李郑.3.0T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15):72-73.
[8]姚进经.椎管肿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J].当代医学,2016,22(19):41-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