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浅议综合医院中医科的人才梯队建设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08 14:08:0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综合医院中医科有着特殊的环境背景和不同的发展条件。目前许多中医科面临人才资源匮乏、甚至人才梯队断档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中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学科发展的基础,通过完善人才的梯队结构,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加强中医药高素质人才培养,强化中医学科人才梯队建设,进一步提升综合医院中医科的竞争力,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综合性医院;中医科;人才梯队;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刘城林,邬晓东,梁昆.浅议综合医院中医科的人才梯队建设[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3):21-23.

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of Talent Echel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partment in General Hospital

liU cheng-lin*,WU Xiao-dong,lianG Kun

(Cancer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partment in general hospital has its special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and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conditions.at present,many chinese medicine departments are facing the shortage of talent resources and even the breakdown of talent echelon,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discipline.talents team building is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cM.through improving the echelon structure of talents,improving the incentive and guarantee mechanism,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talents of tcM,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s echelon of tcM disciplines,further 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cM disciplines in general hospitals,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cM cause.

KEY WORDS:General hospital;tcM department;talent echelon;training

0引言

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水平的人才、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无疑是一个行业兴盛最重要的资本。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根本,也是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保障。要发展中医药事业,关键在于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现就综合医院中医科的人才梯队建设谈谈我们的一些体会。

1综合医院中医科人才现状

综合医院中医科有特殊的环境和不同的发展条件,因此中医科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科室。众所周知,综合医院以西医为主,发展重心是西医科室,许多地方中医药管理局的发展重心和关注点也是中医院;鉴于综合医院中医科缺乏组织相关学术活动的能力,而且缺乏信息的有效沟通,不能及时外出参加本专业学会的学术活动。因此中医科处于行政、学术管理的边缘。管理模式也已不适应综合医院的中医发展,中医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目前,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大多不尽人意,中医科面临人才青黄不接,中医药人才流失较多,尤其是优秀中医药人才匮乏。而且中医科的从业人员,大多学历层次较低,中医专业基础差,医疗技术不精,开展中医诊治业务范围有限[1]。许多地方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门诊病人以慢性病为主,况且患者如果选择中医治疗,大多数直接去中医院就诊,导致综合医院中医科患者的来源有限,较少见到复诊患者,形成病源少、病种多而繁杂现象;中医科业务量日渐减少,病种层次低,范围窄。由于掌握中医技术的主体人群在综合医院很难获得其技术发展所必需的患者资源或疾病素材。因此,总体上中医没有更多展示机会,使得中医技术在综合医院呈畸形表现[2]。中医从业人员缺乏持续有效的临床实践,人才培养无从谈起。有条件设立中医科病房的也举步维艰,病人来源主要是西医科室不愿收或收不下、中医科医务人员的熟人或个人关系[3]。一些地方因中医门诊及病房缺少病人,必会造成人员和病床的闲置,又存在西医科室还需要扩床的矛盾。也有的地方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明显偏少,中医专业技术人员明显老化,许多老中医面临退休,一些地方本来中医科业务量已经日渐减少,每退休一名老中医,不但未留下高徒来接班,而且往往带走一部分患者,使得中医门诊量更加减少。可是高学历的中医人才难进或不愿意进综合医院,使得中医科后继人员不足,专业技术人员梯队明显不合理。

\

 
资源匮乏、甚至人才梯队断档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中医学科的持续发展。高职低能、高薪低收入的现象也成为阻碍中医科发展的主因。一些地方综合医院中医科队伍人才两极分化,部分富有临床经验的老中医缺乏现代医学技能,对综合医院先进的诊疗技术不熟悉,不能充分利用综合医院的整体优势这些有利条件,扬长避短,借助先进的诊疗手段为我所用,为诊断病情提供客观信息,为疗效评估提供依据,为传统的中医辨证服务,提高中医诊疗水平;没有“西为中用”,使中医诊疗的定性、定量尽可能更加准确和客观,造成与现代科技远远脱节。另一方面,许多年轻中医药从业人员,具有高学历但中医基础理论不扎实,厚古薄今甚或完全西化弃中从西,片面强调西医知识学习,忽视中医基本理论、中医技能和技术学习。甚至废弃中医专业,采用西医方法诊治疾病,这在综合医院中医科并不罕见。临床上常常只见病不见证,形成中不中、西不西,完全无中医特色。没有特色吸引患者,导致病源更加减少,对病种就越不加限制,结果更无特色可言,学科发展因此不断萎缩。这种放弃优势、拿自己不熟悉的西医专业知识和技能与综合医院西医相竞争,即使有较低的短期经济效益,也是以失去未来发展为代价。

2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强化中医学科建设

医院学科发展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学科的技术水平、医疗质量的优劣关键是人才,医学科技的进步关键也是人才。人才缺乏或人多才少都将阻碍学科的发展。然而一个学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这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人才及人才队伍建设都是根本,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是中医药事业的立足之本,兴业之源,也是中医事业持续发展的保障。中医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努力才能有所建树[4-6]。综合医院中医科应制定长远人才培养计划,建立长效机制,强化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为人才的健康成长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要建立中医科住院医生轮转制度和进修制度等,重视在职学习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对中医师承人员的配备、中医专科人才的培训等各个方面要有计划落实到实处。狠抓“三基”训练,同时避免在人才培养上“重西轻中”,片面强调西医知识学习,忽视中医理论、中医技能和技术学习,强化中医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提高。

