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医藏象类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取象思维是中医藏象类理论的主要思维方式。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这种以哲学指导临床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价值。但也是因其受传统哲学观念影响,这种思维模式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关键词:取象思维;藏象理论;局限性;生理系统
本文引用格式:李宗润,李炜弘.论取象思维方式在中医藏象理论建构中的价值及其局限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2):236.
1中医学藏象理论
中医学藏象理论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探索的方式是运用中国传统哲学中取象思维对人体生理结构与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进行阐述。取象思维方式从远古至近代已被使用数千年,它的存在为古时尚未掌握现代科技的人们提供了解释自然现象和记录诸多学科信息的平台,同时也是以哲学指导自然科学发展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理论架构基础。取象思维方式中的“象”可以理解为一种事物的现象,中国古代哲学著作《易经·系辞上》记载有“见乃谓之象”即“象”包括了一切人类能切身感知的事物现象,而“取象”就是利用这种能够切身感知的事物现象通过比类、推导、联想等方式来解释未知的问题。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藏象理论多是通过取自然现象为“象”运用类比等方法来解释人体生理及解剖结构;但在中医学发展的数千年来,由于受制于古代传统哲学思想,取象思维在中医学藏象理论中,特别是理论指导临床方面存在着局限性。本文以将以取象思维为基础,来介绍该思维方式在中医臓象理论中存在价值,与自身局限性。
2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形态和生理病理为研究目标的中医学基础理论,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与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同的相应的事物和现象。[1]藏象理论的发展过程首先通过直观的解剖观察,并采用观物取象的方法与自然现象紧密相联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藏象中“藏”指藏于体内以五脏为中心各个生理系统,古人在藏象理论创立过程中指的“五脏六腑”、“奇恒之腑”非特指其中某一解剖部位。
这里以“心”来举例,古人通过观物取象的方法观察到血液由左心室射出至主动脉→各级动脉→周身毛细血管这样的体循环过程,因此创立了“心主血脉”的理论,这可能成为世界最早的体循环系统医学发现,后世医家在遇心脉疾病时往往首先考虑从“心”的脏腑功能方面进行辨证论治;而在“肺朝百脉”的理论创立过程中也是依据相同的观物取象方法,在观察到血液由右心室射出→肺动脉→在肺部毛细血管连接的肺泡完成气体交换的肺循环过程,创立了“肺朝百脉”的理论,也就是至近代现代医学才解析清楚的人体肺循环系统[2]。在臓象学说的创立过程中古人还通过据类比象的方法发现了,“心开窍于舌”的生理特点,古人在心的在解剖观察中发现心脏的血脉丰盛,而在人体口中的舌头具有相同的特点,且与心形略似,在“有诸内必行诸外”哲学观念的指引下,据“心”为“象”而用类比的方法创立该该理论;相同理论也存在于人体面部为能观察到的毛细血管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这也是面部能御寒而不需要在冬季覆盖保暖物的原因,古人发现这一点生活常识后结合解剖等研究方法,再通过司外揣内的观察,据象类推出该方式“心其华在面”理论。
通过上述“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其华在面”与“开窍于舌”的例子我们发现,取象思维的多重思维方法在臓象理论的探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理论价值直接指导临床的辨证论治。
但在另一方面,取象思维因为受到到传统哲学文化的影响,在事物的本质探究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及取象思维过度的主观构思特点,这促使该思维方式在自身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也直接的影响到了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发展。在藏象理论中这种思维的局限性主要限制了对脏腑功能领域的的研究,如《内经·邪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该段论述夸张将人体生理与自然现象与人文艺术的联系,过度的利用了“天人相应”理论,以自然音律为象而取之推论人体内的生理功能;再有同是出自《内经·邪客》篇:“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曰,人有手十指”这种取象方式过于表面,忽略了人体与自然的个体性本质的思考,极大的限制了中医学思维与基础理论体系的发展,也同时暴露了取象思维不能摆脱事物具体现象去考虑问题本质的局限性。
3总结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可以发现中医学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体系指导下应用取象思维来对人体生理病理进行研究,并在基础理论和指导临床方面取得一定价值。但另一方面,这主要是由于取象思维方式受传统文化(哲学思维)发展过程的影响,取象思维更关注于现象和关系的相似性,而轻于事物本质相似[3],这一特点在臓象理论的探索的中尤为暴露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
[1]孙广人.中医基础理论[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王景明,张振勇.对“肺朝百脉”的再认识[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2):7-9.
[3]邢玉瑞.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M].1版.西安.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