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胃肠镜诊断消化道早癌的应用分析与研究。方法选取我院120例进行胃肠镜检查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分析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将胃肠镜检查患者分为两个检查小组,每个小组60例检查患者,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照组患者采用活检取材的方法进行病理诊断,观察组患者采用胃肠镜下双重染色的相关病理诊断,比较两组胃肠镜诊断患者经过检查后的消化道早癌结果。结果对照组检查患者的胃早癌的检出率为38.3%、食道早癌的检出率为65%、结直肠早癌的检出率为43.3%,观察组患者胃肠镜检查患者的胃早癌的检出率为66.7%、食道早癌的检出率为85%、结直肠早癌的检出率为73.3%,两组胃肠镜检查患者的消化道早癌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化道早癌的诊断过程中使用胃肠镜诊断方法的准确率和检出率更高,能够有效地提高医生针对性治疗的效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关键词:胃肠镜诊断;消化道早癌;活检取材
本文引用格式:尹燕峰.胃肠镜诊断消化道早癌的应用分析与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1):71-72.
0引言
消化道早癌属于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该疾病分为常见的三种类型:食道癌、结直肠癌以及胃癌,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消化道早癌的诊断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到了癌症的中期或晚期时,该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我国近些年来的医疗水平正在逐渐的提升,越来越多先进的诊断技术融入到了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对消化道早癌进行诊断工作时,我们采用胃肠镜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癌症的检出率,胃肠镜技术中的双重染色内镜检查有着比较优秀的诊断率,能够促进消化道早癌诊断准确性的提升。
1资料与方法
1.1胃肠镜诊断患者资料。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我院120例进行胃肠镜检查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分析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将胃肠镜检查患者分为两个检查小组,每个小组60例胃肠镜检查患者。对照组检查患者的年龄为40-69岁,平均(44.9±5.2)岁,男39例,女21例;观察组检查患者的年龄为40-66岁,平均(43.8±5.7)岁,男34例,女26例。两组诊断患者的其他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方法。为对照组60例检查患者采用活检取材的方法进行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具体的诊断过程如下:首先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胃镜检查,通过对检查结果的研究,根据相关经验对患者的胃部、食道以及结肠粘膜部位的疑似病变部位进行活体检查,通常情况切下1-2块活体送到病理检查出进行处理诊断[2]。为观察组60例检查患者采取胃肠镜诊断的方法进行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具体的诊断过程如下:首先对患者进行胃肠镜检查,找到胃肠病变的部位后,将喷洒管置入活检口内,缓慢的靠近胃肠病变部位。在检测设备的观察下,先用生理盐水清洗胃肠病变部位,将粘膜表面的附着物清洗干净后,喷洒浓度为2%的醋酸溶液20 mL,停留1 min左右即可清洗,仔细观察摄片。如果患者的病变部位在胃部或者结直肠部位,则将浓度为0.5%的美兰药剂20 mL喷洒在病变部位,如果患者的病变部位在食道,则将浓度为1.5%的卢戈碘液喷洒在病变部位,均停留1分钟左右清洗干净,仔细观察摄片,并对于暴露的胃肠病变部位进行常规的病理检查[3-5]。
1.3治疗效果观察。对两组患者诊断完毕后,护理人员统计诊断出的胃早癌、食道早癌、结直肠早癌的检出率。
1.4统计学分析。本次诊断研究的数据时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我院医护人员通过对病理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后发现,对照组检查患者的胃早癌的检出率为38.3%(23/60)、食道早癌的检出率为65%(39/60)、结直肠早癌的检出率为43.3%(26/60),观察组患者胃肠镜检查患者的胃早癌的检出率为66.7%(40/60)、食道早癌的检出率为85%(51/60)、结直肠早癌的检出率为73.3%(44/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通过医学研究报告显示,大多数消化道早癌的病变部位都位于消化道的黏膜层,在消化道早癌病变前的特点为中重度的不典型增生[6-8]。目前,我国对于消化道早癌的检测手段有两种一种为传统的活检取材诊断法,另一种为胃肠镜下染色诊断方法。与活检取材方法相比,胃肠镜诊断方法中的双重染色内镜检查法能够提高对微小癌症病灶的诊断准确率,通过染色剂的变色情况来判断胃肠部位的病变情况,一般情况下,若患者食道部位的细胞糖原接触到碘后会逐渐变为深褐色,但是肿瘤上皮细胞不受到染色影响,呈现不染,而美兰溶液被细胞组织吸收后,会变为蓝色,进而诊断出各种类型的消化道早癌情况[9-10]。
综上所述,在消化道早癌的诊断过程中使用胃肠镜染色诊断方法的准确率和检出率更高,能够有效地提高医生针对性治疗的效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11-15]。
参考文献
[1]渠丽珍.胃肠镜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应用与临床价值[J/OL].中国民间疗法,2019(04):81-82+90.
[2]敖绩逃,陈虎,黄芳.胃肠镜双重染色检查法诊断消化道早癌的准确性研究[J/OL].当代医学,2019(06):24-25.
[3]吴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03):367-369.
[4]孙文美,黄留业,崔俊.蓝激光成像技术在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4):22-23.
[5]尹志静.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应用及患者并发症率评价[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22):107-108.
[6]沈陈波,杨建民,徐启顺,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外科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比较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5,21(6):571-574.
[7]张健,康倩,汤珊,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不同部位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08):957-960.
[8]徐国良,罗广裕,林世永,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J].中国内镜杂志,2010(10):1013-1016.
[9]沈陈波,杨建民,徐启顺,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外科手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比较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5,21(6):571-574.
[10]张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6):46-47.
[11]徐国良,罗广裕,林世永,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J].中国内镜杂志,2010,16(10):1013-1016.
[12]蔡惠美,曹文瑜.超声内镜在消化道早期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3):48-49.
[13]丁斌虎,白育英.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8):1372-1374.
[14]彭廷发.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4):2346-2348.
[15]沙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J].医疗装备,2018,v.31;No.359(10):27-2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776.html