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 选择并收集分析我院接诊的 90 例患儿基础资料后开展此次研究,依照双盲均等分配模式设定病例数均为 45 例的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采用风险防范护理方式,统计两组与护理的相关数据指标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的护理指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风险防范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有更好的护理效果,可有效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风险防范护理;儿科护理;临床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严春华, 潘洪茹, 王鲲, 等. 浅谈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3):333-334.
0引言
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多年,与过去相比,随着社会变迁家庭物质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这一代部分的独生子女被家长溺爱,孩童的自理能力相比于不溺爱的孩童而言会差一些,对家长的依赖性也很强。这就导致在儿科临床的护理上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1]。其一,儿童普遍低龄,缺乏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无法了解疾病知识,因此对疾病的耐受力会比较差,容易哭闹、大声喊叫、有抵抗的情绪与行为,导致护理工作进程慢或无法继续[2-3]。其二,患儿的家庭成员往往伴随着焦虑、易怒等不良情绪,容易因沟通不充分而导致医患误会,最终发展成为医疗纠纷案件。本文将研究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并收集分析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接诊的90例儿科患儿基础资料后开展此次研究,依照双盲均等分组模式设定病例数均为45例的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病例中,男性、女性病例分别为29例、16例,年龄3~11岁,平均(5.2±1.9)岁;研究组病例中,男性、女性病例分别为25例、20例,年龄2~12岁,平均(5.7±2.1)岁。对两组患者所有临床基础资料对比发现无明显差异,P>0.05,可开展统计学处理。
1.2护理方法
参照组护理方法:(1)遵从医嘱用药;(2)饮食建议;(3)病情监护。
研究组护理方法为风险防范护理,主要包括病房环境、心理干预、健康宣传以及患者隐私方面的护理。
1.3评价指标
(1)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配合度,配合度具体划分为完全配合、基本配合、不配合三个层级。完全配合率+基本配合率=总配合率。
(2)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及相关指标的变化,采用我院制定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满意度具体划分为非常满意、般满意、不满意三个层级。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版本:SPSS19.0)对组间统计数值进行运算分析,对应执行t、2用以计量、计数资料的检验,对应以(±s)(%)的形式来表示,当P<0.05即表明数值比对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配合度对比
研究组45例患儿完全配合22(48.89%)例,基本配合20(44.44%)例,不配合3(6.67%)例,总配合率93.33%;参照组45例患儿完全配合15(33.33%)例,基本配合14(31.11%)例,不配合16(35.56%)例,总配合率64.44%,研究组患儿配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2.2两组患儿风险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45例患儿风险发生率2(4.44%)例;参照组45例患儿风险发生率8(17.78%)例,研究组患儿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
2.3两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45例患儿经过护理后,患儿家长对护理的非常满意27例,一般满意16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5.56%;参照组非常满意21例,一般满意12例,不满意12例,满意度为73.33%。参照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风险防范护理模式的出现是在患儿的心理与精神上的护理,跟常规护理方法不同,风险防范护理方式更在意患儿的情绪,给患儿全面的照顾,使得患儿在治疗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不良情绪产生,提升患儿的依从性。本组风险防范护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确立问题:对患儿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以往病史、生活习惯、过敏药物等,确认患儿的病情,熟悉其当前的病况,搜索相关病例的文献资料,确认护理干预之中需解决的重要问题[4]。(2)循证支持:通过查找病例史料,文献查找,将其中的相关资料,评价护理干预的实用性与有效性,与患者的病状相结合并定制全面且有效的护理措施。(3)具体方法:①病情观察:对患儿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5];②环境护理:注重病房里的日常通风与换气,以保障病房中的湿度与温度的适宜程度,定期的消毒,预防发生交叉感染[6];③心理护理:此类患儿的病症比较严重,治疗时间较长,患儿的年龄层低,容易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抗拒治疗的现象,护理人员必须要根据患儿的心理情况及时、有效、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对于3岁以下的或者条件特殊的患儿可以在家长穿戴整齐的隔离衣下陪同治疗,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可延长家长探视时间[7];④病房环境:温暖的病房环境可以提高儿童的身心舒适度。儿科病房除了要严格消毒和清洁外,还应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增设积木玩具等儿童设施,减轻儿童对于治疗的排斥感,提高依从性,让治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4)相关人员培训:风险预防护理工作人员要参加岗前培训。从事护理风险防范的医务人员在临床护理前,需经过相关的法律常识、儿科护理知识、儿科护理技能和儿科病理知识培训。(5)完善制度:明确奖惩措施,严格执行部门24h轮班制度,见人后改岗,避免重大差错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发生。
综上所述,风险预防护理属于预测性护理模式,即通过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制定预测性计划,并通过管理体系、制度和模式的方式。通过加强科室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从源头上采取预防措施,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率,提高护理效果。本次研究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中,研究组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对患儿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以往病史、生活习惯、过敏药物等等,确认患儿的病情,熟悉其当前的病况,风险防范护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儿的依从性,减低了患儿风险发生的几率,提升了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夏爱燕,魏赛君.研究提升儿科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管理手段[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2):12,14.
[2]欧图红.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8,5(20):164,166.
[3]黄敏.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2018,11(10):11,13.
[4]赵曌.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39(10):1238-1239.
[5]李燕平.儿科护理管理中风险防范护理的应用效果探析[J].临床研究,2018,26(3):137-138.
[6]韩桂华.风险防范管理联合连续排班制度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8,30(2):107-108,111.
[7]杨燕萍.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价值及临床满意度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3):369-37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