综合医院中医科要充分利用医院资源和学术氛围浓厚的优势,发挥中医优势。在中医科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的原则,将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各临床科室[7-8]。由于中医科医生承担着全院中医临床会诊任务,当中,其病源的扩充,中医生获得了临床实践的机会,有利于知识更新和经验积累,丰富中医临证识别,提高诊疗水平,也是其展示能力和水平的机会,让更多的西医生和患者了解和认识中医科[9-10]。

综合医院对新分配来的中医院校毕业生的培养,应与西医院校毕业生一样到各个科室轮转1~2年,熟练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西医诊疗措施和各种危重症、急症的抢救措施[11],为今后开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打下基础。此外,还应派出梯队人才到全国各地拜名师学艺,针对中医从业人员进修时间少的现状,派出梯队人才到中医院特色专科学习、进修和参加地方和全国性的各种学术研讨会,同时鼓励在职读研。另外,还要想办法引进在行内有真才实学、有一定影响力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强化中医学科的建设,壮大中医科的技术队伍。

中医学科建设一定要注意培养有中医特色的学科和人才队伍,防止学科西化成为另一个西医内科,人才培养不仅要德才兼备,更要具备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素质的专才。此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医从业人员要自强、自信、自立,更要有危机意识,要加强自身的中医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提高,提高中医药人员的整体素质,重新树立中医科在社会上以及本行业的形象。要调整不合理的人员结构,把不适宜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高资低能人员调离科室,去从事相适应的工作,并从有真才实学的高学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中来进行补充。

3完善人才的梯队结构,健全激励保障机制

人才队伍建设要形成梯队,由于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专业技术人员明显老化,后继人员不足,专业技术人员梯队明显不合理。因此,要加强培养选拔人才,要公平竞争,要择优培养,优胜劣汰,废除陈规旧习,打破论资排辈,大胆启用年轻中医人才,决不求全责备,但也要注意循序渐进,防止一蹴而就。

高层次人才不一定能成为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但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必须是高层次人才,一个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往往能够团结一群,带动一片。学科带头人是科室竞争的核心力,其在学科发展和医疗活动中发挥着“领头羊”的骨干作用。学科建设工作首先就要造就一支学科带头人队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可采取“送出去”(专业进修)和“请进来”(名老中医带教)的方法[12],带动学科发展。将中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临床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且具有一定专长的中医师推到学科带头人的位置上,并进行重点培养[13]。他们不仅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要有组织协调能力和全局意识;他们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动态,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特点,更重要的是对专业的发展树立坚定的信心,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医事业的发展中去,为年轻人树立榜样。

要培养和造就中医药学术带头人和骨干人才,要不拘一格大胆培养、启用中青年人才。中医是一门经验学科,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老中医往往具有经验优势,但科室的发展、技术的创新更需要年轻医生的锐意改革、积极进取。要未雨绸缪,慧眼识才,选拔有志于中医建设且有奉献精神的优秀中青年骨干医师参与到学科建设的管理工作中,工作中压担子,积累管理经验,加大从精神文明建设到科室管理、从临床医疗到科研素质的培养力度,提供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着力培养打造出专业思想巩固、业务精进、学有专长、善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通过开展专家经验讲座等各种形式,充分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中青年专家的骨干作用;青年人才的接力作用。

\

 
特别注意的是,要注重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中医学科需要和人才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加大对德才兼备的优秀中青年中医人才的培养选拔对于中医学科人才梯队的建设至关重要[14]。我们认为要针对不同资历的人才制定不同的目标和培养计划,对于年龄在35~45岁的学科骨干的中坚,应该作为学科带头人后备力量来培养。对于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中医人才,应该激励他们在艰苦环境锻炼和自我潜能挖掘中脱颖而出。

中医学是一门特殊学科,成才之路历程较长。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要有长远眼光,不断完善人才的梯队结构,一方面要发挥老中医的积极性,做好传承工作。另一方面把提高科室后备人才质量、加强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强化中青年中医的经典理论学习、临证技能以及现代化医学知识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加强学历教育,鼓励年轻人不断学习深造,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使医疗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尤其是要健全激励保障机制,稳定中医队伍,在科室管理中,要善于改善学术环境,用事业留人;改善工作环境,用条件留人;优化人际关系,用感情留人,培养使用具有复合知识、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人才,努力将中医科建设成为留得住人、用得好人、积聚各层次人才的事业热土[15]。

4小结

人才是中医药事业的立足之本,兴业之源。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学科持续发展的保障。综合医院中医科面临人才资源匮乏、甚至人才梯队断档等问题,严重地影响综合医院中医学科的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强中医药高素质人才培养,强化中医学科人才梯队建设,进一步提升综合医院中医科的竞争力,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成岗.综合医院中医科发展的SWOT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0,26(6):502-504.
[2]孙云廷,王淑玲,刘志学,等.山东省三级综合医院中医的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2012,16(12):46-48.
[3]易伟愿,庞军,周晓露,等.广西综合医院中医医疗服务资源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分析[J].内科,2012,7(5):516-518.
[4]沈红梅,黄杰.肿瘤专科医院中医科发展之浅见[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23-24.
[5]李伟,赵昌谋.创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示范单位的体会[J].新疆中医药,2013,31(4):132-134.
[6]周士铿.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创建的成效和体会[J].基层医院管理论坛,2007,11(7):656-658.
[7]龚伟伟,赵文斌,杨云华.试述综合医院中医科新发展[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1):53-54.
[8]吴正一,张志愿,冯漪,等.构筑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高地的实践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29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