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因素识别及综合干预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2 15:32: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通过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主动脉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有效的综合干预策略。方法抽样选择在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重庆市新桥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68例,进行病情资料收集分析。以是否发生dVt为依据,将168例病例中的130例未发生dVt的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累计确诊为并发dVt的患者分为病例组,分析与dVt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综合分析其干预策略。结果患者的年龄因素、是否合并慢性基础病、使用机械通气情况、病情等为dVt发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dVt的发生因素主要与住院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是否合并慢性病或肺部感染、术后制动时间等相关。应在识别相关因素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康复及护理措施。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深静脉血栓;因素识别;干预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李学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因素识别及综合干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5):111-112.

0引言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病死率、致残率高。在神经外科治疗基本采取开颅手术和介入栓塞术,至1973年以来由于栓塞材料和栓塞技术的进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其风险仍然是无法避免的。血栓事件发生率为6%-9%,是动脉瘤栓塞治疗中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出现,有较高的致残率。因此,本院对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患者资料通过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了发生DVT的主要因素,并制定了中央护理干预策略[1]。

\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的样本为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住且纳入标准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168例,以是否发生DVT为依据,将168例病例中的130例未发生DVT的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累计确诊为并发DVT的患者分为病例组。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手术方式、病情观察流程、护理措施、康复治疗情况经对比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以病例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可见,对照组及病例组患者在术后的护理干预措施、常规病情观察及康复治疗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主要措施:一是通过回顾分析法,对比评价患者年龄及性别基本信息,手术持续时间及术中使用抗凝剂情况,患者合并慢性病及肢体功能障碍情况,患者术后制动情况等。二是识别DVT病例组的危险因素[2],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患者病历中发生DVT潜在的相关因素;进一步识别DVT形成的因素,并据此设立良好的干预策略。

1.3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相关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及Logistic回顾分析处理;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行2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对比差异符合统计学标准。

2结果

2.1患者DVT形成相关影响因素如下表1所示。


\


2.2患者并发DVT的相关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


3讨论

3.1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识别发生DVT的相关因素

3.1.1患者年龄与行手术时间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一是从上表中可见,组间年龄对比存在着统计学差异,特别是年龄≥60岁的患者,且存在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既往合并慢性病症者,明显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多种因素,最终发现,发生DVT形成年龄是独立的危险因素,这一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3,4]。二是DVT的发生与患者手术中、手术后是否使用呼吸机辅助治疗以及患者受伤同样具有一定关系。

3.1.2制动与肢体活动情况

DVT是神经外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静脉血栓性术后并发症,主要是由于患者术后,下肢长时间处于制动状态,导致静脉血流缓慢,此时极易出现血栓。而于行神经外科大手术后患者而言,DVT的形成多是由于手术应激、使用麻醉药品、术中时间长等因素,所致血管不同程度受损,造成静脉回流缓慢;或是术前由于手术需要患者禁食水,致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DVT的发生风险均与这些危险因素有着直接关系。

3.1.3患者肺部感染

从以上表1可见,病例组DVT发生情况与治疗合并肺部感染情况及肢体活动障碍,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提示,患者DVT的发生与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性较高,因此,DVT形成与提升肺部感染对患者术后的预后有协同效应。因此,对于行神经外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及早识别合并肺部感染的症状,及早采取预防干预措施,利于将可能发生的DVT风险降到最低,利于术后患者的预后康复[5]。

3.1.4慢性合并症

3.1.4.1识别高血压相关因素


在临床上高血压属于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最常见的合并症。本次研究,表明高血压与DVT形成有高度相关性,可能为高血压本身及凝血因子分泌改变、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流瘀滞等因素有关[6]。

3.1.4.2糖尿病相关因素识别

临床研究报道指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的肢体制动时间过长,导致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缓慢。而糖尿病较差,极易在患者术后形成DVT。所以,给予合并糖尿病患者施以合理、有效的干预,对于预防术后DVT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临床治疗意义。

3.2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发生DVT的综合干预策略

患者在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其病情变化快,因此,针对其的基础护理工作必须跟上。其中,需重点观察DVT形成的潜在症状,监控DVT发生,以确保患者术后治疗安全。本研究中,运用回顾性分析法,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相关性危险因素进行提炼及分析,并据此制定预防DVT发生的干预策略,对于减轻患者的痛苦,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患者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发生DVT的主要因素为患者的年龄及手术时间、肺部感染、术后制动时间、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及肢体活动情况等。早期识别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干预策略,可有效地预防和避免DVT发生[7,8]。

参考文献

[1]顾大群,张扬,魏建军,等.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并发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4,40(11)697-700.
[2]朱晓敏,罗健,李苗苗,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发静脉血栓症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9,05(54)746-752.
[3]李玉,吴婷婷,王娇,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3):238-239.
[4]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5.
[5]高化,王宝均,赵亮,等.骨科下肢手术围手术期形成静脉血栓的留下病学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5):488-489.
[6]胡少珍,彭淑献,刘小平,等.早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3):1953-1955.
[7]王静娴.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术期护理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6):231-232.
[8]张晓莉,古里那尔·阿比提,王梓如.早期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259-2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5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