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对老年性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眼科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96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治疗方法均分至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予以超声乳化吸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进行两组治疗情况的对比。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对老年性白内障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和93.75%,研究数据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产生(P>0.05);两组治疗前未产生角膜散光度和眼压水平上的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角膜散光度为(0.98±0.16),眼压为(16.75±1.21)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0.25)和(19.12±1.64)mmHg,数据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产生(P<0.05);观察组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层面的数据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效果明显,安全性高,值得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展开广泛应用。
关键词: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老年性白内障;角膜散光度;眼压;并发症
本文引用格式:冉锟,冉立,宋涛.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2):193-194.
0引言
白内障是常见的眼科疾病,多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主要表现为视力进行性减退、炫光感、复视、近视度数增加等。老年性白内障被称作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晶状体老化进程中产生变性混浊,是白内障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率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而上升,若不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可导致患者失明,对患者日常工作与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尚未研制出根治此病的药物,多行手术治疗,超声乳化吸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是现阶段治疗此病的两种常用手术方案,在控制疾病发展进程,改善患者受损视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2]。为深入探讨治疗此病的有效措施,我院予以收治的部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研究详情和所得结论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96例我院在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式分成每组各有48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有26例男性患者和22例女性患者,最小年龄为60岁,最大年龄为85岁,平均(72.15±1.21)岁,病程2-10年,平均(6.24±1.52)年;视力范围0.01-0.28,平均(0.12±0.02);观察组中男女均为24例,患者年龄在62-84岁这一范围,平均(71.82±1.45)岁,病程1-12年,平均(6.15±1.32)年,术前视力为0.02-0.27,平均(0.13±0.02)。纳入标准:(1)临床症状符合白内障诊断标准[3],均为单眼白内障;(2)年龄在60-85岁之间;(3)无手术治疗禁忌症;(4)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重要脏器功能严重异常者;(2)正在接受其他治疗方案者;(3)既往有眼部手术史者;(4)依从性不高,配合度差者。组间基线数据对比均衡性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式
两组术前予常规检查,手术开始3d前用抗生素滴眼,使用美多丽三酮,剪去眼睫毛,术前1d和手术当天冲洗病变眼球、泪道和结膜囊。对照组患者用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严格按照手术流程展开,及时处理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各种异常情况。观察组患者接受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具体操作为:使用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加0.75%的布比卡因进行球后麻醉,剪开球结膜,基底部为上穹隆,以此为结膜瓣,做一线状或反眉状切口于距离角膜缘后2mm处,直至透明角膜内1.5mm处;对前房进行穿刺,扩大切口,将黏弹剂注入其中,形成环形撕囊;对囊膜和晶状皮质进行分离处理;进行外周硬核和软核的分离,继续置入黏弹剂,缓慢套出晶状核,同时对前房皮质进行清除,使用黏弹剂对囊袋进行抛光处理,置入人工晶体。完成手术后,予以两组患者滴眼液以预防感染。
1.3观察指标
1.3.1两组疾病治疗总有效率
疗效判定标准[4]:视力得到明显提高或超过3行,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晶状体混浊程度下降明显为显效;视力水平有所恢复或提高1-2行,经实验室检查可见晶状体混浊程度有所下降为有效;视力水平和晶状体混浊程度均未出现明显变化,或病情朝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显效与有效例数之和在总例数中的百分比。
1.3.2两组治疗前后角膜散光度和眼压
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d对两组患者膜散光度和眼压进行比较。
1.3.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进行两组角膜水肿、眼压过高、前房出血发生率的对比。
1.4统计学处理
在96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研究数据置入软件SPSS 22.0中展开统计处理,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经百分数(%)和2表示检验,角膜散光度、裸眼视力和眼压经±s和t表示检验,数据间的统计学差异以P值低于0.05为依据。
2结果
2.1两组疾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结果
观察组对老年性白内障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数据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产生(P<0.05),如表1所示。
2.2两组治疗前后角膜散光度和眼压对比情况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的角膜散光度和眼压间存在明显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产生(P>0.05),观察组术后角膜散光度和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数据间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如下表2所示。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存在并发症发生率上的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详情见下表3。
3讨论
通常情况下,各种原因引起的晶状体混浊均可被称为白内障,按照发病时间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白内障两种;按照发病原因可分为外伤性、年龄相关性、中毒性、代谢性、并发性和发育性等。老年性白内障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晶状体混浊,通常在40岁之后发病,受居住环境、营养状况、新陈代谢和家族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吸烟酗酒、既往生育史、紫外线照射和心血管病变的影响。发病时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早期眼前可有固定黑点出现,伴随半身复视或多视、屈光等症状表现,处理不及时可导致各种眼部并发症的产生,甚至失明。
外科手术方案是现阶段治疗此病的有效方式,以往多在视力水平不足0.1时选择手术治疗,近些年来,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白内障患者对疾病的要求,生活出现不便时即考虑手术治疗。超声乳化吸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是当前应用较为普遍的两种手术方式。前者切口小,术后较少出现散光,利于患者迅速恢复。但该术式所用仪器设备昂贵、医疗费用高,主要在发达地区的大型医院推广应用,在中小型医院和基层医院难以得到广泛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无需使用昂贵的医疗器械即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5]。文中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疾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角膜散光度、眼压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充分体现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予以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可使疾病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升,也可控制眼压,降低角膜散光度和并发症发生风险,推广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卫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7,38(11):733-735.
[2]岳忠彬.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J].医药前沿,2017,7(11):96-97.
[3]王晓明,汤欣.晶状体功能失调指数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诊断及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8,36(3):199-203.
[4]谭茜.2mm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9):136-137.
[5]谭亮.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对老年白内障患者眼压及视力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7,23(26):119-1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