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内瘘使用初期不同拔针时间对老年透析患者早期内瘘功能的影响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08 11:21: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内瘘使用初期不同拔针时间对血液透析内瘘早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2月至2018年11月研究时间段内于本院接受内瘘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共66例纳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组33例。患者均接受内瘘血液透析,对照组透析结束后即刻拔针,研究组接受延时拔针。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及内瘘早期并发症情况。结果相较对照组,研究组拔针后的止血时间及出血量均具有一定优势,P<0.05;且研究组内瘘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P<0.05。结论血液透析结束后予以患者延时拔针,可在拔针后短时间内实现有效止血,并有效降低内瘘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拔针时间;血液透析;内瘘早期并发症;影响

本文引用格式:孙宝珠,盛娟,刘艳红.内瘘使用初期不同拔针时间对老年透析患者早期内瘘功能的影响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80-81.

0引言

血液透析是临床中针对各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替代治疗的一类主要方式,通过血液体外循环的建立,借助机器对患者血液中的各类有毒物质进行过滤,从而起到改善肾脏代谢功能及解毒的功效,应用较为广泛,且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使得各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率出现明显增长,血液透析临床应用率也出现了明显增长。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液透析治疗中具有较高应用率的血管通路,虽可辅助器械有效完成血液透析,但患者在内瘘建立早期,由于血管内壁尚处于适应阶段,故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对内瘘的长期应用和患者健康安全均具有较大威胁。有研究指出,血液透析结束后不同拔针时间是造成内瘘早期并发症的一项主要因素,故不同时间拔针的选择可有效降低患者拔针后并发症风险[1-2]。因此,为观察分析内瘘使用初期不同拔针时间对血液透析内瘘早期并发症的影响,特开展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5年12月至2018年11月研究时间段内于本院接受内瘘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共66例纳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组33例。对照组男:女=17:16;年龄60-73岁,平均(66.58±5.21)岁;研究组男:女=18:15;年龄60-74岁,平均(67.02±5.37)岁。经统计学分析对比检验2组一般资料后,结果无明显差异即P>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均为入院后接受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时间>40天,透析结束时血压在90/60 mmHg以上;经实验室检查后血红蛋白指标均为90 g/L及以上者;患者均为知晓研究内容前提下自愿参与研究者。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化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排除合并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禁忌症者;排除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同期开展抗凝治疗者。

1.2方法。患者均接受内瘘血液透析,即全身肝素化透析,患者透析前均需接受0.5 mg/kg肝素静脉注射。对照组透析结束后即刻拔针:透析结束后取无纱布折叠为纱布块后按压于穿刺点上方,其后轻旋穿刺针使其与穿刺点皮肤分离后,迅速拔针,并用一手大拇指㥷适宜力度按压穿刺点上方纱布块。内瘘使用初期前三次,出血点按压时间均为10 min,待确认无出血后,使用医用胶布固定纱布块,其后每隔2分钟观察穿刺点有无皮下渗血情况,待确认无渗血后,使用弹力绷带减压固定[3]。研究组接受延时拔针:透析结束后,先拔除穿刺针与透析机间连接导管,并使用生理盐水正压封管,其后于穿刺点处敷贴无菌敷料,与封管5 min后,拔除穿刺针。穿刺针拔除方法及止血方法均同上[4]。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及内瘘早期并发症情况。临床指标指患者拔针后止血所用时间及穿刺点出血量。

1.4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中各项数据均由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若同组数据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显著且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指标对比。相较对照组,研究组拔针后的止血时间及出血量均具有一定优势(P<0.05),见表1。


\
 

2.2并发症情况对比。研究组内瘘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P<0.05),见表2。


\
 

3讨论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血液透析临床治疗中较为常用的血液通路建立手段,具有安全性高、便捷的特点,相较于其他类型血液通路建立方式,对患者血管壁所具有的损伤较小,但由于随着血液透析治疗时长的影响,患者静脉血管腔或出现扩大情况,导致透析结束拔针后易出现穿刺点渗血及皮下渗血症状,影响透析后期内瘘的正常应用,特别是对于老年透析患者而言,由于其自身基础病多样性及血管内皮功能退化,故存在血管弹性差,易滑动等问题,故在内瘘使用初期存在较高肿胀、皮下血肿风险,影响透析正常开展,故需在透析结束拔针时选取适应措施,减少早期内瘘并发症的出现[5-6]。

研究结果表明:相较对照组,研究组拔针后的止血时间及出血量均具有一定优势,P<0.05;且研究组内瘘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P<0.05。分析原因:血液透析结束后予以患者延时拔针,可通过回血下机后生理盐水正压封管的应用,有效增加血容量,并通过拔针时间的延长,予以内瘘血管充足时间解除透析治疗对血管造成的压力,有效降低血管内血流压力,进而可在拔针后,有效缩短止血时间,降低患者皮下渗血等内瘘早期并发症的出现,有效延长内瘘使用期限[7-11]。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结束后予以患者延时拔针,可在拔针后短时间内实现有效止血,并有效降低内瘘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李翠英,黄永芳.人造血管内瘘早期护理的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08):999-1000.
[2]肖燕,李静,孟娜娜.单针内瘘扣眼穿刺在疑难内瘘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血液净化,2016,15(04):253-255.
[3]徐玮,张静,朱亚梅,等.内瘘使用初期不同拔针时间对血液透析内瘘早期并发症影响的研究[J].中国血液净化,2015,14(11):692-695.
[4]张静,朱亚梅,杨莉,等.不同拔针时间对血液透析高压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4,29(03):33-34.
[5]潘亚婷,张胡,杜雪华.下机后立即拔针法与延时拔针法在血液透析内瘘使用初期护理中的价值对比[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1):139-140.
[6]吴晓英,黄静.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96-99.
[7]何小权.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1):83-84.
[8]高俊峰,王莉,贾艳梅,等.延续性护理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出院后心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8,10(1):27-29.
[9]张娇莲.恶性黑色素瘤手术结合大剂量重组干扰素α-2a治疗的护理措施,总结最佳护理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5):127-128.
[10]王俪,张婷,张玉洁.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大剂量干扰素治疗期间发热的护理[J].四川医学,2014,2(4):489-490.
[11]张倩倩,阎景红,黄迅,等.中药人参皂苷联合大剂量干扰素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术后辅助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7,23(2):122-1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26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